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灾难报道中新闻图片承载的不只是灾难信息的传播,同时也有其情感上的功能.灾难报道中新闻图片有着情感传播功能,我们有必要发挥摄影记者在情感传播中的中心作用,注重情感的审美价位,在灾难报道中要注重人文关怀,以期达到最好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2.
在灾难性新闻报道中要注入人文关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灾难性新闻报道越来越受重视的今天,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对灾难性新闻报道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我们在报道灾难性新闻时,应该在报道中注入相应的人文关怀和温情因素,正视灾难性新闻报道,唱响社会主旋律,同时,应该给予灾难事实真实的报道。  相似文献   

3.
论灾难摄影     
灾难摄影是新闻摄影的一个重要种类,具有新闻传播的本质特征,它能发挥记录灾难,曝光灾况,警示人类,弘扬人性,抨击罪恶等多种社会功能,是一种真实记录人类生存发展的文化活动。对于灾难摄影的理论探讨将有助于新闻摄影研究的深化。  相似文献   

4.
在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社会新闻作为争抢读者眼球的利器之一越来越受到重视,但由于传播者人文精神的缺失等原因,不少社会新闻表现出人文关怀的缺失,譬如漠视人的尊严、对弱势者的轻视甚至歧视,以及对事故及灾难报道的非理性等.针对此现象,当前要从倡导传媒人宽广的人文情怀、多些换位思考及追求新闻的人文价值观等方面加以努力.  相似文献   

5.
灾难总是不幸的,然而灾难又总是以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作为补偿.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区发生8.0级大地震,我国媒体迅速出击,及时、透明、全面、立体地报道地震所造成的巨大伤亡与严重损失,报道党和国家领导人立即奔赴灾区指挥抗震救灾,报道党和政府的各种抗震救灾举措,报道灾区人民和全国军民抗震救灾的英雄事迹.  相似文献   

6.
近一二年,特别是党的十三大和七届人大以后,新闻报道有了较大的变化,透明度加强了。但是,新闻改革的环境和条件还不够宽松,社会主义的新闻自由没有得到充分保障,保护新闻自由的立法工作远未适应民主政治建设的客观需要。 对于本来就是进步政治口号的“新闻自由”,在我国曾经一度使许多为之奋争的有识之士蒙受灾难,迄今提起它有人心里仍不免存有余悸。其实,新闻自由按其定义解释,就是搜集、发布、传送和收受新闻的自由,包括报刊的出版自由,电台与电视台的播放自由,新闻采访与报道的自由,以及发表新闻评论的自由等,是受宪法保护的言论、出版自由在新闻领域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7.
目前,新媒体在社会事务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新媒体服务社会的功能越显著,新媒体报道的把关功能就越重要.新媒体参与重大自然灾难报道时,有效弥补了传统媒体报道的不足,但也出现了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新媒体在参与灾难报道过程中出现了某些负面现象,这是新媒体灾难报道伦理应及时规范的地方.  相似文献   

8.
龙璐 《南方论刊》2008,(5):53-54
新闻文本和新闻体制的差异会导致重大政治事件在不同媒体上报道重点和角度的差异。本文以“安倍访华”这一国际社会关注的政治事件为例,选择我国《人民日报》和新加坡《联合早报》为样本,分析比较两者对国际新闻事件的报道,归纳出我国主流媒体与海外华文媒体国际报道的特点和角度,解释政治新闻报道如何建构社会成员对于社会现实的理解和认知,反思我国媒体国际报道的缺憾。  相似文献   

9.
孙琳琳  霍泓  郝燕妮 《理论界》2003,(6):160-161
在新闻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平面媒体受到的挑战更加严峻。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引入可读性概念之后,各家媒介在加强新闻的深度开发、注重策划、力争报道出独家角度的同时,对文字报道的形象性方面也做了较为深入的探索。 一、增强文字报道形象性的原因 首先,增强文字报道的形象性是新闻报道本身的需要。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也就是说,新闻是一种报道。而报道是对可以查证的事实的客观  相似文献   

