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戴维.洛奇的《好工作》是一部后现代主义小说,文本集中呈现后现代社会表征与后现代典型心态和思维模式,是后现代社会表征中的后现代叙事。文本呈现的后现代社会表征主要有:环境污染,科学技术的膨胀泛滥,传统“家庭”的瓦解,追求“不确定性”,消费活动的游戏性等等。文本借助人物表达了对后现代社会的困惑与烦恼,认为当代西方社会和文化的后现代状态绝不是后现代主义者们的危言耸听,而是当代西方人所面临的直接现实。  相似文献   

2.
本文将后现代主义的艺术作品与消费社会的日常广告景观进行对比阐释,通过对消费社会的身体景观的文化反思,启示美丽,诠释后现代文化思潮。  相似文献   

3.
《白噪音》是当代美国作家唐·德里罗的代表作,它以“声音”作为切入点,探讨了后现代社会中噪音与消费及环境伦理的关系.通过小说中听觉意象及声音景观的描写,德里罗指出,后现代商品经济的繁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媒介文化的过剩给人们带来了生活上和精神上的“白噪音”——生存环境的破坏和精神生态的失衡,从而导致广泛而深层的死亡恐惧.同时,德里罗提醒读者,树立生态整体观意识,营造积极健康的社会生态环境,才能更好地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社会与自然之间和谐的多层次立体交叉关系,从根本上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美国作家德莱赛的《欲望三部曲》描绘了20世纪初美国消费主义兴起之时的社会状况。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在美国消费社会初期已经成为大众消费的领先人物;女性消费表现出三大特征:炫耀消费、替代消费和身体消费。小说中的女性人物不仅消费着商品也消费着“自身”,成为消费社会的一道特殊景观。但她们作为消费主体处于两难处境之中,小说中的女性消费现象也反映了作家德莱赛独特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5.
民间艺术展演文本的后现代特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间艺术展演作为当下中国广泛可见的审美文化文本,是一种受制于全球化消费文化观念影响而勃然兴起的文化现象,其文本特征不可避免地在外显形式和内在结构上凸显后现代意蕴。这是一种具有典型后现代特质的审美文本。该审美文本的生成是民间传统艺术于消费社会中对后现代文化逻辑的回应而进行文化重构的结果,在结构组合上,表现出以去生活、去语境的方式将作为生活样式的民间传统艺术符号进行符合消费主义文化逻辑的拼贴、重装和压缩,具有鲜明的混杂体结构特征;在审美特征上,表现出全球化想像、原生态悖论和审美范式转型的后现代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6.
手机小说是一种以手机为文本载体、以短信段子形式构成的独特小说文体,由专业运营机构以SMS,WAP,IVR形式提供读者付费下载阅读.它以民间文学的创作形式出现,以满足大众性阅读消费需求为创作目的,创作过程和行为具有民间性、大众化、技术操作性等特征.其文本渗透大众文化精神,反映了后现代时期人们的文化价值取向和文学消费方式.  相似文献   

7.
消费社会是后工业社会的重要表现,后现代社会理论因对消费社会的批判而风靡学界。虽然当代中国社会主要表现出生产社会的特点,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费结构和消费心理也发生了变化,呈现出消费社会的端倪。西方消费社会的种种弊端在我国亦开始显现,表现为对环境生态的影响、对人的个性发展的不利及文化的媚俗等。在这种背景下,从后现代理论视角对消费社会进行分析,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8.
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更多的是分析问题的两个视角,而并不预示着相互更替的时代的出现,两者可以是一种并行不悖的关系。消费社会的出现是后现代性理论产生的一个重要的基础性因素,现代性和后现代性都深深契合和体现在消费社会之中。文章致力于梳理消费社会中的现代性和后现代性以论证以上观点。  相似文献   

9.
消费在现代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从社会学视角看,消费是结合经济与文化的社会活动过程,亦为人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与文化生活的链接点;消费选择表明,消费生活显露了人通过自己作为"生产者"和"消费者"双重角色与他者结成一定的分工、合作、交换和互动的社会交往关系。消费文化对人们消费选择的调控,可见于后现代享乐主义的种种社会表征,而对消费文化层面的深度阐释提示:后现代享乐主义与人们消费选择彰显内在关联;消费者追求经济效用最大化实为消费个体进行"意义"建构和趣味区分。  相似文献   

