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瑾琪 《唐都学刊》2002,18(4):23-25
关于《锦瑟》这首诗历来有很多种理解 ,《锦瑟》丰富的意象给人以无限想象的空间 ,也许永远没有一个确切的解释给它。诗人追求的正是引而不发 ,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这也许就是海德格尔尤其重视诗人的缘故 ,海德格尔的思想实质上是对世界的一种诗性的把握。存在不可言说 ,只有用朦胧的、神秘的语言去倾听神性。  相似文献   

2.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塞缪尔·柯勒律治和美国后现代派作家威廉·加斯虽然生活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但都注重于对创作的理论探讨.他们都关注日常语言和文学语言二者之闻的联系,对诗性语言功用十分推崇.但他们对日常语言和文学语言之间关系的理解上有着本质性的不同,即柯勒律治通过诗歌创作,目的是使读者走向"最深奥的真理";加斯则通过充满诗性语言的小说创作,将读者从通往"最深奥的真理"的幻象转到"最虚构的文本"的现实上来.  相似文献   

3.
闻一多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爱 国诗人。一九三五年,朱自清在《中国.新 文学大系·诗集》序言中说闻一多“是个 爱国诗人,而且几乎可以说是唯一的爱国诗人”抗日战争时期,朱自清在他的 《新诗杂活》中曾指出,闻一多“在抗战 之前,他差不多是唯一有意大声歌咏爱国的诗人。”一九四六年,闻一多壮烈牺牲之后,朱自清在痛悼老友时,再一次强调 《红烛》和《死水》的“特色之一,是那些爱国诗。在抗战以前,他也许是唯一的爱国新诗人”①。象朱自清先生那样稳健、持重的学者,用历史的验证,先后几次以“爱国诗人”的高度赞誉,评价闻一多在中国现代…  相似文献   

4.
闫慧霞 《浙江学刊》2008,(2):101-105
李商隐流传最广的诗,无疑是那些以"相见时难"为代表的诉说缠绵爱情的"无题"诗.因此,今天的有些读者误以为李商隐只是位爱情诗人,而对他的政治诗知之甚少.当然,这也与李商隐的政治诗大量用典、晦涩难懂有关.李商隐一生创作的政治诗有110首左右,所包含的思想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讽喻皇帝荒淫腐朽;二、憎恨宦官擅权专制;三、反对地方藩镇割据.梳理、评述李商隐的政治诗,对于了解其创作的整体风貌,对于理解其创作的独特而复杂的个性和气质,甚至对于更深层地贴近和破解其创作当中的爱情梦幻都具有特别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元好问的文艺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著名的《论诗绝句》三十首及他为前人和同代诗人诗集所作的序中。他的文艺美学思想,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一、尚刚健、悲壮之气元好问在《论诗绝句》三十首中开篇第一首;“汉谣魏什久纷纭,正体无人与细论,谁是诗中疏凿手?暂教泾渭各清浑。”诗人一开篇就指出诗坛上存在的事实,即汉魏古诗、风雅传统的丧失。杜甫在《戏为六绝句》中有:“别裁伪体亲风雅”句。元好问所说的“正体”正是与“伪体”相对的风雅传统,而这种风雅传统若由汉魏上推其源,实得之于诗三百。元好问论诗宗旨就是从这里出…  相似文献   

6.
刘宁  肖婷中 《唐都学刊》2012,28(5):22-30,39
《全唐诗》中对渭水有过描述的诗人共90位,而这90位诗人创作了128首"渭水诗"。这些渭水诗大体可划分为借景抒情诗、怀古咏史诗、即事感怀诗、唱和应制诗、送别友人诗、战争苦难诗、挽歌悲泣诗、其他八类。这些"渭水诗"在唐代山水诗发展中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它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优良传统,达到了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顶峰。  相似文献   

