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 毫秒
1.
文化遗产是先辈精神与物质财富的创造与遗留,城市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相冲突的事件屡见不鲜,如何实现二者的共赢已为很多学人所热议.文章以滇南古城建水为例,以其近年来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得"与"失",对如何处理好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关系作了辨析;最后结合建水当下的城市发展建设,指出只有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方能实现共赢.  相似文献   

2.
大遗址是我国文化遗产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的历史见证,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国家历来重视大遗址的保护工作,但是由于多种原因,大遗址保护与周边经济发展存在着矛盾。如何实现大遗址保护与周边经济发展和谐共赢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一个很重要的现实问题。本文从我国大遗址保护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出发,从三个方面对大遗址保护与周边经济发展的途径进行探索,希望从保护和发展的对立中找到平衡点,实现遗址保护与周边经济发展新的和谐。  相似文献   

3.
从湘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出发,基于旅游学的角度,运用博弈论这一理念分析保护性开发中浮现的关系链,找出各利益方最佳的合作方式,从而实现湘西旅游业开发和发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共赢。  相似文献   

4.
基于文化创意产业视角,分析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关系,重点论述二者如何借助文化创意产业的文化、智力及科技因素达到和谐平衡,从而实现文化遗产价值并提升受众旅游体验。分析认为: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和谐共生是实现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文化创意产业策略完成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服务延伸,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最大程度的和谐,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是城市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合理评估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有利于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在国内外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价值评估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运用问卷调查的形式,以专家征询的方法,建立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价值评估指标体系,对即墨市鳌山卫古城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进行评估与分析。应加大对鳌山卫古城文化遗产的收集与整合,使鳌山卫古城遗址成为即墨市标志性历史文化旅游建筑,借鉴国内成功经验实施系统性、区域性、连贯性操作,实行区域整体保护与开发,以实现鳌山卫古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合理化。  相似文献   

6.
传统村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浓缩了地域文化的精华,是地域特色文化鲜活的标本。新型城镇化建设给传统村落非遗保护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孕育着文化传承维新的机遇。传统村落非遗保护与城镇化建设可以同行。利用村落非遗资源融入城市体系,推进特色城镇建设;营造村落文化社区,重建文化空间;重视整体保护,恢复文化生态;因地制宜发展文化产业,以文化资源的产业化推进就地城镇化的实现,从而达到村落非遗保护传承与新型城镇化的共赢。作为传统村落,南宁市缸瓦窑村地处城市新区建设核心地带,其自治区级非遗——香火龙的困境与际遇折射出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传统村落非遗保护传承的深层问题与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7.
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原生态保护论”与“生产性保护论”的争论,在总结陕西省渭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公共文化服务联动互促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服务性保护论”,即通过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公共文化服务联动互促机制,实现二者的相互融合,在公共文化服务中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最后,就如何建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公共文化服务联动互促机制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日本对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始于19世纪的明治初年。日本作为在保护文化遗产方面处于世界前列的国家之一,在对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上具有诸多独到之处。日本的古代历史文化受中国影响很大,中日两国在自然环境、文化传统、建筑形式等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日本在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的经验能为中国的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文化交流的频繁,城市形象也逐步走向趋同,但盐城红色文化完全可以彰显城市个性与特色。城市建设可以促进盐城红色文化遗产保护,盐城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开发也可以助推城市发展,提高城市文化品味,提升城市竞争力。  相似文献   

10.
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意味着城市规模的扩张和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加,而文化遗产作为城市人口思想与物质的结晶,难以像城市的"跨越式发展"那般实现"快速增长",故而大量的古城老街被强制开发,快节奏的生活取代了老城的传统节奏,老城逐渐衰落。但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精神世界追求的增强,城市复兴的呼声越来越高,城市中文化遗产的合理性开发逐渐受到了重视。专家学者们就如何激活城市特色文化遗产、推动城市复兴进行了讨论,认为实现文化遗产新价值与当代城市复兴双重创新融合与升级是其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2010年11月举行的"逐鹿中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郑州论坛",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为主题,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等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政府责任三大论题,深入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载体与文化内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业化倾向、文化遗产学学科成立的概念与范畴及课程设置、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责任等基础或前沿问题。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重要问题:如何科学界定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核心范畴,如何处理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商业化的关系,文化遗产学作为一门学科其概念、范畴是什么、如何形成本学科的研究范式,高等教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中如何履行自己的责任,政府应如何处理发展经济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如何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创新结合起来等。这些问题既为相关领域今后的研究指明了方向,也为我国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了学术背景、理论参考与学理支持。  相似文献   

