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一人才是事业兴败的关键,这早已成为共识,并为世人所接受。早在三国时期人们对此就有较深刻的认识,在《三国演义》第二十九回中,孙权继位后,向周瑜请教安东吴之计,周瑜答曰:“自古‘得人者昌,失人者亡’。为今之计,须求高明远见之人为辅,然后江东可定矣”。这“得人者昌,失人者亡”精辟地阐明了人才在战略中的关键性地位。烽火连天的三国历史更是有力的注脚。袁绍,出身于望族,门第显赫,讨董卓时曾被推为盟主,但由于他多谋无断,不听忠言,迫害人才,终致殒灭。诸葛亮在评论曹操胜袁绍时说:“非推天时,抑亦人谋”。而魏、蜀…  相似文献   

2.
汉末三国时期政局多变和烽烟四起的社会条件,造就了一大批叱咤风云的杰出政治家和军事家。雄踞北方的曹操、蜀汉名相诸葛亮、东吴统帅周瑜等人,固然是其中的佼佼者,而在剧烈的政治军事角逐的急流中,能统治江东达半个世纪的吴主孙权,亦堪称三国时代的俊杰。孙权在政治风云变幻中,能审时度势,坚持既定的国策方针;在云诡波谲的军事斗争中善于运用战争谋略,筹划有方,表现出高超的战争艺术。长期以来,东吴的基本国策多遭贬斥,孙权的军事才干及谋略则被忽视,史家的研究尚不多见。笔者试对东吴的基本国策和孙权的战争谋略作一评析,以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3.
背景资料 庞统祠位于四川省德阳市罗江县马头关镇鹿头山,距成都市75公里.距德阳市15公里。鹿头山地处川西平原的东北边缘.从西北斜向东南。庞统号“凤雏”.是三国时期蜀汉政权中与诸葛亮齐名的谋士.在赤壁之战时避乱于江东.被鲁肃推荐给周瑜.入曹营献“连环计”.致使周瑜火攻成功。周瑜去世后.  相似文献   

4.
三国周瑜论     
周远成 《船山学刊》2003,(2):112-116
周瑜是一位有远见卓识、智勇兼备、气度非凡、多才多艺又富开拓进取精神的将才,然而后世却极力贬损周瑜、褒扬诸葛亮,这是源于刘汉正统与民族矛盾激化时代的需要和以三国故事为对象的元杂剧、话本、明清小说的极力渲染等政治文化沉积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诸葛亮《隆中对》,“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通过罗贯中小说形象思维,“一言而定其机势”。在农业社会,成为人们心态里的传统贤者,神化了的历史人物。其实《隆中对》之灼见,当时也并非只是诸葛亮的先知先觉。综观《三国志》,能够预测天下对峙和鼎立的,据文字记载,至少还有鲁肃、周瑜、孙权、甘宁和庞统、法正诸人,都有与《隆中对》异曲同调的高论。其中特别是鲁肃。诸葛亮《隆中对》是公元207年(汉建安十二年)  相似文献   

6.
<正>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的风云人物,刘蜀的历史和他是分不开的。讲到孙吴,一般会联想到周瑜,其实,对孙吴影响最大的莫过于鲁肃。在魏蜀吴三国鼎立中,吴蜀的地位有某些相似,诸葛亮与鲁肃的作用,因之也有相同之处。但是,毕竟由于地域的不同,统治集团的不同,各人历史与职位的不同,对社会认识、政治观念与活动,也就有所不同。那么,对当时  相似文献   

