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返乡青壮年农民工创业动因表现在乡村振兴升级为国家战略推进返乡青壮年农民工创业、城市化进程中保障性需求促进返乡青壮年农民工农业创业及新兴科技及互联网的普及与应用提供返乡青壮年农民工创业技术支撑。青壮年农民工返乡创业引导机制不完善及创业支撑体系相对薄弱是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青壮年农民工返乡创业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实施"三位一体"精准帮扶机制、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机制及风险防控预警及保障机制是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返乡青壮年农民工创业帮扶的有效机制。创新创业教育视角下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创业产业引导、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与激励体系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返乡青壮年农民工创业扶持引导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农民工返乡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山东省东营市10个农村368份农民工个案数据,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农民工返乡创业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态度、社会性动机、成就性动机、人力资本、经济资本和政策环境对农民工返乡创业意愿具有正向影响,而生存性动机和社会资本对农民工返乡创业意愿具有间接影响。这些因素的影响实质上是农民工外出务工过程中形成的知识、经验和能力等特质在发挥作用。为进一步增强农民工返乡创业意愿,应该引导农民工形成积极向上的态度和价值观;营造尊重知识和鼓励创新的工作氛围,激发农民工的成就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探索农民工培训的有效模式;构建创业政策和服务信息的沟通交流平台,优化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策环境。  相似文献   

3.
返乡创业农民工已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本研究结合国家政策导向,以经典明瑟收入方程为基准模型,使用三峡库区863个返乡创业农民工的样本数据进行分析,讨论返乡农民工人力资本积累与其创业收入之间的关系,厘清人力资本积累途径对提升返乡农民工收入水平的作用机理,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发挥返乡农民工作用、增加农民工创业收入提供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4.
农民工作为返乡创业人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基于2019年全国返乡创业企业的调查数据,采用DID和PSM-DID的方法实证检验了返乡农民工创业培训扶持政策的效应,并引入政策获取作为中介变量,探讨了创业培训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绩效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返乡创业培训可以显著提升农民工返乡创业绩效.中介效应检验表明,返乡农民工参与创业培训提高了政策获取能力,从而提升了返乡创业绩效.异质性检验发现,较之于中西部,东部地区的扶持政策效果更好.从行业相关度来看,创业前后从事行业相同与行业相关的人群受政策影响显著;创业前后从事行业不同的人群,受政策影响不显著.因此,建议政府营造良好的返乡创业培训氛围,形成相对完整的培训体系,开展个性化的创业培训保证培训效果;并通过培训提升返乡创业农民工的政策获取能力,促进返乡农民工创业绩效的提升.  相似文献   

5.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民工返乡对乡村人才振兴有着重大意义。将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发展指数与2015年和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相结合,基于Probit模型,系统考察电子商务发展对农民工返乡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①电子商务发展对农民工返乡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居住地电子商务发展对户籍地电子商务发展与农民工返乡意愿之间存在显著的调节作用;②机制分析表明电子商务发展主要通过收入促进效应、城乡收入差距缩小效应和社会网络关系增强效应三种渠道影响农民工的返乡意愿;③异质性分析表明,电子商务发展对跨省流动、老一代农民工、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及中西部地区农民工返乡意愿的提升作用更大。  相似文献   

6.
实证分析发现,农民工返乡创业环境主要由服务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和保护环境等4个维度构成,但现阶段其返乡创业环境现状明显地呈现出市场型创业环境的改善滞后于政策型创业环境的特征,且政策型创业环境的势利偏好容易导致扶持政策的错位。因此,优化农民工返乡创业环境要以构建一站式服务平台和一体化公共信息平台为抓手优化返乡创业服务环境,遵循政策设计的供需匹配原则优化创业扶持的政策环境,同时坚持市场型创业环境与政策型创业环境改善并重的方针,并营造以返乡创业农民工权益维护和风险预防、补偿机制为核心的创业保护环境。  相似文献   

