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分析汤亭亭小说《中国佬》中6个神话故事的改写,探讨它们内在的紧密联系以及与小说传记故事的历史层面相呼应的关系,指出作者通过改写各种神话,一方面颠覆了一些众所周知的美国神话,如美国梦、金山神话、开拓者神话等;另一方面还就征服荒凉艰险的美国大地等壮举建构出属于华裔美国人的神话。  相似文献   

2.
美国华裔社会的历史合法性问题是赵健秀文学批判的焦点,也是他文学书写的起点。对于赵健秀来说,他要书写和恢复的是来到美国的中国移民的文化传统和历史,即美国华裔历史的建构。美国20世纪后期的新移民潮,造成了移民内部在经济和阶级上的分歧和冲突,使得赵健秀的美国华裔历史建构失去现实意义,从而陷入困境。  相似文献   

3.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美国华裔文学逐步受到美国主流文化的关注和美国主流文学界的承认,成为具有新兴文化动力的文学。美国华裔文学的生产与美国华人移民的历史以及美国社会的政治文化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探寻美国华裔文学生产的历史语境是美国华裔文学研究中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4.
作为美国少数族裔文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美国华裔文学起于19世纪华人移民美国时的“天使岛”诗篇,从早期的《金山歌集》、《埃伦诗集》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华裔小说的崛起,美国华裔文学历经坎坷,逐步登上了美国经典文学的舞台,它是一面镜子,较真实地反映了华人移民在美国的成长经历。由于历史上美国社会对华人的排斥、挤压甚至敌视,华裔及其后代有着强烈的种族和身份意识。中国和中国文化始终是他们无法割舍的“根”,但是这种“根意识”也随着华裔在美国特殊的生活经历而发生嬗变,构成了华裔独特的族裔体验。  相似文献   

5.
华裔美国女作家汤婷婷在《中国佬》中追溯了去美国的四代父系移民自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60年代的种种经历。作者突破传统线性叙事的思维范式,运用反体裁、拼贴和戏仿等后现代创作手法,使文本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汤婷婷并置了想像的移民先辈们的历史和貌似客观公正的官方历史记录,解构了被美国历史消音的华裔美国历史,通过修正、重构被歪曲或湮灭的族裔历史,质疑了美国主流话语的权威性和真实性,同时也挖掘了华人对美国的贡献史。  相似文献   

6.
唐人街是美国华裔文学作品中涉及较多的一个背景意象,是历史上华裔群体重要的栖居地之一。史实资料也印证了文学作品中唐人街意象的独特价值,部分美国华裔文学作品解析出早期华人移民的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7.
群像扫描     
《华人时刊》2012,(11):32-33
美国体操队华裔教练将获"移民精神奖"美国侨报网等媒体报道,美国国家女子体操队的华裔教练乔良在伦敦奥运会上帮助美国队夺得女子体操全能金牌,改写了历史。据《得梅因纪事报》报道,爱荷华首府得梅因市将在11月10日召开"移民企业家峰会",授予这位传奇教练"移民精神奖"  相似文献   

8.
小说《孙行者》中的主人公阿新对性别的焦虑、对男性气质的追求,反映了华裔男性在美国主流社会被女性化、被阉割的华裔移民史。在写作策略上,汤亭亭跨越性别界线,以女性第三人称作为叙事者,正是其颠覆男性叙事者、女性主人公这一传统二元对立,改写女性被书写、被构建的"他者"形象的尝试。  相似文献   

9.
《中国佬》是汤亭亭继《女勇士》之后的又一部传记体小说,展现了华裔男性在美国创业的艰难历程。小说中,汤亭亭将中国传统章回体小说、自传、中外传说和神话、法律等各种文本,与想象的历史文本并置,构建了一个相互交织的符号系统,打破了真实与想象、历史与现实的界限,用诗性的语言再现了以汤家为代表的华人移民成长史。  相似文献   

10.
美国华裔女作家任璧莲的代表作《典型的美国佬》被视为观看华裔移民历史与文化变迁的一个独特的维度。目前评论界大都是在后殖民、后现代、女性主义等理论的框架下对小说进行研究。本文以列斐伏尔的空间批评理论为视角,解析这部作品通过独特的空间叙事形式,呈现多重的主题关涉。本文认为,作者透过文本设置了从家庭到整个美国社会到最后回归家园的空间轮回,由对华裔个体的现实体验的叙事扩展到对华裔历史与族裔性的探索,即通过物理、社会和精神三个空间层面动态地再现了少数族裔的文化认同和伦理观的流变,揭示了美国文化中的不合理之处,同时指向精神与社会内涵,激发了人们重新反思多元文化语境中的族裔的冲突与融合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本文旨在分析赵健秀的长篇小说《唐老亚》,探究其如何通过梦境,神话与现实书写来钩沉被隐没的历史,重建美国华裔男性形象。  相似文献   