10.
全球化时代频出的社会灾难、经济灾难、生态灾难、自然灾难,呼唤着一种灾难美学。世界美学(包括中国、印度、西方)之悲的类型体系的演化为美学的灾难类型准备了基础,电影的灾难片和新闻的灾难叙事等等为把灾难提升到美学高度奠定了话语基础,美学的灾难类型在整个美学的类型体系中占有什么样的级位,由全球化时代灾难的演进,以及这一演进在整个人类演进中的级位来决定。在全球化的灾难中,人类心灵需要一种具有思想高度和美学深度的灾难美学来予以安抚。  相似文献   

11.
新闻的真实性是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本质属性,是我们新闻工作的生命线。这是谁都不会提出异议的。但在新闻实践中,在记者生涯中,谁能担保完全避免失实的报道呢?任何一个新闻单位,不大其实的或失实的报道是经常出现的,较严重的失实报道几乎年年都有。看来,要牢牢把握新闻的真实性,杜绝严重失实的报道,除了加深认识新闻必须真实的重要性,还必须对新闻真实性的内涵作一些深入的思考和分析。“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事实”是客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广播电视的普及,深度报道开始尝试进入这一领域,并被广大受众所认识和喜爱。本文从新闻深度报道的特点以及我国新闻深度报道的发展现状和不足,来分析深度报道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突发事件报道渐成社会关注和媒体聚焦热点,一方面是由于其自身特性恰与新闻对事实的选择标准不谋而合,更重要的是媒体对突发事件的应对和处理能力已经成为衡量媒体之间、利益主体之间甚至是国与国之间的重要标准.本文探讨了突发事件的特性、突发事件报道常态化的发展趋势,试图阐述我国现阶段突发事件报道已经成为重要新闻品类,把突发事件报道作为新闻媒体的重要研究课题和常态形式是未来新闻传播领域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4.
论我国深度报道的崛起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度报道是80年代中后期我国报刊为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而产生出来的一种崭新的报道方式,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达到了顶峰时期。之后随着现场短新闻的勃兴,深度报道目前处于徘徊甚至低落的状态。探讨我国深度报道产生的深层原因、把握深度报道的特征,克服深度报道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存在的误区,对于我们掌握好这一“新闻武器”,活跃新闻报道,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化 ,各种新闻媒体的经营运作也逐步商品化 ,新闻媒体对新闻受众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新闻受众对新闻媒体活动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 :新闻受众是新闻媒体的重要经济收入来源 ;新闻受众是新闻媒体报道的信息来源 ;新闻受众是新闻媒体存在依据的检验裁决者  相似文献   

16.
批评报道的新闻价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批评报道的新闻价值分析李振洪朱培亮陈英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闻批评的力度和密度正日渐加大,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推动作用正日益增强。但是,从新闻理论建设来看,批评报道仍缺乏科学的理论建树;从新闻实践来看,仍存在批评力度和密度偏小、态度方式欠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考察灾难事件中国内媒体的新闻报道,"社会守望"功能日渐凸显,特别是被汶川大地震"刷新"的新闻传播模式深得民心;灾难事件中国内媒体既能弘扬核心价值观,又能注重人文关怀;既能满足受众知情权,又能坚持舆论引导,其上乘的表现已令世界刮目相看。  相似文献   

18.
张友炳 《南方论刊》2009,(11):76-77
摄影报道在新闻报道中越来越引起广泛的重视,成为报刊与电视媒体、网络媒体竞争的利器。高校校报作为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组成部分,理所当然必须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重视、突出摄影报道在校报中的作用。从此观点出发,检视、研析校报新闻摄影报道存在的问题,认为应该从理念建设、队伍建设等方面着手,全面提高校报摄影报道水平。  相似文献   

19.
国际新闻报道是我国新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报道工作中,要把握导向性,坚持真实性,增强时效性。  相似文献   

20.
《东岳论丛》2017,(8):87-94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开始深度融入新闻从业者的日常工作,不断改变新闻生产的机制和形态。通过对2109位新闻从业者的调查发现,当前我国新闻从业者的互联网使用可以归纳为"获取信息""互动推广"和"网络翻墙"3类。对不同使用方式运用Mvprobit模型回归发现,年龄、教育程度等人口特征和是否报道多样题材、参加管理会议频率等组织因素都会影响新闻从业者的互联网使用行为。但是,各因素对3类互联网使用的影响具有明显差异,有些因素的作用方向甚至相反。总体来看,我国的新闻从业者认为互联网"是一种有用的工具",但互联网最主要的作用不是信息获取和搜集,而是能够让报道以更快速度、在更大范围内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