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7 毫秒
1.
<正>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当今时势所趋、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邓小平同忠说,改革的总方向,都是为了发扬和保证党内民主,发扬和保证人民民主。本文仅就这个问题谈一些体会和认识。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列宁说:“谁想不经过政治上的民主制度而沿着其他道路走向社会主义,他就必然会得出一种无论在政治上或经济上都是荒谬的和反动的结论。”“胜利了的社会主义如果不实行充分的民主,也就不能保证保持它所取得的胜利。”②可见,没有民主的道路,就不是社会主义的道路。十二大提出,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是我们的根本目标和根本任务之一。十三大,又把民主建设作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组成部分,提出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近期目标是建立有利于提高效率、增强活力和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领导体制,长远目标是建立高度民主、法制完备、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那么,究竟怎样进行民主政治的建设呢?  相似文献   

2.
国内外学者中间对苏联政治体度流行着一种看法:认为苏联政治体制是由列宁和斯大林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列宁在世时这个体制已经形成,斯大林执政后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完善。这种看法把事情过于简单化和表面化了。笔者主要是结合列宁和斯大林在政治方面所起的作用,大致考察一下苏联政治体制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最后据此对列宁时期政治体制和斯大林时期政治体制之间关系问题讲点意见。  相似文献   

3.
新鲜而丰富的史料证明,列宁晚期经济思想的实质是在认真地“建立实事求是的经济关系”的科学方法指引下,探索社会主义与商品经济、社会主义与民主经济相结合的途径;在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长期、复杂、曲折的历史发展大趋势中,每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具体的历史命运就往往取决于这两个结合实现的速度与程度;由列宁亲自领导的俄国“新经济政策”时期,实际上发生了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改革运动,列宁晚期的经济思想奠定了社会主义经济新体制的坚实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时代的一件出人意料的事实是,不仅美国正在寻求一条经济复兴的道路,而且苏联和中国也在做着同样的事情。当然,每个国家对这一探索过程的提法是不一样的。美国一些激进的经济学家认为需要创立一个新的社会积累结构;中国的经济学家认为需要打破“铁饭碗”;而苏联人则认为需要更多的公开性和重整经济结构。尽管每个国家经济改革的因果关系明显有别,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是深刻总结、认真借鉴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的。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在经历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严重失败之后,在苏俄由国内战争转变到和平建设时期所实行的经济政策。为什么邓小平认为“列宁的思路比较好”?那是因为中国的国情与当年俄罗斯的国情是相似的,中国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思想与列宁的“迂回过渡”思想是相通的,中国与苏俄、苏联的经验教训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6.
在公开性的条件下,社会公众对我国历史上的最棘手的问题表现出日益浓厚的兴趣。禁止讨论的问题变得越来越少了。证明之一是读者来信。读者在来信中问到:是否有过对列宁的个人崇拜?也出现了一些文章,在这些文章中用遮遮掩掩的形式提出了下述看法:出现了个人权力体制和个人崇拜,这种现象是违背民主原则的,它在斯大林主义时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在列宁还在世时就能够看到。首先,希望不要简单化地解释“个人崇拜”和“个人权力体制”这两个概念并将其混为一谈。如果个人崇拜首先是社会意识现象的话,那么个人权力  相似文献   

7.
一、全面理解“经济方面的政治”无产阶级政治,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根本利益的表现。由于在不同历史时期实现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根本利益的任务和形式有所不同,因而无产阶级政治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主要内容。按照列宁的说法,无产阶级政治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阶级斗争方面的政治(列宁称之为“狭义的政治”),即无产阶级为夺取和巩固国家政权而展开的阶级斗争;一是“经济方面的政治”,即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之后所从事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前或刚取得的政权受到国内外敌人武装反抗的威胁时,阶级斗争是主要的政治,…  相似文献   

8.
1986年,苏共27大制定了加速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提出了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民主和人民自治的理论,并指出这一理论同苏联社会的改革和挖掘社会主义的潜力有着密切的联系。1987年,苏联进一步提出关于经济改革的完整构想,并把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从理论及政策准备转入实践。与此同时,苏联关于民主与改革及社会主义相互关系的理论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从十月革命胜利后经过了半个多世纪,苏联党政领导人和理论界今天又重温列宁关于民主与社会主义的内在联系的教导,并从完善社会主义的新形势、新任务出发,进一  相似文献   

9.
<正>列宁既是战略家也是策略家,这是东、西方的“列宁学”所公认的.但是,他们在列宁是什么样的策略家的问题上却大有分歧。西方“列宁学”家在列宁传记中提出了三桩疑案,认为列宁是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的策略家。从政治上说,我们可以象苏联史学家那样对这三桩疑案不屑于顾,但是就历史研究而言,则有必要对它们作出实事求是的考证和分析。  相似文献   

10.
提出这个或这类问题的人,不仅有许多苏联人,而且还有许多苏联的国外朋友。的确如此,苏联再也不会象从前那样了:公开性解放了被长期压抑的批评,暴露了隐藏在阴暗角落里的一些陈旧的弊病;新的苏联议会反映了民主道路上的巨大进步;但首先是改革和新思维在第一次把核时钟的指针向后拨、缓和紧张局势、改善苏美关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列宁总是注意到知识分子在俄罗斯解放运动不同时期中的作用及其结构的变化,对知识分子活动的意义和作用,作出具体的、历史的评价。就贵族时期而言也是如此。列宁不止一次地高度评价知识分子是革命运动的发起人,他们的“心燃起了民主主义”的烈  相似文献   

