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技扶贫: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的必然选择李忠斌落后与贫困,说到底是因为生产力的落后,特别是科技生产力的落后。因而,发展民族地区的科技生产力是民族地区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必由之路,科技扶贫也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紧迫而重要的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速...  相似文献   

2.
扶贫攻坚任重道远──来自全国民族地区扶贫工作经验交流座谈会的报道本刊记者李云昌当我们正不断走向繁荣富强的同时,身后仍有8000万人口被贫困所困扰。为了在本世纪末消灭贫困,我们义无反顾地向贫困宣战。在“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颁布实施近两年.在国务院召开...  相似文献   

3.
民族地区扶贫工作制度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地区扶贫工作曾起到重大作用,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扶贫模式难以为继,必须按经济规律探索双赢的扶贫制度。本文在总结成功的民族地区扶贫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对“移地开发,体外造血,体内循环”这一扶贫新模式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认为要在民族地区搞好扶贫工作应在机制上实现从计划机制到市场机制的转变,实行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4.
精神扶贫是党和国家解决贫困问题的重要理念和举措.2020年后,随着脱贫攻坚任务的完成和乡村振兴的全民推进,扶贫工作的重心从摆脱绝对贫困转向帮扶相对贫困.精神扶贫对于民族地区巩固脱贫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特殊意蕴.要继续把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放在首位,引导群众在实现物质脱贫的基础上追求美好生活;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切入点,激活群众实现美好生活的内生动力;积极回应民族地区群众对教育科学文化和知识技能的更高诉求,加强教育扶贫力度,提高民族地区群众文化素质和就业技能.  相似文献   

5.
深度贫困民族地区的特殊性,要求必须采取超常规的教育扶贫手段才能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使贫困群体跨越贫困陷阱。文章从教育扶贫的基本内涵和现实图景出发,指出深度贫困民族地区的教育扶贫应当从主体、对象和方式三个方面进行完善,并以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教育扶贫模式创新为对象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针对深度贫困地区的特征和贫困群体异质性的教育扶贫模式创新,一方面可以直接提升不同群体的教育可得性、文化素养、知识技能和人力资本水平,改善多维贫困状况;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示范效应、邻里效应和回流效应等间接发挥扶贫作用,扩大教育扶贫的覆盖范围和整体效应。因此,在深度贫困民族地区,应改革并完善"主体多元化、对象全覆盖、方式多样化"的教育扶贫模式,助推深度贫困民族地区实现高效、高质量的脱贫。  相似文献   

6.
精准扶贫是当前我国一项重要的扶贫战略,是解决当前贫困问题的重要途径,而民族地区是相对贫困较为严重的区域。本文通过对甘肃省临夏县A村精准扶贫相关问题的调研,认为A村通过精准扶贫的实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仍有扶贫措施针对性不强、创新性不足、思维方式转变滞后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民族地区扶贫攻坚中政府行为的特殊性民族地区扶贫攻坚中政府行为的特殊性是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特殊性所决定的。由于民族地区经济、文化所具有的特点,以改善民族地区经济和文化状况为目的的政府扶贫行为也必然具有和非民族地区政府行为不同的一面。首先,它的基础不同,民族地区政府行为的基础较差,是建立在经济不发达,文化落后的基础上的上层建筑;其次,阶段性的工作任务也不同。一般来说,在现阶段,民族地区政府行为的主要任务是解决温饱问题,而非民族地区政府行为的主要任务却是如何实现经济飞速发展。第三,工作环境和工作对象存在着差别,民族…  相似文献   

8.
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丰富,拥有大量已开发和未被开发的独特资源。旅游业已经成为了许多民族地区经济增长点和第三产业的龙头,是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但是,在旅游扶贫路径下是否实现了"精准扶贫",效果如何?如何提高"精准",值得研究。本文通过对湘西州近15年来在旅游资源开发下扶贫效果分析和对夯沙乡旅游发展中的旅游精准扶贫问题的研究,认为发展旅游产业是民族地区扶贫工作的抓手,政府必须在制度和政策制定上瞄准贫困,精准帮扶。  相似文献   

9.
湖南怀化民族地区在扶贫工作中,各级政府部门注意根据自己的实际,确定最佳方法,变“输血”功能为“造血”功能,搞开发开放性扶贫,使扶贫效果明显增强。我们把所调查的典型方法事例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选准路子,指导扶贫开发。贫困乡村大多集中在边远山区,但这...  相似文献   

10.
实施开发式扶贫政策以来,渝东南民族地区扶贫工作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就 ,但由于多方面原因,扶贫任务仍然十分艰巨.本文从渝东南民族地区发展性贫困现状出发,根据汉森理论,对渝东南民族地区贫困原因作了深入分析,最后提出了治理贫困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一、黑龙江省西部民族地区扶贫工作的基本情况 黑龙江省西部6县(市)两区(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泰来县、富裕县、龙江县、肇源县、讷河市、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富拉尔基区)有蒙古、达斡尔、鄂温克、柯尔克孜等少数民族聚居村130个,占全省民族村总数的15%;总户数28694户,占全省民族村总户数的14.7%。由于历史的原因和连续几年的自然灾害,使黑龙江省西部民族地区生产发展缓慢,生活比较贫困。1987年初,省市县民委组成联合调查组深入到重点县区进行了贫困状况的综合调查。通过这次调查,感到全省民族地区扶贫工作的重点在西部,贫困面大,  相似文献   