7.
李贺是我国中唐时期进步青年诗人.他的诗歌比喻极为丰富,无论是写景、抒情、描摹声音、刻划物态,都广泛运用比喻,真是珠玉璀灿,琳琅满目. 李贺诗歌中的比喻大都涉想奇僻,立意新颖,再加上诗人用来表现这种想象的语言十分优美,这就形成了李贺用比的第一个显著特色:浮想联翩,奇丽新巧,富于浪漫主义气息.例如:"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杨生丧花紫石砚歌》)把石工比作"神",这已经是高度的赞叹,但是,李贺继续展开想象的翅膀,用"踏天"比喻石工攀上险峰,站得很高,用"紫云"这一绮丽的词藻比喻紫色的砚石,用"磨刀割紫云"这一神奇的景象比喻紫色的砚石,用"磨刀割紫云"这一神奇的景象比喻石工采砚石劳动的壮观.这些奇想都从"神"的喻体引出,非常生动形象.平凡的采石砚劳动被描绘得神话般美丽,诗中的浪漫主义气息被渲染得十分浓厚.从这里可以看出,想象对于比喻是何等重要!再看他的《五粒小松歌》前两句,"蚊子蛇孙鳞婉蜿,新香几粒洪崖饭".第一句写出了小松的形态:满披鳞皮的枝干蜿曲如小蛇;第二句则写出了小松的品格;从几粒新香四溢的松蕊,联想到它高洁的品格,应该为自由自在的古仙人洪崖所享用.诗中运用丰富的想象所创造的富于浪漫主义气息的比喻,使我们窥见了诗人自己高尚的人格.这说明,在李贺的诗中,奇特的想象、独创的比喻、浪漫主义的气息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它们以诗人自己独特的生活实践与创作实践作为底蕴,以诗人进步的思想作为灵魂.  相似文献   

8.
李白是我国诗歌史上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千百年来以他那光彩夺目的个性魅力吸引着无数后人。作为一个在文学史上光跃千古的诗人,他的思想是颇为复杂的。历来研究者都对他的思想作过探讨,却是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李白的主导思想还是任侠”。有人认为:“李白的思想...  相似文献   

9.
<正>下面我们就以黄庭坚和杨万里两个比较有特色的诗人为例,从具体的诗来看一下宋诗的特色,之后再来看钱钟书本人诗的特色。首先,我们先举一首诗来看黄庭坚诗的特色。黄庭坚有一首诗题目是《寄黄几复》,是写给他的朋友黄几复的,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相似文献   

10.
朱炳宇 《社科纵横》2007,22(12):91-92
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爱国诗人,生活在唐王朝由鼎盛转入衰败时期。而干谒之风在盛唐时期最为风行,此时期的李白亦未能免俗,也走上积极的干谒之途。他胸怀"济苍生,安社稷"的远大志向,以大鹏自喻,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他有着绝世的才华和强烈的报国之心且欣逢盛世,本能大有作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但却屡屡失意,仕途极为不顺,最终未能如愿,失意而归。本文拟从李白走上干谒之途的原因、经历来探讨李白仕途失意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欧美的知识分子非常爱好中国文学,特别是中国古典诗.欧美优秀的中国诗研究者都具有诗人的素质,在翻译中国古典诗时,不仅能忠于原诗的含义,而且能传出诗人丰富的感情.近几年,欧美出版了许多有关中国古典诗的专著和译著.最早研究中国古典诗的有A.韦利.H.弗兰克尔也是著名的中国诗歌专家,曾发表《中国诗选译随谈》.弗兰克尔对中国诗词的研究是多方面的,有古典诗、近体诗、乐府和词.最值得一提的是他的论文《曹植诗十五首》,这篇文章以曹植的诗为题材,试图用新的方法鉴赏中国的古典诗.弗兰克尔认为,对诗人传记的探讨,不是文学研究家的任务,他喜欢中国传统的注释家,认为应该用诗  相似文献   