7.
蜀汉镇戍都督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蜀汉镇戍都督是在刘备平定益州后普遍设置的。当时没有汉中都督、降都督、永安都督、江州都督。由于设置了这些镇戍都督,便在蜀汉国家的南方、北方、东方构成了比较稳固的防卫体系。这种镇戍都督是具有中央兼地方双重特征的军事官员。他以所任将军职作为等级划分的标准。镇戍都督“假节”是为了加重其地位。他统率的是国家镇戍军队。镇戍都督设置后,蜀汉国家在防卫曹魏和孙吴方面,具有了稳固的防御能力,同时,也是蜀汉对曹魏进攻作战的保证。并且,南中少数民族地区成为蜀汉政权的可靠后方,也与镇戍都督的设置,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南朝征讨都督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朝时期,国家为了适应征伐战争的需要,一般都设置征讨都督来统帅出征的军队。这种征讨都督在当时国家的都督体制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由于战争的不断发生、朝代更迭频繁以及军事制度的诸方面较之东晋时期出现了一些变化,因此,南朝的征讨都督的设置具有比较明显的时代特点:南朝国家以多种方式设置征讨都督。南朝征讨都督的等级区分,是承袭东晋的制度而来,可是与东晋比较,却出现了一些变化。南朝国家征讨都督的军事惩罚权较之东晋时期明显地提高。但是,南朝征讨都督是为了征讨作战而设置的,因而,一般在征讨作战结束后,国家自然也就撤消对征讨都督的任命。正因为如此,征讨都督所具有的权力就不是长期的,在南朝,都督诸州军事到他所辖的都督区外作战,不是他担任都督诸州军事所具有的权力,而是他担任征讨都督所具有的权力。因此,担任征讨都督是都督诸州军事到其所辖的都督区外进行作战的前提。都督诸州军事与征讨都督任职之间具有这种关系,自然就使南朝国家的地区防卫和征讨作战有机地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9.
北魏时期,都督诸州军事是当时国家实施的重要制度。这一制度在北魏国家对地方的控制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因此,考察都督诸州军事制度实行的状况,对认识北魏在地方的统治和军事防卫特点都是必要的。本文拟对北魏都督诸州军事的设置特点、都督诸州军事的职掌及其与将军、侍中、散骑常侍、行台的关系诸问题作一些探讨,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正。一、都督诸州军事设置的时间及特点 (一)都督诸州军事始设的时间北魏王朝是道武帝拓拔NB06E于塞北创建的。在北魏王朝建立后,不断向塞南用兵,其国家控制的范围不断扩大。随着北…  相似文献   

10.
诸葛亮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封建政治家,他治理蜀国的卓越功绩,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史学家陈寿说:“及(刘)备殂殁,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于是外连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  相似文献   

11.
<正> 诸葛亮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深谋远虑才能非凡,对蜀汉政权的建立,对蜀汉政治、经济的发展都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他在日理万机之中却严重忽视了教育和培养人才这个重大问题。从而成了导致蜀汉先吴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诸葛亮隆中出山后,在短期内就帮助刘备把军队由寥寥千人扩大到数万之众;同时他又出使东吴,促成了刘备与孙权的首次联合,取得了对曹操赤壁之战的胜利;进而,他又辅助刘备夺荆州、占益州,建立了蜀  相似文献   

12.
崔文恒 《阴山学刊》2011,(4):46-53,91
第一次把铜雀台与赤壁之战联系在一起的是晚唐诗人杜牧笔下的《赤壁》,它既是文学创作,更是文学的再创作。罗贯中编撰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和毛纶、毛宗岗改编的《三国演义》里的“智说(激)周瑜”,就是文学再创作的不断升华;而且小说中人诸葛亮的蛊惑煽动与添枝加叶地背诵《铜雀台赋》,还是在杜牧文学再创作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再创作。小说与...  相似文献   

13.
西晋时期,国家设置将军和都督诸军事.西晋国家使都督诸军事的设置与将军号结合起来.实际都督诸军事是将军的兼任职.西晋国家依据都督诸军事的“都督”、“监”、“督”三等级确定兼职将军的品级,因而,将军的品级可以体现出都督诸军事的等级差别.在都督诸军事任职期间,西晋国家能够迁转他们所领的将军号,其目的是要进一步加重都督诸军事的身份地位.  相似文献   

