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6 毫秒
1.
天宝后唐财政体现了明显的南方化,故有江淮关乎"国命"之称。作为唐财政和政治的反映,兴财利之说和进聚敛之臣,已具备暴政的基本特征,这促使江淮农工商失序、失业,加剧经济秩序的破坏,加速百姓身份的蜕变,酿成一系列的起义,并推动其他地区起义在江淮的发展。其结果,不断地改变江淮与中央的关系,使江淮藩镇化。在这一过程中,江淮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特别是淮南道的经济,此后中国经济重心由北方才真正地转移到江南。  相似文献   

2.
中晚唐五代时期,敦煌有大量的吐蕃移民融入当时的社会生活.本文通过敦煌文书、壁画的记载,考察了当时敦煌地区吐蕃与汉族文化交流形式,揭示中晚唐五代时期汉藏文化之融通.  相似文献   

3.
当前 ,信息网络化的迅速发展对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社会等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它使国家之间、国际经济之间的联系更为便捷 ,相互影响也更为直接。因而 ,加快发展湖南省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 ,并在经济、社会、科学、教育、文化、法律等方面积极加以运用 ,十分重要。一、信息网络化对湖南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1 推动经济变革。一是促进湖南国民经济的增长 ,既增加总供给 ,又增加总需求。近几年 ,信息产业已成为湖南新的最有活力的经济增长点 ,对湖南经济起着带动、渗透作用 ,湖南信息消费支出已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而成倍地增…  相似文献   

4.
纵观历代词学与词史的研究实际,我们便会发现,对唐五代词与道教文化的关系问题是多有忽略的。这可能是由多种因素所造成的。其一可能是受表面现象的迷惑,唐五代词向以“侧艳”、“小道”而著称,在一般人的观念及心理中,似乎很难将它与严肃而又神秘的道教文化联系起来;其二则可能与早期词史的复杂性有关,由于资料及方法等多种局限,造成对有关词的发生状态及其早期发展进程的研究长期处于一种扑朔迷离状态,从而也相应地掩盖了对唐五代词与道教文化相互关系的研究;其三也因为长期缺少一个完整的唐五代词总集来进行总体观照,单凭零散的作品或有限的选集、别集,便很容易忽略唐五代词与道教文化之关系。  相似文献   

5.
宋代两浙地区民俗文化的主导地位和文人群体的文化实录与传承意识,促进了浙地民俗诗创作的繁荣.浙地民俗诗的表现主题趋于专题化,表现体武趋于组块化、系统化,拓展了诗歌的表现容量,对于社会经济和民俗文化的观照与还原功能进一步增强,提升了以诗证史的史料价值,并有利于推进宋诗的雅俗合流进程和反驳宋调雕琢之风,在宋诗发展史中占有独特的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6.
长株潭经济一体化与湖南经济的快速发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火车头。长株潭作为湖南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最先进地区 ,在全省具有独一无二的优势 ,对带动全省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长株潭一体化的实施 ,顺应了国内外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客观要求 ,代表着三湘人民文明富裕的愿望 ,合天时 ,兴地利 ,振民心 ,必须举全省之力 ,保证其健康快速地向前发展 ,以带动湖南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一、加快实施长株潭经济一体化的条件与意义长沙、株洲、湘潭位处湖南东部 ,是全省的政治、文化、经济、科技、教育、交通、通讯中心 ,既有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又有交通便利的地缘地理优…  相似文献   

7.
在夏代的基础上,由于淮河流域居民的辛勤劳动,商文化的南斯和东纪、越族等文化的影响,淮河流域的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特别是越往北,受商文化的影响越大,文化水平越高.从考古资料来看,大体在安徽毫县以北的地区,由于原本就是商文化的发祥地,又靠近商王朝的中心地带,所以经济发展水平接近中原黄河流域地区.由此向南的淮北地区次之,淮南又次之。一、商代治河流域的回族、自带与考古资料所反映的各区经济发展*平经笔者综合诸家考证,商代淮河流域范围的国族、邑落主要有盂方(河南难县)、商(河南商丘)、毫(商丘市谷熟集…  相似文献   

8.
宋朝是中国古代市舶司制度发展的重要时期。目前我们对宋代市舶司还缺乏系统的了解,本文试图探讨南宋市舶机构及其官员的设置,并由此对宋代市舶司制度的成熟和衰败,以及南宋泉广贸易地位等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一、市舶机构的设置及称谓北南宋之交,各地最重要的市舶机构多在战乱中存续了下来。它们分别设在两浙路的明州、杭州等地,及福建路的泉州、广南路的广州。南宋时两浙路路一级市舶机构初设于杭州,绍兴二年(1132)三月移至秀州华亭县,称为两浙市舶司或两浙路提举市舶司。南宋初年两浙路  相似文献   

9.
唐代江淮地域概念试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封建社会自唐中叶以后,经济重心南移日渐显著,继至五代两宋,这一南移的行程大体完成,长江以南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超越了以黄河流域为主的北方。经济重心的转移,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历史演变过程,在地域概念上也必然存在着一个过渡地区。然而,当今史学界在研究唐代经济发展时,虽有众多的文章专著论述过江淮,但对江淮地域的具体规定,却缺乏一致的理解。这样,势必给唐代经济史的研究带来许多困难和混乱,因此,搞清这个问题,对于深入研究唐代经济及其重心转移的历史过程,无疑具有很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作为经济落后地区的一个经济特征,就是农村经济和乡镇企业发展的滞后性。落后地区的乡镇企业大体皆从1984年后起步,与经济发达地区比较,其发展是很微弱的。1985年,我国西部地区的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内蒙古、云南、贵州、广西八省区的乡镇企业产值为129亿元,仅占全国的4.6%。依据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经验,要脱贫致富,振兴农村经济,就必须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使之成为农村经济以至地区经济的强有力的支柱。 对于乡镇企业尚属起步的落后地区来说,及早制定正确有效的乡镇企业发展战略,是至关重要的。而乡镇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直接的理论依据就是对落后地区经济状况的分析和对落后地区工业生产力形成和发展客观规律性的探索。明确了情况,把握了规律,正确的战略制定大体就有把握了。  相似文献   