12.
吕刚 《唐都学刊》2008,24(2):112-116
现代汉语诗歌自诞生以来,其本体建设在语言与形式方面展开过两次重要的讨论与建构工作,都未竟其功.尤其是在语言文字的诗性挖掘与建构方面,诗人与诗歌理论家大都缺乏自觉的意识.  相似文献   

13.
石兴泽 《学习与探索》2007,2(4):189-194
无论是作为一个诗歌创作群体,还是作为一个诗歌流派,朦胧诗都是新时期重要而复杂的创作现象,研究者的认识存在很大分歧。我们看重的是朦胧诗所体现的浪漫主义精神。从整体上看,朦胧诗具有冷峻的格调和张扬的个性两大特点,因为诗人的生活经历和个性气质差异较大,其浪漫主义的表征也迥然不同,舒婷、顾城以及江河、杨炼等重要诗人的诗作各具特色。  相似文献   

14.
窦春蕾 《唐都学刊》2000,16(3):70-73
李贺是中国诗歌上的卓异之才,在中唐诗坛独树一帜。他生活在混战分裂的唐代中期,怀才不遇,抑郁早逝。他憎恶黑暗的现实,向往光明和幸福。他的诗,对现实生活有一定程度的揭露和批判,但在广度和深度上又有一定的局限性。在艺术上,其诗力求新奇诡异,洋溢着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以鲜明生动的形象、巧夺天工的构思、瑰丽多姿的语言、光怪陆离的技巧使人目眩神摇,应接不暇。本文试图从其23首《马诗》入手,简析其中的寄托寓意,以见作者的苦心孤诣。  相似文献   

15.
浪漫主义是对现代性的第一次反叛.中国五四以后的30年代文学和新时期文学发生了两次浪漫主义思潮.由于中国现代性的特性以及传统文化的影响,决定了中国浪漫主义不同于西方的神性浪漫主义.而是一种诗性浪漫主义.它具有现实关怀、写实风格、明朗健康的情绪、平民精神等特性.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不朽诗篇中,《天问》是一篇值得注意的、别具风格的作品。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它和屈原的其他诗篇一样,是一首充满积极浪漫主义精神的抒情长诗,从科学的角度看,它也是一首充满奇特幻想的科学长诗。它在我国科学史上、特别是科学诗史上也应当占有重要地位。“天问”,是对“天”所发出的疑问,也就是“问天”的意思。古代认为“天尊不可  相似文献   

17.
曾照莲  童长涛 《学术交流》2004,(12):169-171
华兹华斯是英国19世纪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一生中创作出了大量的不朽诗作。在这些诗作中,“童年”是诗人经常描绘的主题。从人类文化学、存在主义、现象学等角度对诗人“复归于童年”观念加以阐释,可看出它反映了一种“追根”意识、一种“归家”心态。这是人类走出文明困境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8.
墓园派诗人托马斯·格雷是 18世纪的英国诗歌大家 ,属于感伤主义 ,具有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特点。其代表作《墓园挽歌》展现出无穷的诗美。  相似文献   

19.
我和陶尔夫先生50年代前期就读于北大,相识于燕园,受业于同师。作为他的学弟和老友,我每每为他的学术研究的成果而获得欢喜。现在,他的又一部新著《宋词今译》即将出版,姑为其序。译诗极难,这是由于诗在意思的传达与语言的运用方面有一种超乎寻常的要求。诗的精妙的造意与不可言说的韵致,借助诗人对于特定语言的掌握生发出无尽的魅力,二者几乎是不可拆卸的。而译诗意味着语言与诗意的链环的解脱,其结果是由那一特定语言形式造成的特定思想艺术意蕴受到了损害乃至破坏。优秀的译者尽管可以妙手回春,但造就却往往是有别于原诗的另一…  相似文献   

20.
一、首咏“临刑诗”者是谁? 日本大和时代(相当于中国初唐)优秀青年诗人大津皇子(663—686年),因卷入争皇位的旋涡;终被罗织罪名处以死刑。他在临刑前写绝命诗一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