12.
目前,在改革整个社会机制的条件下,公开性的作用和掌握情报的作用在急剧增强。戈尔巴乔夫在苏共27次代表大会上说:“扩大公开性的问题对我们来说是原则性的问题。这是个政治问题。不公开就没有,也不可能有民主、群众的改治创造性及参与管理”。但是,广大群众对获得有关迫切问题的信息的关心,经常遭到某些维护自己垄断“权利”的负责人的反对。这种对信息的垄断,是马克思著作中揭露出的官僚主义者的活动特点。  相似文献   

13.
本文比较系统的讨论了宪政在民主和自由两种语境中的含义;对民主宪政论和自由宪政论的主要观点和理论逻辑作了比较详细的讨论和回应。本文认为,宪政问题决不是简单的学术问题,而是关系到中国政治发展主题的重大问题。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民民主义革命时期提倡宪政符合特定历史时期民主政治的性质和政治斗争发展的客观需要。随着人民革命的胜利,中国共产党用“人民民主专政”代替了“民主主义宪政”。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成果用宪法和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这就是邓小平所说的“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在西方的概念中,宪政不等同于民主,宪政和民主在理解上虽有交叉但含义和偏重不同,所以用社会主义宪政表述人民民主的制度化和法律化,容易造成人们思想认识上的混乱。从中国政治制度的性质和政治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个人权利和自由不能作为人民民主政治的逻辑起点和核心价值。中国的民主政治发展也不必然以社会与政府的分离或对立为基础,限制政府权力也不必然能够保障个人权利和自由。社会主义的性质决定了党和政府是保障和发展个人权利和自由的依靠力量。我们不能在没有充分理论论证和对政治后果作出明确判断之前就认定宪政是中国政治发展的必然选择。人民民主的制度化和法律化是中国政治发展的正确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的有机统一,是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主题和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14.
未来的改革构想还要以全面考虑过去的经验为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曾令人信服地揭示了“历史时期”的实质。他们认为,历史时期是以经济、政治和文化改造的速度,以这些变化的实质和目的性来衡量的。在苏联的经济发展中,曾多次出现过工业潜力、国民收入和社会劳动生产率翻一番的时期。同以往阶段相比,现今经济改革的特点和根本的差别究竟在哪里呢?第一,在于国家发展及其物质技术基础的不同  相似文献   

15.
张君劢的社会主义思想及其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大华 《浙江学刊》2008,1(2):64-71
张君劢的思想主要由三方面构成,这就是文化上的保守主义、政治上的自由主义和经济上的社会主义.他的社会主义思想大致经历过三个时期的演变.五四时期,受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社会民主党人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民主社会主义思想和主张.三十年代初,在吸取俄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和欧美资本主义自由经济的经验以及教训的基础上,他主张以国家社会主义为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选择.根据张君劢的解释,"国家社会主义"是"将公私经济立于国家之下,以造成我国之集合的经济".抗战胜利后,他又回到了五四时期所持的民主社会主义的立场,强调实行社会主义要顾及个人的基本自由,使社会主义与法律(保障人权)、智识三者结为同盟,并认为社会主义与民主政治并不构成矛盾,也就是说,完全可以在民主政治下,通过改良的方式,逐步走上社会主义,而不需像苏联那样通过暴力革命,建立起无产阶级专政,然后运用政权的力量,来推行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6.
“政治同经济相比不能不占首位。不肯定这一点,就是忘记了乌克思主义最起码的常识。”(《列宁选集》第四卷441页)这是列宁在关于工会任务问题争论时,针对托洛茨基的“工团主义”和布哈林的经济、政治二者并重的折衷主义而提出的。列宁这一思想是我们批判“四人帮”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锐利武器。 (一) 政治是一个阶级获得经济利益的重要手段。 列宁说:从经济利益起决定作用的原理中,决不应当做出经济斗争(即工会斗争)有首要意义的结论,因为一般说来,最重要的、‘有决定作用的’阶级利益只能用根本的政治改造来满足;…  相似文献   

17.
列宁晚年的政治体制设计构想包括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一是通过普通党员(群众)的有效参与,实现对党和国家政权的外部监督;其二是通过监察委员会与党的委员会之间的分权与制衡,实现党内民主与党内监督。根据政治学的基本原理,体制外与体制内的双重监督相结合,应该是共产党自身健康与社会主义事业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列宁晚年的政治体制改革思想蕴涵着现代政治的精华,但基本上没有付诸实践,最终导致苏联共产党失去政权和苏联解体。  相似文献   

18.
奥塔·锡克现为瑞士圣加伦大学比较经济学教授。他和南斯拉夫的B.霍尔瓦特齐名,是当今世界上积极倡导所谓“第三条道路”——集工人管理、市场社会主义和经济计划于一体的经济制度——的主要理论家。《建立一个人道的和经济民主的社会》一书,是他围绕着在苏联国家集体主义和美国垄断资  相似文献   

19.
关于农业中封建主义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道路问题,学术界看法不一致。一种认为,所有国家的农业资本主义化道路都可以概括为两条:普鲁士式道路和美国式道路①;另一种认为,除英国之外,其他国家的农业资本主义化道路可以区分为普鲁士式道路和美国式道路②。由此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农业的资本主义化有没有一条英国式道路,如果有,英国式道路是否有典型意义?本文就这个问题谈一点初步看法。 一、要完整地理解列宁关于“两条道路”的理论 列宁关于农业中资本主义化道路的理论,主要集中在他1907年写的《社会民主党在俄国第一次革命中的…  相似文献   

20.
中美关系中的人权问题夏旭东,于晓蔚中美之间的人权问题,虽然早在1983年就发生过胡娜事件①,甚至在1989年的政治风波中也有方励之到美国大使馆避难的事情。但是,在冷战时期,美国“人权外交”的主要攻击目标是针对苏联。在1989年“6·4”事件后,才把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