7.
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是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培育农村发展新动能的重要路径。在系统分析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内在价值与理论逻辑的基础上,通过梳理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演变趋势,明确了其发展现状与主要特征;基于实际发展状况,分析了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现实基础与问题挑战,并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的实现路径和政策构想。研究发现,当前我国农民工返乡创业表现出创业人数增加、发展模式多元化、创业规模较小等特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村创业政策持续完善、创业载体日趋强化、创业环境不断改善,但是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发展潜力仍然不足且面临较大风险,创业支持政策仍有优化空间。返乡创业重点任务是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保障创业要素供给、完善相关配套服务、深化“放管服”改革,进而激发农民工返乡创业活力。对此,提出构建多元主体参与机制、制定差异化创业支持政策、充分发挥创业典型示范带动作用等方面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采用江西省1 145个返乡农民工微观调查资料,利用二元Logistic模型实证分析政策支持对农民工返乡创业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总政策支持力度越大,农民工返乡创业意愿就越强;而各项具体支持政策对农民工返乡创业意愿的影响存在差异,其中"是否提供创业技能培训"、"是否提供税收减免"和"是否提供创业信贷扶持"影响显著。因此,当前政府应优先提供税收减免、创业技能培训及创业信贷扶持以积极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  相似文献   

9.
基于江苏省新生代农民工返乡意愿抽样调查问卷数据,采用二元Logistic模型对新生代农民工返乡意愿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约半数新生代农民工具有被动型返乡意愿。社会融入视角下,制度因素是显著促使新生代农民工产生返乡意愿的先决条件,而个体因素对于产生返乡意愿的影响则更为强烈与直观,宏观制度因素与微观个体因素是互相作用,不可分割的。在乡村振兴的政策背景下,应变"推"为"拉",使返乡与否成为新生代农民工的主动选择。  相似文献   

10.
青年返乡创业具有丰富的经济社会意涵,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力.基于河南信阳农村的田野调查,立足对青年返乡创业案例的深度刻画,分析青年返乡创业的实践基础、实践类型和社会功能.结果表明:与一代农民工把返乡当退路不同,乡村振兴背景下返乡是青年发展的新出路,进城是青年创业失败的退路.农民生产方式非农化释放土地规模化经营空间,"政绩"压力倒逼基层政府营造支持性创业环境,共同构成青年返乡创业的客观基础.家庭本位下的生活导向型返乡创业和自我实现驱动的兴趣导向型返乡创业,是青年返乡创业实践的两种主要类型.青年返乡创业在助推乡村产业发展转型、促进城乡融合、增加农民福祉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政府应遵循促进乡村发展而非"造点"的逻辑,通过公共资源的均衡性分配支持青年返乡创业.  相似文献   

11.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追溯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历史脉络、理论渊源,研究其主要推进路径,有利于更好地开展我国新时代农业农村工作。从历史脉络看,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历史逻辑;从理论逻辑看,乡村振兴战略依循了马克思主义乡村发展和城乡关系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乡村发展、城乡融合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伟大实践;从推进路径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健全“三治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加快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2.
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滞后且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步伐。如何重塑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优化农村金融经营环境,有效增加农村金融服务的供给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3.
论成都农村经济发展与乡镇财政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都乡镇财政中存在着赤字、预算支出结构单一、管理不规范等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因此 ,要培植和扩大财源 ;增加乡镇收入 ;适度扩大乡镇规模 ,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政府运行效率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加强预算外资金的管理 ,以优化乡镇财政管理  相似文献   

