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寻根"即对民族历史、文化、生命原初生殖力的寻找."寻根"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跨流派的重要文学现象."寻根"作家们的"寻根"主要围绕大地的寻找、历史的寻找、心灵的寻找三个方面展开.然而,"寻根"作家们的寻找并未真正触及到大地、历史和心灵,因此这种"寻根"之旅,也就成了一场无根之旅.分析文学"寻根"之失,对我们认清那一时期的作家的文化心理,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整体格局中,大跃进民歌运动、文革时期的样板戏和80年代中期的寻根文学构成了周期性的寻根意象。这三次文学寻根思潮共同的文化表征是走向民间、回归传统、排斥外来文化。从文学现代性的角度看来,这样的寻根不是文学的进步而是文学的迷失。文学寻根的出路在于打破本土文化的封闭性和自足性,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现代化转型创造历史机遇。  相似文献   

3.
分析"寻根热"落潮的原因,大致可归结为三点:一是作家自身无力解决理论上的可行与实践上的困难之间的矛盾,也就是说知青作家在能力上还有欠缺;二是一部分风头正健的作家由于个人兴趣、政治因素、经济原因等主动把精力转向其他方面,不再潜心于文化寻根方面的小说创作;三是文学自身发展的规律性原因及文化寻根自身存在的先天性缺陷.  相似文献   

4.
当代美国少数族裔女性文学,是西方后学语境下的必然结果.美国少数族裔女性作家通过文学文本的创作表达了觉醒的女性自我主体意识和少数族裔意识.以及在当代美国社会更多的对文化身份的寻求.她们以其娴熟的技巧与丰富的想象力发出了曾经被主流文化所压制的声音.正是当代少数族裔女性文学的产生才使新近的美国文学史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寻根文学"是新时期带着文化建设的企图而兴起的一个文学流派.他们标榜以现代意识来观照传统文化,挖掘民族文化之"根",以重塑民族的自我.然而在实际的操作中,他们的理论和实践却未免偏颇,走向了民间和地域文化,从而限制了自我的视野,没能真正挖掘到民族文化之"根".他们的主观愿望与实际产生的客观效果发生了偏差,未能实现他们重建的企图,但他们所走的这条寻"根"之路,却为民族文化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6.
20世纪80年代中期兴起的寻根文学与当时的少数民族叙事密切相关,在统一多民族国家框架下,不仅具有身份自觉意识的少数民族作家渴望成为书写本民族历史和文化的主体,为在"现代化"语境中重建本土认同,一些批判主流传统的汉族作家也向边缘族群文化寻根溯源.这种"寻根"书写的意义不在于是否寻找到了实质性的本土资源,而在于它建立了一种质疑任何现成的文化拯救方案的开放性叙事.  相似文献   

7.
寻根文学的兴起与衰落是1980年代中国文坛的一个重要现象。综合来看,寻根文学的衰落原因有三:一、寻根作家对传统文化既赞美又批判的矛盾态度;二、寻根文学自身的理论局限;三、寻根文学的理论主张和文本创作的错位。在理论上看,寻根文学在传统与现代、愚昧与启蒙、守旧与创新等矛盾的价值判断中很难做出抉择,这些判断相互纠缠和转换,使得寻根文学最终走向衰落。  相似文献   

8.
"寻根文学"的精神谱系与现代视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忠 《河北学刊》2006,26(3):131-136
寻根文学之于新时期文学的意义是巨大而深远的,它既是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的自然延伸,也是文学现代性生成的阶段体现;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再发现,也是启蒙话语的重新续接。虽然它的文化内涵和审关属性与其寻根宗旨存在偏离,但置于现代性视野中看,它是有着自身特殊的精神谱系和文学史价值。  相似文献   

9.
作为80年代最重要的文学创作潮流,寻根文学引入了文化的概念,成功地将文学由政治反思转入文化反思,并在现代意识的观照下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让文化趣味成为文学的最重要品质,但对于根的理解的歧义也让寻根文学矛盾重重.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文学中的道家话语发生,在文革潜在写作和反思文学阶段还处于萌芽状态,并没有被社会认同.待到寻根文学阶段,作家们对道家话语的张扬和建构已经自觉化、公开化.韩少功、阿城们在他们的理论陈述中鲜明地表现出对道家文化的张扬姿态,阿城所塑造的王一生等形象与道家的"真人"人格理想具有相同之处,汪曾祺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桃花源情结"及对"水的感觉"的追求也与道家"质性自然"等思想相同或相通.由此我们得出结论寻根文学作为发生的中介物,终于使新时期文学中的道家话语发生完成了"继续不断的建构",并使之获得了话语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11.
知青作家的生活经验直接制约着寻根文学的创作选择 ,并最终决定了寻根文学的创作取向。知青作家在文化寻根意义上对自我的超越有可能使他们的创作进入一个广阔的文化历史空间 ,但是 ,他们的某种既成的创作经验也可能构成他们超越自我的审美局限。倡导寻根文学的知青作家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两难是新时期文学转型所面对的历史选择的和文化判断上的一个深刻的悖论  相似文献   

