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南唐范式”是唐宋词中有别于“花间范式”“东坡范式”“清真范式”三大创作范式的一种抒情范式,它起源于五代时期词人韦庄,定型于南唐李煜,而造极于北宋之世,对词体发展的进程产生了极大影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人士大夫之词。“南唐范式”善于书写人生痛苦,善于书写自我的真情实感,常书写怀旧、离别、相思、漂泊等有关内心感受的题材,同时还具备深情美、质朴美、真切美、悲剧美等审美价值。唐宋词的“南唐范式”成就了宋词一代之文学,在词史上有着极为关键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苦吟"是中晚唐诗坛上开始出现的一种文学现象,对古典诗歌发展影响重大.唐宋之际诗歌重镇南唐的"苦吟"之风产生了新的变化,"苦吟"诗作语言清丽淡雅、善于描摹物态,对传统诗歌意象的含义和作用进行了显著的再造.这一变化深刻反映了唐宋之际诗歌创作群体及其创作心态的演变,并对后世全新审美范型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唐宋诗之争"贯穿清代诗学和诗歌创作的全过程,绝大部分诗人和流派都涉及"唐宋诗之争".综观20世纪以来的清代"唐宋诗之争"研究,内容上有从"唐宋诗之争"出发对诗学基本问题进行分析的,有关于唐诗、宋诗研究的,有从清代诗坛风气、诗学演变立论的;研究方法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从一元到多元,从平面到立体的发展过程.本文对清代"唐宋诗之争"研究的历史及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梳理,考察其研究方法,提出研究中需要关注的问题,以期对清代"唐宋诗之争"的进一步研究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4.
唐宋词调之冠--《浣溪沙》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浣溪沙>一调在唐宋时代备受词人青睐,使用频率最高,成为当之无愧的"唐宋词调之冠".<浣溪沙>之所以能成为唐宋词调之冠,自有其独特的体性特征和艺术魅力从曲调曲体来看,它具有轻灵与婉转之美;从形体结构来看,它具有整饬与变化之美;从对偶句式来看,它具有画龙点睛之美.  相似文献   

5.
古代受好写诗作词的国君很多,其中造诣最深、成就最高的当推南唐后主李煜。李煜(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是南唐中主李璟的第六子。也是南唐的亡国之君,历史上称之为后主。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唐宋诗之争的角度,重新审视"诗界革命".基于开创诗界新纪元之目的,诗界革命派反对分唐界宋和诗坛的泥古之风,主张继承一切优秀的诗学遗产,包括诗学史上两种诗学典范--唐诗和宋诗,泯灭唐宋诗之争.更为可贵的是,他们采纳民歌民谣入诗,是对唐宋诗两种既有范式的超越,而从其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来看,对唐宋诗之争也影响巨大,客观上终结了这场长达千年的诗争.  相似文献   

7.
<文选>分类的确有可议之处,尤其是其小类.然这往往是"天然地"存在的,故只要对一大批文章进行较细的分类,就难以完全避免他人之"议".姚鼐、章学诚诸家的批评主要是因其没有充分地考虑到实际操作与理论要求间的差异及其"不思当时事实"所致.姚说似是而非,<古文辞类纂>亦多类似<文选>之"失";章说太半责非其所当责,少半或有理而萧统"持之有故".<文选>在文体分类方面的历史贡献是巨大的,尽管其更多的只是继承而非新的建树.  相似文献   

8.
历史上的城乡关系经历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发生分离与对立,又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相互依存联系密切,并将最终走向城乡一体共同协调发展的历史过程。在这一历史过程中,唐宋时期是一个重要转折点。在唐宋以前,城乡之间城乡一体的发展态势较为明显;唐宋以降,城乡关系逐渐分离并形成了"交相生养"的新型关系。  相似文献   

9.
宋诗选本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宋代的始兴期、元明的中衰期、清代的复盛期,这与唐宋诗之争中宋诗历史地位的变迁是一致的。而综观宋诗选本的发展史,可以看到:宋诗总体上不如唐诗,宗唐、宗宋派在经历了几百年的对立冲突之后,到清代逐渐走上了融通唐宋、不拘一家的道路。  相似文献   

