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代传统农学学理内涵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传统农学有其深奥的学理价值。本文阐明宇宙系统论是中国古代传统农学的宇宙观,在此指导下的古代传统农学本质上是一种朴素的生态农学。古代传统农学理论体系与现代农业科学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一种系统、辩证的农业观。中国古代传统农学理论体系在天、地、人、物四要素下展开,构成古代传统农学八大理论原理和三宜原则,体现了天地自然之精神。农业逻辑是一种生命的逻辑,如果农业逻辑演变为纯工业化逻辑,将会带来工业化农业对自然的伤害。建立在宇宙系统观之上的农学理论是切合自然本性的生态理论。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农学。整体的“气”去把握作物生长过程,体现着朴素整体观的哲理,与中医一样充满了辩证法。而西方现代农学则从因素分析去推动农业的进步,其技术特征是单项因子的控制,机械分析论色彩明显。中国现代农学应确立系统综合的哲理观与方法论,取中西之长,依靠传统农学的优性延续和合理的现代无机投入,使我国农业有更大的负荷能力和良好的生态循环。  相似文献   

3.
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广东省分会是我国科学界一支巨大的科学研究队伍,拥有27个专门学会、5个专门学会的筹备会。最近一个时期,在党的领导下,坚决走社会主义的科学道路,与政府有关业务部门密切配合,做好协调工作,有计划有组织地展开了许多科学活动。农科8个专门学会(农学、园艺、蚕丝、土壤、畜牧兽医、林学、昆虫、植物病等)于5月中旬先后在广东科学馆举行了大规模的传达报告会,传达了中国访  相似文献   

4.
中国哲学与古代农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敏 《船山学刊》2002,(2):56-59
中国哲学的原理主要是气化、阴阳和五行,这些原理深深的植根于中国古代农学之中。本文论述中国古代农学的哲学原理,说明古代农学是中国哲学的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5.
古代中国早在秦汉之际就已初步建立起天文、算术、农学和医学四大学科体系,并在不断演进和嬗变中逐渐形成了以生成论自然观为基础和以整体论模型化为特征的科学传统。于众多领域内有着世界性独特贡献的中国传统科学,在自然记录、科学方法与思维取向等层面对当代科技前沿的探索与创新仍然具有极其重要而深刻的借鉴作用和启示意义。对于中国传统科学的内在价值,必须以世界眼光和现代意识加以审视,并通过合理而有效的"互释重构"与"综合创新",使本土思想成为构建创新型国家的鲜活资源。  相似文献   

6.
道教与古代科学的关系十分密切,道教科技研究是道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前沿领域,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指出,道教是世界上唯一不排斥科学技术的宗教.要研究中国传统科技思想,可以从道家道教的经典著作中找到许多有用的资料,道家道教的农学思想就散发在浩如烟海的道教经典中.在盖建民主编的"道教科技研究丛书(一)",袁名泽《道教农学思想发凡》一书问世前,可以说,对这个方面专门而系统的研究,在学术界尚属空白,正如盖建民教授称之为"一个被人遗忘的角落".因此,这种现象造成学术研究认知的缺陷,也导致道教农学思想在实践应用层面的丧失.《道教农学思想发凡》一书,则在拓展道教科技研究领域,纵深道教农学思想体系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就.  相似文献   

7.
江泽民总书记最近在美国哈佛大学的演讲中强调指出:“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中国在自己发展的长河中,形成了优良的历史文化传统”,“悠久的中华文化,成为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牢固纽带”。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最近突出强调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那么还要不要坚持批判继承的方针呢?其实,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对待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其根本精神是一致的。我认为,所谓“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即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对传统文化予以辩证的扬弃。如果把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理解为毫无…  相似文献   

8.
中国近代科学落后原因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文明有着五千年的灿烂历史.中国的传统科学作为中国文明的一个部分,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但中国传统科学在近代却停滞了、衰落了。中国传统科学在近代为什么会停滞、衰落呢?众说纷法。让我们从一个新角度.分析探讨一下其中的原因,或许对我们继承和弘扬祖国传统文化有一定帮助。所谓停滞、衰落,就是死亡,就是没有了发展。要弄清楚科学为什么会停滞、衰落,就必须考察科学在停滞、衰落前是怎样发展的。而通过对发展的机制和动力的考察、也就会了解停滞和衰落的原因。这也许就是事物发展的辩证法。即么,科学究竟是怎样发展的呢?…  相似文献   

9.
刘阳 《兰州学刊》2010,(7):189-192
晚期维新派的科技兴农思想主要有:创设农业机构,兴办农会,以主持农业改良;办农业教育、出版农学书刊,以传播农学知识;应用科学技术和新式农具、从事农业生产,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采用新式机器、加工农产品,以改进土货质量;引进、推广良种,以提高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上述思想对近代中国农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催生了上海农学会的诞生和《农学报》的刊行;推动了中国农业教育的勃兴和农学知识的传播;使一批外来物种得以在中国引进;促使中国农具开始向机械化、半机械化方向发展;推动了中国农业由经验农学向实验农学的转型。  相似文献   