12.
1985年,韩少功在《文学的"根"》中率先发出"寻根"之声.《爸爸爸》被认为是寻根文学的代表作,1996年发表的《马桥词典》是深入"寻根"的作品.本文对《马桥词典》中"醒"这一词目进行了全新的文本细读,可以看出韩少功在创作中一直回应着"寻根".《马桥词典》是极度张扬对"语言"的探索志向且底气十足的作品,不过遗憾的是,《马桥词典》在"词典"与"语言"的双重包裹之下,没有完全创造出新世界.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寻根书写不断发展变化,乡土精神是其中值得关注与挖掘的重要内容.对"寻根"的反思在当下仍旧很有必要,"寻根"的要义早已不是框定"寻根"的概念和如何去"寻",而在于更深层地探寻本民族文化中的"根"到底是什么及如何从容表达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寻根作家将文学笔触伸向古老而神秘的民族文化之根,其意图在于走出以往过于集中的意识形态写作,重新建构以民族文化传统为根基的审美形态。对于寻根作家而言,是后溯性地寻求传统文化之根,还是超前性地投向世界文学的现代审美之怀;是继续哄闹的文学现实书写,还是探究民族内部静止的文化之根。这一系列审美层面的纠结与文化世界的困境,构成了寻根文学充满焦虑而又富有张力的文学世界。  相似文献   

14.
张莉 《学术界》2003,(6):226-230
文学寻根与文化寻根本应是两种并行不悖的思潮 ,2 0世纪 80年代的“寻根文学”却将自己与文化紧紧缠绕交织 ,成为文化的传声筒 ,并在创作上表现出对传统性和现代性的难以驾驭 ,最终以不堪文化之重负的姿态颓然坍塌 ,窒息在文化的规约下。  相似文献   

15.
从当代社会文化发展的宏观脉络中重新梳理"寻根文学"的独特历史意义,思考它作为文学集体回应现实的努力,解读它应运而生的必然、成功和失败,是对当代文学批评极有意义的文化学、乃至社会学的视域性拓展,是深度解读寻根文学的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16.
寻根文学是80年代兴起的带有文化建设目的的一个文学派别,其作品中表现出了明显的地域化倾向.其地域化特点表现在:歌颂传统文化,赋予自然山水以文化精神基质;反思现代文明;在对地域文化的发掘中刻画地域人物的精神特质.作品的地域化倾向在展现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特色时,也限制了对文化之根的追寻,从而促使寻根文学逐渐走向衰亡.  相似文献   

17.
寻根文学的多重方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哲学的高度对“寻根文学”的理论与实践展开透视,认为寻根文学的特点在于:既可以作为现实,又可以作为超越现实的寓言;既是讲的故事,又是讲更为根本的道理。文章以《棋王》、《爸爸爸》、《小鲍庄》等“寻根派”作品为例,解析了寻根文学的多重方向。作者认为,在寻根文学中,阿城的《棋王》写出了一个最可信又最生动最理想的活人;韩少功的《爸爸爸》以实在的远村──鸡头寨来呈现一种与现实完全不同的社会形态、文化氛围、心理结构,这似乎接上了阿城,但这与现代完全不同的社会、文化、心理并不像《棋王》似的透露出理想之光辉,而闪耀着非理想的鬼火,《爸爸爸》写出了寻根的复杂性;《小鲍庄》不是与现代隔绝的鸡头寨,而是已嵌入现代社会中的乡村,虽已嵌入现代,但仍然固守着传统,是80年代定义的“前现代中国”的最典型的表现者。  相似文献   

18.
中国80年代兴起的寻根文学热,是对世界性的回归原始思潮的呼应.与此同期或稍后,云南文坛也开始了自己的寻根文学创作,与全国或世界性寻根文学的普遍走势所不同的是,云南文学中的寻根主体大多为少数民族作家,他们所要寻找的是自己的民族文化之根,因而他们的寻根之旅是横跨在出行、回归模式上的,而且该模式的起点和终点都是原始的乡村社会,一种与城市社会相对立的社区形态.云南文学文本中何以产生如此独特的寻根文学特征呢?我们将从少数民族作家的人生经历、文化观念等角度切入,对寻根文本叙述模式作一探讨,以揭示其与全国乃至世界性寻根文学文本的相通与殊异之处.  相似文献   

19.
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品《百年孤独》曾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的中国文坛产生了较大影响。《百年孤独》的成功也使作家们受到鼓舞和启发,直接引发了"寻根文学"的热潮。但是"寻根文学"并没有取得人们预料中的成就.表面看来这是由于作家们没有真正学到魔幻现实主义的精髓,实际上从作家的心态、作家对文学之"根"的理解、作家对自身定位这三个角度看,"寻根文学"的失败是必然的。这种结果,给人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全球化进程进一步加速。文化全球化的语境给中国当代文学带来了全新的理念和创作手法,也带来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冲撞。在这样的背景下,身份认同的问题呼之欲出.“寻根文学”正是以文学的形式,参与了全球化语境下东西方文化的价值抉择,以语言同归和文本世界中原始神话天地的建构,完成了中华民族文化身份认同的尝试。但是,“寻根文学”无法与“他者”建立确证的身份认同关系,从而陷入危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