12.
华裔美国诗歌是对华裔美国历史与社会现实生活跨文化审视的艺术结晶。它艺术地记录了早期移民在异域的屈辱、酸楚、辛劳、苦难、向往,也再现了出生在美国的华裔对祖辈移民记忆进行诗性重构的历史画面。它多角度地展示了华裔在所在国艰巨的生活历程与事业的成就和发展,也揭示了少数族裔处在两种文化之间的复杂心态。研究华美诗歌,如果不提《埃仑诗集》和《金山歌集》这两本原来用汉语创作的诗集,我们综观华美诗歌将是不完整的。  相似文献   

13.
从19世纪30年代至今,华裔妇女移民美国已有一百七十多年的历史。在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挣扎之后,她们依靠着自己的努力逐渐由社会边缘跻身主流社会。本文借鉴令狐萍在其著作《金山谣:美国华裔妇女史》中将华裔美国妇女的移民史划分为三个时期的方法,将华裔美国妇女从社会边缘到开始跻身主流社会的历程也划分为三个时期,并着重从女性主体意识和美国多元文化的发展过程等方面来阐释这一历程。  相似文献   

14.
在当前世界多元文化背景下 ,新一代美国华裔英语文学作家所关注的焦点相对于其前辈作家已有所转移 ,他们的写作已超出了华裔作家的范畴。任碧莲在其作品中将华人移民问题与其他族裔移民问题相结合 ,在更广阔的视野中观照各族裔移民在美国社会中的经历以及他们在文化身份问题上产生的困惑 ,提出文化身份、族裔性的自由流动为解决多元文化语境下文化冲突的合理方案。  相似文献   

15.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保持文化身份的单一性不再可行。在中美两种文化的碰撞中,美国华裔三代移民的文化认同经历了不同的阶段。第一代移民被美国主流文化边缘化,他们从母文化中寻找归属感;第二代移民从幼年到成年经历了文化身份从单一到杂交的变迁;第三代移民则受到母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后殖民主义族裔与身份的相关理论佐证了这三代美国华裔儿女文化认同的变迁。  相似文献   

16.
相比美国和加拿大等国的悠久移民文化而言,澳大利亚华裔文化属于世界“边缘文化”研究的范畴。从19世纪的华裔契约劳工登陆澳洲到20世纪全球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华人移民浪潮,澳洲华裔文化在中西文化的碰撞、调节并不断融合中历经兴衰沉浮,以独特的生存方式抒写着其民族渊源与历史记忆。    相似文献   

17.
当代美国华裔作家汤亭亭的作品蕴含着丰富的伦理内涵,其代表作《中国佬》深刻地表现了满怀"美国梦"的华裔男性移民身处西方语境伦理缺失的惨状及其家庭的伦理诉求。身为男人,他们被象征性地"阉割",丧失了为人夫、为人父的自然伦理身份;身为美国移民,他们被主流社会和历史"掩埋",被剥夺了享有尊严和保障的社会伦理身份。从"唐敖"到"杜子春"、从"中国的秀才"到"美国的洗衣工"、从"修建铁路的先驱"到"沼泽野人",他们的悲剧揭示了华裔男性在美国排华政策期间艰辛而漫长的伦理诉求与建构之路。  相似文献   

18.
美国华裔女性作家伍慧明是美国文坛上近几年出现的后起之秀,她的处女作《骨》深刻描述了美国华裔生活的新经历,受到广泛关注和好评。在小说中她将“骨”这一简单意象作为贯穿全文的一条主线,以简洁的文字深入探讨了华裔美国人的多元文化属性问题,以多重对话的方式使个人、家庭历史得以再现,向以白人为主导的强势文化及父权中心发起挑战,同时对中西方文化的融合与冲撞予以反思,从而表现出美国华裔移民在双重文化环境中寻找文化认同、确定文化属性的艰辛及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19.
谭恩美的<喜福会>中的华裔女性,无论是从中国移民到美的母亲们,还是在美国出生长大的女儿们都被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双重边缘化了.她们处在两种文化的罅隙中,带有尴尬的双重"他者"身份.本文试图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视角出发.对本作品中的华裔女性的身份问题进行剖析,并试图证明这些华裔女性为寻求,构建自己的文化身份所做的努力.  相似文献   

20.
就时间而论,日本人大批移居美国要稍晚于中国移民;就人数而论,现今在美国的日本移民也比中国移民要少些。据统计,1985年,美国的日本裔居民是76.63万人,而华裔则是107.94万人;到1990年,华裔是1645472人,日裔是847562人。虽说有这些小小的差异,但作为来自东方文化圈的民族集团,日本移民同华人一样,经受了数不清的生活磨难和种种文化适应上的痛苦。一部日本移民史,既有欢悦,更有辛酸。一、日本移民的历史背景日本是亚洲东部的一个群岛国家,东濒太平洋,北沿鄂霍茨克海,西隔东海、黄海与我国相望。日本人飘洋过海东渡美国的最近一站,是位于美国大陆西部、置身太平洋中的夏威夷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