12.
民族地区的反贫困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证了民族地区反贫困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指出大力开展扶贫工作,特别是加大对贫困问题极为突出的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治贫工作,清除贫困,是我国政府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少数民族地区在反贫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过程中,面临农业基础脆弱,生态环境失衡;人口数量增长快,人力资本水平低;经济发展水平低;基础设施落后,社会发育程度低;投入不足,资金供求矛盾突出;非正式制度约束严重等制约因素。在反贫困、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上,一方面要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开发进程,实现少数民族地区整体经济实力的增长和自我发展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要瞄准民族地区的贫困人口,使贫困人口成为反贫困的直接受益者。因此,必须在实现民族地区整体经济增长的战略目标时,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努力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繁荣。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介绍哈尔滨市民族地区贫困状况基本情况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做好扶贫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绿色减贫契合了"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适度开发、减少贫困的同时,为民族地区留足持续发展的生态资本,走出一条发展经济、消除贫困、优化环境的新路。民族地区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重要论述为指引,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扶贫脱贫全过程,以绿色减贫推动精准扶贫,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精准脱贫。  相似文献   

15.
扶贫瞄准是精准扶贫的前提.文章基于34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数据,通过构建扶贫工作重点县贫困对象瞄准缺口指标、扶贫项目贫困人口瞄准精度指标和扶贫资金瞄准时序指标,对西部A省农村扶贫瞄准精准度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A省民族和非民族地区扶贫工作重点县贫困人口识别存在一定程度的漏出和渗入;扶贫项目贫困农户瞄准精度逐年降低,贫困人口瞄准精度较低且漏出比例高;扶贫资金投放时序存在错位,但民族地区扶贫资金投放时序优于非民族地区.缺乏有效的扶贫瞄准机制是县级扶贫瞄准效率低下的关键.基于此,文章构建了扶贫主体与贫困对象有效互动的参与式县级扶贫瞄准机制,以期能够厘清扶贫瞄准规律,提高扶贫瞄准精准度.  相似文献   

16.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贫困问题出现了一个突出特点,那就是贫困人口越来越集中于西部的少数民族地区。2004年,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是1245.6万人,占全国贫困人口总数的47.7%,部分少数民族处于整体贫困状态。因此,消除少数民族地区贫困的任务依然非常艰巨,反贫困应成为当前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政策的核心内容之一。长期以来,解决贫困问题基本上是以物为主的外源性扶贫,往往忽视人这一贫困主体。而贫困作为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归根到底是人或人的社会群体的贫困。少数民族地区贫困的原因——主体视界下的再审视导致少数民族地区贫困…  相似文献   

17.
李端生  朱丽 《民族论坛》2003,(10):59-60
新闻传播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的文明成果,新闻传播能对消除贫穷、愚昧与落后现象起有力推动作用。因此,将新闻传播引入到对贫困问题的解决范畴,则意味着一种新的扶贫手段的出现。在我国,利用新闻传播手段对贫困地区施以积极作用已不成为新闻,但人们对这种手段在消除贫困过程中功能上的认识,则未必全面和深刻,所以在借助与投入这种手段上,尚存在不足。有鉴于此,本文试就我国民族地区如何实施和发挥新闻扶贫在文化上的积极作用,作些探讨。(一)对“文化”这一常用概念的理解,至今尚无一个统一、权威和公认的表述标准,但总的来看,文化包含…  相似文献   

18.
刘茂松 《民族论坛》2012,(16):67-68
《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研究》一书契合了当下民族地区扶贫的需求,是民族地区扶贫研究的一大突破。该书理论研究较深入,梳理清晰;研究方法科学,论证严密;旁征博引,提出可行性的对策;分析独到,具有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民族地区得到很大发展,但是由于民族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差,经济基础薄弱,其经济发展水平依然落后于全省发展水平,更有一些少数民族群众生活于贫困之中。近年来,政府的扶贫工作卓有成效,应通过进一步加大对民族地区投入、改善基础设施、构建科学产业体系、双向扶贫等措施继续推进民族地区更好更快发展。  相似文献   

20.
精准扶贫"五个一批"中的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强调的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要瞄准因病残、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以及生存条件恶劣等原因而生活长年困难的农村居民。本文基于两套大样本的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综合调查数据,对民族地区农村2011年、2013—2014年低保瞄准的精准度进行了分析研究,主要结论有:民族地区农村低保瞄准的精准度不断提高,少数民族家庭的低保瞄准较之汉族家庭更加精准。由于民族地区农村低保户的确定条件不一定是单一的收入标准,所以根据家庭收入标准可视为低保瞄准脱靶的家庭,如果按照近期的多维贫困标准,有些则仍在贫困标准范围内。2015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后,民族地区农村低保的瞄准更加精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