10.
李约瑟博士怀着对中国人民的深厚感情,孜孜不倦于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研究,提出 了著名的“李约瑟难题”。否定李约瑟难题的观点是不成立的。中国古代既有科学又有技术 。中国传统科学虽有其弱点,但不能以西方传统思维方式和近代科学的标准去评判,而应当 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实事求是的客观公正观点。  相似文献   

11.
刘阳 《理论界》2009,(2):118-121
戊戌时期,为挽救中国农业和扭转外贸逆差,有识之士提出了科技兴农思想.其主要观点有:创设农业机构,兴办农会,以主持农业改良;办农业教育、出版农学书刊,以传播农学知识;应用科学技术和新式农具、从事农业生产,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采用新式机器、加工农产品,以改进土货质量;引进、推广良种,以提高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上述主张推动了清廷农业上的革新,从而对近代中国农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推动了中国农业教育的勃兴和农学知识的传播;使一批外来物种得以在中国引进;促使中国农具开始向机械化、半机械化方向发展;推动了中国农业由经验农学向实验农学的转型.  相似文献   

12.
王萍  张涛 《天府新论》1998,(1):96-96,F003
人们往往以为训治学是基础性传统学科,相当古老和成熟。但实际上,中国的训治学过去一直处于一种粗疏、落后的前科学状态,未能建立起科学、严谨的学科体系和理论体系,无法适应当今科教事业和文化建设的需要。为使训治学真正摆脱发展滞后的困境,实现科学化、现代化改造,冯浩菲教授进行了长期艰苦、细致的探索,取得了一系列引人间目的研究成果,最近推出了《中国训估学》(山东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从而构筑起了一个全新的中国训治学学科体系和理论体系。我感到本书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首先,本书对训估学的名称定义、研究对象和学科…  相似文献   

13.
中国以农立国,农政向为国家政要之一.甲午战后,西方的“农学”知识大规模传入,“农学”一词成为19世纪末开始流行、20世纪初风行的一个概念.从《皇朝经世文编》到《皇朝经世文续编》再到《皇朝经世文三编》,鲜明地昭示了农事内容由“传统农政”到“近代农学”的变化.从“农政”走向“农学”的时代意义,彰显两千年来传统的“经史子集”四部之学的架构已到了最后的自立阶段,至19-世纪中叶起向“经世之学”转变,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了“分科之学”的知识建构.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的科学及其特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五四运动时代讨论了两个主题:科学和民主。我国现在实行的人民代表制的民主制度是从中国自 己的传统中发展起来的,这是中国特色的民主制度。至于科学,许多科学理论和科学技术都是从西方引 进的.中国自己有没有科学,这在一些人那里还很成问题,确实需要加以研究。要讨论中国有没有科学, 首先就要弄清楚什么是科学。如果关于什么是科学都不清楚,或者自己觉得很清楚,却经不起别人的推 敲与质疑,那么,要讨论科学的问题就相当困难。  相似文献   

15.
第一次中西文化交流得失之考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赵敦华 《东南学术》2003,(3):91-101
本文从17世纪中西文化在中国和西方产生的不同影响入手 ,分析中国为什么会在最近几个世纪落后于西方的文化上的原因。本文强调徐光启引进的西方科学方法论对于弥补中国文化传统不足的重要意义 ,并分析了“徐光启计划”为什么不能被中国知识界接受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大庆社会科学》2012,(4):101-101
殷华成撰文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门科学,作为西方最先进的“科学形象”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原因,一方面,它适合了中国近代唯科学主义的需要,很快被国人所接受。另一方面,五四运动时期,传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一度成为西方科学的代名词,得到了大众的普遍认可,被当作救国的不二法门。但是,传统中对马克思主义“近代科学”式的理解也造成了悖反的历史效果。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科学传人中国是一场启蒙运动,改变了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方式,影响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现代科学在中国的诞生有三个重要标志:第一,中国人的知识结构要从传统的经学知识结构转变为近代的科学知识结构。第二,中国的传统读书人要转变为中国近代的知识分子。第三,在传统社会的转型过程当中,形成前所未有的科学体制。  相似文献   

18.
所谓“中国传统文化”,是由数千年中国历史沿传而来的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内容丰富,源远流长,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与中国有文字以来的历史同步出现。所谓“中国现代文化”,是指我国眼前现有的、正在建设中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现代”是“传统”的延续,今天的中国人自觉或不自觉地生活在既定的“传统”中,不可能也不应该完全抛弃传统文化。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不以积极的、科学的态度来对待这笔优秀遗产,经过具体分析,认真梳理和科学改造以后,使其发挥积极作用,是不可…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文化的早熟性与取象方法孙兆亮早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我们很难用一个“好”或“坏”宇来简单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早熟性进行价值评估,科学是文化的一部分。中国传统科学技术思想也印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早熟性。科学(science)和技术(Technolog...  相似文献   

20.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转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认为,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发掘性研究和当代转换,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一项重要任务。科学合理地评价中国传统文化是转换的必要前提;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坚持辩证的转化,是转换的重要原则;转换的基本方式是形式的转换、内容的转换和作用的转换。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和途径,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目标特征是,分析综合,创新发展,一体多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