14.
东魏、北齐时期,国家承袭北魏末年的制度,仍然设置征讨都督。当时国家设置的征讨都督是以大都督为称号的。这些征讨都督已经不是兼领职,而是独立的职官。国家设置征讨都督而向其授节,也不是固定的制度。为适应征讨作战的需要,国家还设置了受军事统帅统领的征讨都督。东魏、北齐征讨都督在军事行动中与行台也有很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东吴政权与东南地区经济的发展许辉孙氏建立的东吴政权是我国历史上东南地区第一个大的地区性政权。它在开发东南地区经济和发展海外贸易中具有重要的历史作用。东吴建都武昌、建业,使长江中、下游经济得到切实发展从三国分立到孙皓降晋(220~280)前后共60年,...  相似文献   

16.
民国初年广东都督选任风潮——孙中山与陈炯明分歧溯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初年,广东都督胡汉民随孙中山离粤南下,副都督陈炯明代理广东都督.从此至南北议和成功,胡汉民再度回粤任都督,广东发生了长达4个月的都督选任风潮.由于孙中山对陈炯明不信任,在举荐粤督过程中措置失当,使陈炯明对孙中山产生了隔阂,成为孙陈后来合作过程产生分歧的源头,并由此逐渐发展进而导致两人关系的最终决裂.  相似文献   

17.
北魏征讨都督考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魏征讨都督的设置 ,应始于明元帝泰常年间 ,从太武帝之后 ,在制度上开始完善起来 ,并具有诏令任命、加将军衔、持节、称号不统一等四个特点。北魏设置征讨都督的目的 ,在于加强外征内镇战争的能力 ,因而征讨都督具有多方面的军事权力。征讨都督的设置 ,与北魏国家的将军制度有很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汉末东吴时期,曾盛行于中原地区的名士清议之风也扇及于江左。在这一历史过程中,江东大族特别是“吴四姓”的兴起,对于汉末名士清议之风的东渐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江南名士清议之风的盛行,虽因黄武初年的暨艳案而遭受挫折,但其发展流变却对东吴的政治制度尤其是选官制度产生了重大影响。而随着东吴选曹机构的清议化和乡里清议的官方化,最终使汉末以来的江南名士清议之风与王朝选官完全合流,成为维护江东大族和北方流寓大族仕宦特权的政治工具。  相似文献   

19.
《文史哲》2018,(6)
都督府在北宋、南宋都存在,而且在宋金战争中,曾经发挥过未可忽视的作用。两宋都督府有显著不同的职能,北宋为州格与虚衔,南宋为宰执兼领的统一前线诸路军马指挥的军事统帅机构。对两宋都督府的三重职能进行比较研究可知:其一,北宋都督在地方行政区划上,它既是六等州格都督州、节度州、防御州、团练州、军事州的最高一等;又是五等府京府、陪京府、都督府、次府、余府中的一等。其二,与州、府相联,北宋所设都督,有大都督、中都督、小都督之别,其实这时都督为亲王、宰执遥领之虚衔,无实职。其三,南宋初期,因宋金战争形势严峻,于是有宰执兼领都督诸路军马之置,发挥了战时区域最高军事指挥的职能。自绍兴后,都督诸路兵马府的设置,贯穿南宋七朝中的六朝(唯光宗朝例外),逢战必设,成为常态。通过两宋都督府的比较,得出结论:北宋大都督、中都督、都督之设,是沿隋唐诸路总管府、都督府之制,与州郡建置相联,属"都督州建官"体制,非统兵作战体制。而南宋以宰执兼都督诸路军马,传谕皇帝调动军队部署的旨意,节制前线诸大将,统一号令,保障军队供给,以便宜行事,属统帅作战体制。  相似文献   

20.
《隆中对》研究概述彭建平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刘备在襄阳三顾诸葛亮于草庐之中,咨询以当时之事,诸葛亮向刘备提出了“复兴汉室”,统一天下的战略方针,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隆中对》是刘备与诸葛亮君臣相遇的产物,也是诸葛亮一生事业的出发点与归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