10.
兴趣,是人们事业走向成功的第一步.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中学的所有学科中,政治科属于理论性较强的一门学科,因而相当多的学生认为政治课枯燥无味,对之不感兴趣,学习缺乏主动性、积极性.怎样激发学生对政治课的兴趣,是教好与学好政治课的一个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1.
众所周知,在我国古典文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出现过三次高潮:第一次即周秦之交的战国时期(前475——前221),第二次为唐宋之交的“三元”——开元(713——741)、元和(806——820)、元祐(1086——1094)时期,第三次则在明万历(1573——1620)和清乾隆(1736——1795)之间。  相似文献   

12.
唐宋词的文人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就情感表现而言,花间词以艳情为主旋律,南唐君臣创作始露闲情、性情之消息,经两宋之发展,词应写性情之真成为广泛的共识。艳情与闲情、性情有其内在的逻辑联系,即词的文人化之作用,三者之间既有一定的前后贯属,也有密切的意义互联。  相似文献   

13.
为了对五代十国时期契丹辽朝与南唐的交聘有更为清晰的认识,梳理和分析史料的结果表明,“高霸事件”是双方交聘前期的重大事件,“清风驿之变”则是双方交聘后期的转折点,它们是对双方交聘目的、内容、地位和作用产生重要影响的关键节点。这对于准确把握双方的关系,以至客观认识契丹辽朝的中原政策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14.
卑微者的不朽方式——关于《祝福》的心理学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祥林嫂按照道理而活着的命题只涉及人之存在的被动性,即她是具体历史、社会和文化的产物,而并未彰显其在存在论上的全部意义.事实上,在人之存在的自我构成上,祥林嫂和阿Q是可以平分秋色的,这涉及到被奴役的内部发生学问题.如果说阿Q是存在论上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话,祥林嫂则是存在论上的"抑郁症"患者,因为从对压迫性生活的贴附中,她也曾寻找到某种"趣味".其临死前对地狱的追问则构成了<祝福>这篇小说的"亮色".  相似文献   

15.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开放精神的时代之一,胡人在其文化政治生活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文章以《太平广记》为主要参考文本,兼及正史、墓志的一些记载,考察其中关于在朝廷上活动的胡人的记载,同时注意到作为叙述者的汉人士族对于胡人的态度,尝试探讨来华胡人的文化认同、政治命运以及汉族士人对他们的态度,以期更好地理解唐宋之交文化心态、外交政策由开放走向封闭这一过程。  相似文献   

16.
针对南宋诗坛学苏者或流于恣肆驰骋、学黄者多务为锻炼雕刻,朱熹从其"这文章皆是从道中流出"的文学本体论出发,提出了一些重要的诗学思想,其中与以黄庭坚为代表的江西诗学有合有离:合者如重道德修养、养心治性与"诗见得人";倡儒家"温柔敦厚"之诗教;讲究诗之法度,主张循序渐进;黜浮华之习气。离者如欣赏自然平淡之作,反对刻意费力之作;尊古非律;反对无益的唱和之风,认为"失其自然之趣",不如不作。  相似文献   

17.
在博奕规则缺失的利益博奕时代,与其把制度看成是博奕的产物,不如把制度界定为对人的价值的压抑、约束和张扬.也许能缓解"博奕之痛",避免留下"永远的痛".  相似文献   

18.
李白、苏轼与唐宋蜀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蜀人对词的发展功不可没,李白被称为"百代词曲之祖",第一部文人词总集<花间词>的作者多数为蜀人,苏轼更为宋词的发展开疆拓土,"指出了向上一路".而对李白与苏轼这两位唐宋时期文学史上最杰出的蜀人,在词的创作上是否有某种内在的联系,却因李白词著作权的争议而很少系统的论述.本文通过对唐宋蜀词发展的梳理,认为苏轼词辉煌的成就本质上是向李白艺术精神的回归与超越.  相似文献   

19.
文章是读苏东坡文化随笔的札记.苏东坡认为,孔子为政,"危而难成";子思发扬中庸之道,"善为论",使人信服;孟子继承了孔子"一以贯之"的精神,但不如子思之善论;中庸之道的核心是讲诚信,合人情,无"过"无"不及".这对于构建现代和谐社会,不无启发性.  相似文献   

20.
"平"有满、全义,字典词典及专家词书均未及之.经查检,唐宋诗文中所见之"平"字,当训为"满"或"全"者,比比皆是."平"之所以有满、全义,盖由"平"有齐、等义引申而来."平"有满、全义,据是而可知日文字母"平假名"得名之由.唐代有"半字"、"满字"之称,"片假名"为"半字","平假名"即为"满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