11.
晏波 《兰州学刊》2012,(12):37-42
通过史籍、方志等史料的梳理,对明初洮岷河湟地区的江淮移民群体多样性来源、来源地的差异以及数量作详细的考察,充分证明明初江淮人士移民该地区的可信性。明代初年到民国初年近六百年洮岷河湟江淮文化的存留是移民群体的历史记忆,是移民群体文化认同的表现。  相似文献   

12.
论浙江新文学作家群对两浙文化传统的承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探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浙江新文学群体的传统文化渊源,认为积淀深厚的以"浙东学派"为代表的两浙文化传统对中国新文学"浙军"施加深层影响,遂有后者新文学意识的尽速自觉,并为其后中国现代文学建设作出广泛建树.主要表现在:(1)自宋、明开启的两浙启蒙文化思潮成为新文学"浙军"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这在五四启蒙话题中有显在表征;(2)两浙文人的文体革新意识对新文学"浙军"产生潜在影响,使其在创建新文学诸种文体中见出效应;(3)两浙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人文传统造就两浙新文学作家不同的文风.  相似文献   

13.
<正> 西欧的农奴制比较典型,由领主制向地主制的转化和农奴制度的废除都曾在历史上留下过明显的标记。中国的地主经济出现很早而又延续时间很长,南北朝和隋唐一段时间存在的“部曲”、“田客”无疑打上了比较明显的封建农奴的烙印。北宋仁宗天圣年间,曾下诏:凡江淮、两浙、荆湖、福建、广南等州军的“客户起移”,只须于每年“收田毕日,商量去住,各取稳便,……如是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评”(《宋会要辑稿·食货》之  相似文献   

14.
荆州佛教(本文所论荆州以东汉时期的荆州地区行政区划为基准,大体包括今湖北、湖南两省和河南省南部的部分地区)在汉魏两晋时期有着独特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5.
灿烂的文明古国,悠悠的历史长河,孕育了客家这支优秀的汉民族支系。客家先民原是中原汉人,由于战乱。饥荒辗转南迁,逐渐扩展到福建、江西、湖北、广东、广西、四川、湖南、海南、台湾、香港等省区以及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世界上有近1亿的客家人。广西约有450万,占广西人口的十分之一,博白县约有70多万,占博白人口的五分之三。客家先民及其后裔对他们所在地区的经济和文化都有巨大的影响。博白的客家人对博白的经济和文化发展起了主要作用。对博白客家源流的探讨,寻“根”溯“源”,继往开来,以增强客家人与中原人之…  相似文献   

16.
湖南嘉禾县拆迁事件是近期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大事,这一事件突出地反映了经济落后地区县域政府的执政水平和县域经济发展的窘境。欠发达地区政府如何顺应经济发展规律参与经济运行,如何摆脱政绩导向而规范县级政府的经济行为,政府职能如何转变,嘉禾事件都给我们以重要的警示,值得我们在县域经济研究中好好反思。  相似文献   

17.
北宋初期是古代行政区划由“道”制向“路”制转化的关键时期,但有关宋初两浙东北路、两浙西南路的置废及其辖境的史料少且分散,甚至不多的史料中又时见矛盾、舛误之处,因此,治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史者对宋初两浙东北路、两浙西南路的置废及其辖境变化问题颇有分歧。文章将目前能搜集到的有关这一问题的史料进行了全面梳理与辨析,再次论证了自太平兴国六年至雍熙二年,长达四年期间,两浙东北路改称的两浙路并“兼总”两浙西南路之推断是不可靠的,而两浙东北路改两浙路的时间当在雍熙二年两浙西南路改为福建路的同时或相前后,并对宋初建、南剑、汀、常、润诸州的改属问题进行了考证。  相似文献   

18.
西部大开发中民族地区的知识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 ,在“西部大开发”的态势下 ,遵循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 ,努力探寻民族地区知识创新的发展道路 ,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影响民族地区知识创新的文化因素主要有经济地理状况、传统社会制度模式、文化 (宗教 )习俗、民族心理素质、民族干部文化素质等。只有不断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加强立法 ,普及教育 ,发展经济才能够全面提高民族地区知识创新的水平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文献渊源流长,至今留存下来的文献资料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堪称世界之最。我国幅远辽阔,民族众多,地区差异很大,每个地区都有大量反映该地区历史、经济和现状的文献信息资源,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使之最大限度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20.
近百年来,湖南人才荟萃,如群星璀灿,形成了一个影响近百年乃至当代中国社会政治发展的人才群体。这一现象的出现,固然是近代湖南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使然,但与湖湘文化的关系甚大。本文即从湖湘文化的一个角度——湖湘学风来探讨湖南近代人才群体形成的原因及其群体结构的人才素质,并就在这种学风背景中成长的湖南人才对湖南乃至中国的近代与当代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诸种影响作一探讨,从中求得当代湖南人才培养可以借鉴的经验教训。湖湘学风与湖南人才群体形成的机制作为文化史意义上的学风,是指一个时代或一个地区的学术传统和学术风格。同时,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