10.
后现代消费社会身体的文化与符号学意义已发生了显著的改变,那么这个改变是怎样完成的,哲学界意识与身体的"二元论"是怎么过渡到"一元论"的,后现代消费社会中身体有怎样的现代性自我话语,后现代消费社会身体的归属在哪里?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1.
范稳的“藏地三部曲”是一片释、耶、爱熔铸成的人间净土。这种“奇观”式的写作呈现出一个被强加了“西藏性”的西藏,而生产和消费“奇观”的代价是将西藏特例化、工艺品化,从而使我们错失了真实的西藏。  相似文献   

12.
颠倒再颠倒的景观世界--德波《景观社会》的文本学解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德波在《景观社会》一书中认为,景观社会作为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最新形态,其实质就在于社会存在的表象化,人们因对景观的迷入而丧失对本真生活的要求,资本家则依靠制造和控制景观的生成和变换操纵整个社会生活。在景观生产方式中,意识形态控制通过影像布展得以生成,而分离则是景观发生的现实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3.
西樵既是“理学名山”,又是佛教重地,还是道教圣域,三教在此各得其所,各具风采。留下了大量的宗教文化地名。穿行书院、寺庙、道观之间,不仅可以领略西樵的宗教奇观,考察古朴的风情画卷.而且可以了解南粤名山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4.
张岱与戏曲艺术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代、地域及家庭环境诸因素使张岱喜爱并精通戏曲艺术 ,他和当时的曲坛名流广泛交游 ,在剧本编写、唱腔鉴赏、演出指导等领域造诣不凡 ,针对晚明的戏曲风气提出了自己的理论主张。他的有关诗文描绘了群众戏曲演出活动的盛大场面 ,记载了私家戏班的表演水平 ,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5.
从制度文化与非制度文化、共同体与现代社会等方面分析了广义文化观,从梁漱溟文化中性论和梁启超的民族劣根性、美国传教士的有色眼镜与中国知识精英的文化批判诸方面评价了狭义文化观,从中国文化生态基本面貌、三种文化形态的局限性、多元文化的价值迷失、弘扬主导文化、培育文化合力诸方面探索了价值观的文化困惑与超越。  相似文献   

16.
美国"人的现状小说"和中国"新状态"小说是两国当代文学中的两大景观.有着强大阵容的两国当代小说创作群体,由于其书写"作家个人世界"和"个体性"的模式,放逐了某种社会意义和某种道德指向,在主题、题材和创作方法上均有不少相似之处:寻找自我是它们的共同主题;欲望化的叙事是它们的共同题材;自然主义和某种荒诞形式是它们或强或弱的共同倾向.  相似文献   

17.
形制短小的网络原创视频短片呈现出与传统影视不同的风貌。从影像语言角度看,网络原创视频突破影视艺术奇观化的趋向,总体上体现出平实的特征。从形象塑造角度看,网络视频更多关注小人物,展现寻常人寻常事,呈现日常化特点。网络原创视频依托网络传播平台,具有碎片化倾向。平实的影像语言,日常化的形象建构,小空间的微叙事让网络原创视频呈现出民间化的艺术品质。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西方文学中的现代主义是西方现代一系列文学艺术思潮、流派的总和,现实主义则是有相应审美意识、艺术原则规定性的文学艺术现象。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是20世纪西方文学中相互不能替代、各具强健生命力的奇观,它们在20世纪西方文学中的总体生命律动大体有三种比较典型的情况。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文学倾向同社会变动有着带规律性的密切联系,我们能从中获得历史的、文化的、美学的启迪。展望新世纪,可以预见,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会像一对孪生姐妹一样,继续变换着花样活跃在文学舞台上。  相似文献   

19.
自18世纪中期以来就出现在美国舞台上的中国形象是多面、驳杂的,但从总体上看,一直徘徊在低劣和美好的两极之间。美国戏剧中的中国形象都在不同的尺度上强调其"真实",但它们与现实的中国没有直接的必然联系,只是美国文化对于他者的想象和表述。美国戏剧通过表述、展示有关中国形象的种种"奇观"并凸显与美国的差异,履行了对美国文化主体的自身认同功能,也暗示了西方对于中国的焦虑和欲望。  相似文献   

20.
当“看到”打败“听到”:论景观在传媒时代的特殊地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景观是不同时期地球形态的集合。在文化地理学中,景观既有自然的、物质的形式和形态,又是指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景观是由感性的可观性影像建构起来的。在作为以影像生产和影像消费为主的景观社会里,景观不仅具有意识形态功能,而且已经成为现今人们主导性的生活模式。媒介每天都在提供可供大众消费的景观,以其丰富的影像世界构筑起景观社会,同时媒介也不得不受制于景观社会的商业逻辑的诱惑,走上了一条偏离自己本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的歧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