12.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沿线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带来机遇与挑战,但中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立法保护方面还不健全,通过对中国西北和西南9省市区的相关法律法规的梳理分析,结合国际上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保护经验进行研究。研究认为,应转变立法理念,由政府本位转为社会本位,加强私权保护机制;对文化资源向文化资产的转化进行探讨,在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形成可持续、兼具文化与经济效益的利益共享化价值;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属性,在赋予传承人知识产权的同时还应赋予不同的权利范围,均衡处理社区与群体之间、公众与传承人之间的利益诉求;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许可制度,明确传承人在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权利和义务;利用发展文化产业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共赢;加大政府、企业、公共组织的基金投入力度,多渠道筹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资金;完善传承人权利救济机制,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公益保护基金、公益诉讼等特殊法律保护制度。  相似文献   

13.
在城市规划和设计中,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历史文化遗产(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为城市发展增添新活力。通过对英国的约克、日本的京都、我国云南省的大理和海南省的海口等四个国内外案例的比较分析表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是城市复兴进程中的核心问题之一,物质文化遗产是"形",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神",需要把传统的"形"融入到创新的"神"中去。在城市复兴过程中只有保护与利用好历史文化遗产,让历史文化遗产焕发新动能,才可以使城市的发展"源远流长",才可以使城市沿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4.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以及农村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农村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日益复杂。就如何科学有效地保护农村文化遗产,在理论认识及保护实践中存在着主体作用弱化、文化"复古主义"、忽视文化自身价值及"碎片式"保护等误区。只有走出这些误区,才能实现农村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和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历史文化遗产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物品等,它积淀和凝聚着深厚、丰富的文化内涵,对城市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分析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文化建设关系的基础上,探讨了重庆市城市文化建设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并提出保护重庆历史文化遗产和建设城市文化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6.
继续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产业化——以河北省为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瑰宝,不仅具有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作用,而且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亟待保护与开发.河北是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大省,这是发展旅游业的重要基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业实施联动开发,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作为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手段,再通过旅游业来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是实现两种产业良性互动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文化遗产数字化实践的版权挑战与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字技术及其应用体系在实践中正在成为文化遗产实现保护-传承-利用共赢的最优选项。随着文化遗产数字资源的多样化应用,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其潜藏的价值,但长期以来悬而未决的关于文化遗产数字版权的归属问题也成为产业化发展绕不过去的最大阻碍之一。强调私权属性的全球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在实践中对于作为公共文化领域的文化遗产数字复制的版权保护存在明显的分歧和争议,而不同国家针对各自社会发展状况也做出了不同的调整。进入数字经济时代,中国文化文物行业基于总体知识产权的合作授权模式得到了快速发展和推进;与此同时,国际上文化遗产数字版权在以加密数字艺术的方式做商业化新拓展。综合国际经验与中国实情,文化遗产数字版权可以知识共享协议的方式得到合理认定,对于不同保管类型的文化遗产的数字权益进行分别确权,以实现文化遗产及其承载的珍贵文化信息在数字时代走向世界的内生使命。  相似文献   

18.
针对中国城市建设运动中出现的忽视地方园林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本文从地方园林文化的传承问题入手,结合“汇芳园”的修建及特点,探求历史园林文化与城市现代生活方式的结合点。如何继承和发展地方历史园林文化遗产,把优秀的传统文化融进现代设计文化之中,形成以特色地区为基础的风景园林设计、城市规划、城市环境,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文章总结了“汇芳园”设计的成功经验,提出在园林建设中应注重对潮汕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发扬,实现地方历史园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维护各民族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本文针对中美非物质文化遗产学者关心的保护与开发、传承方式的固守与创新以及如何利用社区实现动态传承的诸多问题进行了论述,提出了坚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本真性保护至上、完整性传承以及多样化保护的四大原则。  相似文献   

20.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有形遗产一样,是重要的旅游资源,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中多处体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旅游和可持续发展三者的关系。然而,如何平衡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的矛盾是当今社会的重要命题。在国际视角下,以越南赫蒙族手工技艺为例,介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地区旅游开发相结合,以当地遗产传承主体为核心,保护与开发利用相互促进,最终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