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明清文化和文学具有向梦幻拓展的内在趋向。“梦”作为“原本思维”,其表达方式具有浓缩-转移-象征的特征,梦的意义又可区分为“显意”和“隐意”两个层面。《红楼梦》是明清梦文化或梦文学的代表性著作,因此研究《红楼梦》这个大梦时应注意到它的浓缩性、转移性、象征性以及显意与隐意的层面。本文仅就《红楼梦》中贾氏名讳的隐意与显意作一探讨,即从这一点上来看《红楼梦》深邃的意蕴和它的反现实反封建的潜在意向及其艺术构思经营之匠心。《红梦楼》有名姓人物达三百,其中贾氏竟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诗意美浅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诗意之美的追求,是《红楼梦》较之其他古典小说在审美理想上的一个独特之处。《红楼梦》的诗意之美是曹雪芹将追求“言外之意”、“味外之旨”的传统诗歌的艺术精神创造性地融汇于小说创作实践中的成功尝试。主要体现在意境营造的虚实相生、人物刻划的复层面组合和情节结构的空白效果等小说全局的整体建构上。含蓄深永的诗意之美不仅构成了《红楼梦》独有的艺术风貌,而且大大提高了它的审美品位。  相似文献   

3.
蔚然  文革红 《江汉论坛》2003,(2):112-114
《红楼梦》取得了中国古代小说前所未有的艺术成就,历来为评论家激赏。然而人物容貌描写却存在明显的不足。《红楼梦》中人物容貌描写沿袭前代小说,以“只见”引出骈偶句,生硬插入文中,阻断行文的流畅自然,而且描写时大量袭用陈旧意象,缺乏个性特征。虽偶有精彩之笔,但前代小说中也不乏此例。因此《红楼梦》人物容貌描写并未取得突破性进展,与作品整体艺术成就相比,可谓碧玉微瑕。  相似文献   

4.
凤姐之我见     
《红楼梦》中的王熙凤是曹雪芹着意刻划的人物之一,也是《红楼梦》艺术画廊中极引人注目的一个成功的艺术形象。曹雪芹以他如椽之笔,一破“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传统写人方法,使读者见到了一  相似文献   

5.
曹雪芹的《红楼梦》在描写男女之间“情”与“性”的问题上,是立场坚定、旗帜鲜明的,那就是曹雪芹反对“淫乱”。《红楼梦》中凡是与“淫乱”相关的人物,无论男女,均没有好下场。曹雪芹采用“用俗笔,写俗人”的手法,十分清晰地表明了他的性爱观。  相似文献   

6.
一 《位楼梦》第五回的人物判词,以简短隐晦的语言,暗示了书中几位女子的命运。其中有关元春的判词,过去通行的各版本中都为如下四句: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 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 然而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的《红楼梦》中,该判词的文字却有微妙的差异:前三句文字依旧,第四句作“虎兕相逢大梦归”。“兕”与“兔”虽仅一字之易,含义却很不一样。由于该版《红楼梦》是迄今最为权威的校注本之一,近年的一些红学作品,诸如《红楼梦》鉴赏词典,《红楼梦》电影文学,等等,也都依此诠释或编撰台词。“虎兕相逢”之说,似已成了定论。 考虑到小说中元春这一人物的特殊身份,对其判词的解释直接牵涉到对小说思想内容的正确理解,认真辨析一下,“虎兕相逢”与“虎兔相逢”两说的正讹,看来还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红楼梦》中贾府男性人物命名的研究,探讨曹雪芹的人物命名艺术。观点有三:一暗含了中国民俗,二暗示了贾府命运,三暗喻了作者的身世,从中可以窥见曹雪芹为《红楼梦》人物命名的高超艺术之一斑。  相似文献   

8.
论唐寅诗风对《红楼梦》诗词创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小说创作的压卷巨制.《红楼梦》又是一部诗化了的小说.与作者曹雪芹同时代的评论家脂砚斋说:“雪芹撰此书,亦有传诗之意”.曹雪芹在这部小说中创作了大量诗词曲赋,人们通常称为“红楼梦诗词”,其各体兼备、寓意深邃,具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红楼梦诗词或为了深化主题,陈述此书立意之本,或塑造典型形象,隐寓人物命运,或描绘周围环境,烘托故事氛围,或预示大厦将倾,家运消亡的悲剧结局…….作者以他丰富的人生阅历、深刻的思想见解、精湛的艺术手法熔铸出一种独特的诗的境界.这些诗词一直成为“红学”领域研究和探求的重要课题.诸如:其中内容之一,就是《红楼梦》诗  相似文献   

9.
论《芙蓉女儿诔》在中国祭文史上的地位──《红楼梦》探微之四王人恩《红楼梦》是一部“百科全书”,这已成公论;它是一部空前的“文备众体”的小说杰作,也逐渐为研究家们所认同。从《红楼梦》所涉及的各种文体来看,曹雪芹是自觉地以此多角度地描摹人物,表现主题,同...  相似文献   

10.
“钗黛合一”说符合《红楼梦》作者的人物构想,符合作品的实际。在《红楼梦》前八十回,钗黛每每并提,双管而下,而作者对此多有艺术暗示。如二十七回“滴翠竹杨妃戏彩蝶”之后,便是“埋香冢飞燕泣残红”,三十八回写了“林潇湘魁夺菊花诗”,紧接着就写“蘅芜君讽和螃...  相似文献   