14.
乡村振兴是破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战略部署。从分析乡贤文化和乡村治理关系变迁入手,阐述了乡贤文化的时代价值,即有助于重塑乡村治理主体、营造文明乡风、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引导资金技术回流。在分析新时代乡贤文化建设的实践样态和误区的基础上,提出了乡贤文化的建设路径,即明确乡贤群体的身份界定归类、构建多元协作的乡村治理主体、建立人本亲善的配套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为主要线索,揭示市场化改革对于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我们的研究显示,家庭联产承包制对农村土地市场有部分替代功能,但当农业劳动力转移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这种有限的替代功能就难以再满足要求,而与正式土地市场缺位相关的问题就会一一浮现.正式农村土地市场和最优土地产权结构的形成,则有赖于土地产权的明晰.在现有土地制度和城乡壁垒下,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与农业绩效之间难以形成良性循环,影响了中国城乡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农村知识贫困与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贫困不仅是收入贫困,还有人类贫困和知识贫困。农村贫困的根源是知识贫困,而消除农村知识贫困的根本途径是开发农村人力资源。长期以来,农村教育目标的应试性、城市性、离农性,没有赋予农民在农村谋生进而改变农村面貌的能力,制约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在新农村建设中,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根本策略是建立新农村教育体系,发展适应新农村建设的教育。为此,国家要建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长效机制,城市要主动参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农村要转变传统教育观念,依据新农村建设需要,开发农村人力资源。  相似文献   

17.
乡村振兴是一项国家战略,乡村景观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景观是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然而当前乡村文化在这一载体上的丢失现象日趋严重。如何使乡村景观建设体现乡村历史和文化的传承,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深入剖析文化景观衰退的原因,结合历史和文化传承价值的多元化和内外部特征,从物质和非物质层面提出文化传承型乡村景观规划建设的方略,即从四个方面的内涵要素来科学规划:维护乡村自然资源景观格局的连续性;优化原有乡村规划布局,构建现代乡村文化景观新格局;保留修复原有乡村建筑,传承创新凸显地域文化特征;提炼乡土特征符号,发掘乡村文化深厚底蕴。从三个方面来构建多方协调引导机制:政府引导,建立多层次的政策引导与规划体系;社会协同,多方参与共同推动;发挥文化自觉,引导村民主动参与和维护乡村景观建设。  相似文献   

18.
发展和建设农村社区合作组织,应遵循合作社原则,坚持"姓农"的方向,依法进行内部管理,才会使农村社区合作组织健康发展;客观、具体地分析传统农业文化对于农村变革的正、负效应,继承其积极因素,才能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中,建构适合中国特点的、有利于农村和农民发展的、具有不同层次的农业文化;新农村建设要通过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在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信息化和生态化协调发展的大格局中,推动农村走上文明发展之路;还必须加快转移农村劳动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加大农业科技的引进和开发力度,走科技兴农道路;挖掘和利用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通过制度创新,组织生活在各地的"村里人"捐资、捐劳,可以有效解决公共财政投入不足的问题;乡村旅游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是新时期城市反哺乡村的有效方式,突出"农"字,建立社区参与制度,乡村旅游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乡贤是中国传统乡村治理的重要主体,伦理本位的传统社会是乡贤活跃的深厚土壤。随着科举制度的终结以及近代国家权力逐步介入农村,乡绅(贤)逐步从乡村治理中退场。新乡贤出场具有历史和现实的必要性,即近代以来乡村精英长期的单程流动,导致乡村内生性建构力量不足;面向后喻文化时代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需要各种乡村精英协同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从质和量两方面破解乡村精英不足的瓶颈,构建新乡贤出场的平台。新乡贤是开放的精英群体服务“三农”不可或缺的力量,其本质既是知识创造价值的时代体现,也是能力本位的时代体现。  相似文献   

20.
首先基于农户行为模式对中国农户进行了分类,并借助于农户收入分布和收支状态分析了陕西农户的结构特征,指出陕西农户金融需求的特点是消费性融资需求占有重要地位,农业融资需求处于额度小、空间成本高的硬约束状态,农村第二、三产业发展落后制约了非农生产经营性融资需求。提出的对策是:应发展多元化的资金供给体系来解决消费性融资问题,以推动农户发展规模经营和产业升级来促进农业融资市场发展,农村非农金融应当以推动与农业、农民生活相关的第二、三产业发展为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