11.
论史湘云     
史湘云是曹雪芹在《红楼梦》里所着力刻划的人物形象之一。她在“金陵十二钗”中名列前茅,在《红楼梦》复杂的形象体系中居于相当重要的地位。她对全面广泛地表现作品的政治主题,深刻地揭露社会矛盾,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关于“十二钗”的结局,曹雪芹虽然在第五回的判词和十二只曲子中对她们的悲剧命运作了暗示,但在前八十回大都没有  相似文献   

12.
关尹是早期道家的重要人物,其思想在《庄子》多篇中皆留有或显或隐的印迹.综合分析相关文本可见,庄子之学不仅存留了关尹的宇宙论概念“太一”等,而且在人生哲学和自我修养的层面上,吸收了关尹责“清”和重“守”的思想.  相似文献   

13.
小同红楼梦学会会员李锦文教授所著《论红楼梦人物形象》,1996年10月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该书34万字,除‘另信”和“结束语”外,主体问篇论文,正面分析和评价了《红楼梦》的39个重点人物,由此而涉及的人物在100个以上,这在《红楼梦》人物论著作中是罕见的。现将笔者不成熟的意见表述如下:该书在理论上运用人物性格的二组组合原理,在研究方法上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对《红楼梦》的各种不同类型的人物,或者是同一类型中不同的人物,甚或是同一人物在不同历史阶段或不同环境下的性格特征进行比较,着重分析他们的二重性格。这种比…  相似文献   

14.
言语交际是一个双向的动态过程.交际双方借助言语编码,通过信道传输,由对方解码反馈,如此往复,言语组织环环相扣,形成一条话语链。这一条话语键的表层,是显性的语言材料;而深层,则是隐性的话语含义。语言学家帕默尔说过:“语言是一连串的暗示,听话人得从这些暗示中构拟出说话人所要表达的意图,这些暗示或隐或显.各不相同。”(《语言学概论》)这种暗示.我们可称其为言语交际中的心理走向诱导,它对解码反馈起着很强的导向作用,它的形成和把握,对言语交际的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聆听对方话语时,受话者的知觉反应处在…  相似文献   

15.
郭世佑撰写的《历史的误读》一书由北京三联书店2014年3月出版。本书以中国近代史的学术论文为主,以“史事归真”、“人物显真”、“史论求真”三个栏目予以编排.在“人物显真”之后接续与之关系密切的“史评道真”,以评论近代史的论著或相关学者为主。  相似文献   

16.
误收李白三首诗《全宋诗》卷九七五《李之仪集》据清钱尚涂《买愁集》卷上补辑《诗一首》,诗云;“美人在时花满堂,美人去后留空床。床上绣表闲不寝,至今三载犹余香。香亦竟不灭,人亦竟不来。相思复相忆,白露湿苍苔。”此诗系李白诗远十二首》之十一,见王流往《李太白全集》卷二五。“留”作“余”,“床上绣装闲不寝”作“床中绣被卷不寝”,“犹”作“闻”,“相思复相忆”作“相思黄叶落”,“白露”作“露白”,余悉同。二诗显系一首,且异文以《李太白全集》为佳,当属李白作。补辑入《李之仪集》者显误。《全宋诗》卷一○七八《…  相似文献   

17.
《红楼解梦》的出版标志着一个“红学”新学派──“解梦”派的诞生。它的基本理论是成:《红楼梦》如“风月宝鉴”那样有正反两面─—正面是以“假语村言”写成的小说,背面则隐写着一部真实的历史。为了能看到这部历史,创立了六大理论支柱:关于中国古典文学有自己特殊的创作规律的理论;关于带脂批的八十回本《石头记》即曹著之全璧的理论;关于脂砚斋即曹雪芹和他妻子合用的批书笔名的理论;关于曹雪芹写作奇法、秘法的理论;关于《红楼梦》中存在雍正帝和曹雪芹两套纪年的理论;关于把唯物主义和辨证法运用到《红楼梦》研究的理论,由此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红学”理论体系。按照这种理论,不仅可以在脂批引导下看到《红楼梦》背后所隐写的被乾隆删削的真实历史,而且还可以解决一系列“红学”难题。  相似文献   

18.
简论中国古典诗歌的含蓄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谓含蓄?含的本义是日含食物,不吞不吐。《说文》:“呼也”,“目有所衔也”。刘熙《释名·释饮食》:“含,合也,合口亭之也”。引申之,则有包含不露之意。蓄的本义是蓄积储藏。《说文》:“蓄,积也”。据此,则所谓含蓄,即包含不露,有所蓄积。含蓄的作品,在艺术形式方面应是包含不露的,在内容方面应是蓄积丰厚的。刘勰把含蓄性表述为一个“隐”字:“隐也者,文外重旨也。”“隐以复竟为工。”“夫隐之为体,义生文外,秘响旁通,伏乘潜发。譬交象之变互体,川读之韫珠玉也。”①刘勰指出了含蓄性的两个方面:一是有“重旨”、…  相似文献   

19.
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里把“欲”作为《红楼梦》故事的发源和根本,人物、生活都从“欲”而起。《红楼梦》是一个悲剧,王国维找到了自己悲剧的解脱方式。  相似文献   

20.
异质环境──论《红楼梦》环境与人物对照的审美心理效应杜奋嘉《红楼梦》对环境的传移模写的绝妙之处,在于呈现出一种“心物同构”的交融美、统一美。“内外胥融,心物两契”,“举物即写心”①给人以和谐、冷静、愉悦的宙美心理效应。但作为《红楼梦》环境艺术成就的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