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7 毫秒
1.
春秋战国时期,属于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这个时代所产生的先秦诸子思想,至今仍是中华文化的轴心。本文尝试采用这一观点对大学语文中《先秦诸子语录》一课作出阐释。  相似文献   

2.
魏晋诸子注重整合先秦两汉的思想资源以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而不能如先秦诸子一般“自开户(片庸)”.魏晋诸子“屋下架屋”的特点,表现在“理”与“事”两个方面,魏晋诸子既历时性地仿效先秦两汉子书,又共时性地互相重复.从子书篇名、著述结构、论述方式、用其情况来看,魏晋诸子“屋下架屋”是一种特殊的时代文化现象,是子书本身对“博”的规定性及魏晋尚博通的世风、诸子学派倾向弱化、地域文化建构的客观需要、拟古仿作的潮流等内外因交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一、关于中国文化的发生基础问题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以公元前500年为中心,约在800年至200之间,人类精神的基础同时独立地奠定于中国、印度、波斯、巴勒斯坦和希腊。今天,人类依然依托于这些基础。……我们就把这个时期称作‘轴心时代’吧。”①“轴心时代”是东地中海、南亚次大陆东亚大陆文明时代最早的文字记载的典籍——“元典”形成的关键时期。中华元典——一《诗》、《书》、《礼》、《易》、《春秋》等成书并修订于公元前6世纪至前2世纪之间的春秋至秦汉之际。先秦诸子书《论语》、《墨子》《孟子》《老子》、《庄子》等…  相似文献   

4.
春秋战国时期,在“王官之学”从宫廷走向民间的过程中,《诗》、《书》得到了最为广泛的传播。熟悉先秦诸子著述的人不难发现,《诗》、《书》跟先秦的大思想家们有着一种耐人寻味的文化关联。《诗》、《书》文化是先秦大思想家们与生俱来的传统背景,他们从这种背景辐射...  相似文献   

5.
由先秦诸子特别是儒墨道法四大政治思想流派所建构的中国古典政治学说,可以说是最富原创性的,其中,最值得我们反思的就是先秦诸子基于深切的天下情怀而极力推崇的圣王统治,这集中体现了他们最为深切的政治期望及其最为关注的核心政治思想议题。而依笔者之见,从中西比较的视角,特别是通过对柏拉图推崇哲学家统治与先秦诸子推崇圣王统治这两种政治理念异同的比较分析,来重新审视和系统阐释中国古典政治哲学的问题意识、价值取向、目标追求及其思维特征,将更能凸显先秦诸子推崇圣王统治的实质性意义。一一般而言,现实政治是一种强者的政治,对此…  相似文献   

6.
<正> (一) 在先秦思想发展史中,诸子自然观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三派. 一是以孔、墨为代表的“天命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天下万物之上耸立着一个无所不能的人格神——上帝,“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论语·八佾》)  相似文献   

7.
《聊斋志异》集中反映了蒲松龄以及那个时代许多知识分子的共同心声,在这背后又总是有着传统文化心理的浓浓投影。本文拟从两种不同的角度来对《聊斋志异》与传统文化心理的关系作些剖析。 一、强烈的人仕欲望与干预政治的热情 积极关心现实,努力投身对现实的改造活动,是中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的传统心态。在封建社会早期,就有“士志于道”之说。“这一原始教义对后世的‘士’发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愈是在‘天下无道’的时代也愈显出它的力量。……一直到最近还能振动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心弦。”(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自序》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他们始终以天下为己任,希望能够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实现平生的抱负,干一番不世伟业。在科举时代,知识分子唯一可走的就是参加各级考试,“学而优则仕”之路。确如《儒林外史》里的马二先生所说:“就是夫子在而今,  相似文献   

8.
<正> 从春秋到战国时期,由于王室的逐渐衰微,诸侯并起,原来的“尊尊”,“亲亲”已经不能用以规范天下了。因此,孔子叹为:“天下无道”。面对这样一个“无道”的天下,先秦诸子各自提出了他们的政治观点和实践方法。如《史记·太史公自序》云:“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诸子异说,百家争鸣,在这紊杂之中,却可看出其反映在思想上的有“法古”与“变古”的二种不同意见。  相似文献   

9.
中州巨擘 学界楷模——写在嵇文甫先生百年诞辰之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12月17日,是嵇文甫先生诞辰100周年.嵇文甫先生名明,字文甫,以字行.河南汲县人.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史学家、教育家,被誉为“河南学术界一面伟大的旗帜”.嵇文甫先生出身于市民家庭.少年时期曾从学于同乡宿儒李敏修,熟谙旧学,青年时代又博览群书,深受新文化运动思潮的浸洇,故能融汇古今,贯通中西.先生早年又较系统地接受过马克思主义教育,是我国最早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哲学的著名学者之一.其一生著述甚丰,发表论著计300余篇(本),200余万言.早在30年代,河南学术界就有“南冯北嵇”之说.先对先生秦诸子哲学、宋明理学特别是王船山哲学的研究造诣精深,多有创见卓识.在先秦诸子哲学方面,自1918年发表处女作《老子发凡》始,先后著述《周末社会之蜕变与儒法两家思想上的斗争》(1929年)、《先秦诸子政治社会思想述要》(1939年)、《春秋战国史话》(1958年)、《对孔子的一个简单看法》(1961年)等多篇文章.其中,《先秦诸子政治思想述要》乃是我国较早公开出版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史的专著.而后来的《春秋战国思想史话》思想体系则更成熟,文字形式更通俗,仅以6万余字便扼要而全面地论述了先秦  相似文献   

10.
尹振环 《中州学刊》2006,(1):158-162
对今本《老子》的“执大象,天下往”一句,两千多年来它一直被理解为:“执守大道,天下人都来归往。”实际上应该解释为“势大就能使天下归从”。这是盛行于先秦时期势治思想的具体体现。先秦势治思想有着一个从孙子兵家的“任势”与“造势”移植向韩非“权势”与“位势”的政治哲学的演进路向。  相似文献   

11.
"文化自觉"与"文化传承"是近年来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话题,理论界对此也展开了众多研究和讨论。但综观当前的研究发现,人们对于文化自觉与文化传承之间的关联性强调和关注的还不够。要实现文化自觉就离不开文化传承,同样文化的传承也离不开文化的自觉。当然,无论是文化自觉还是文化传承,最终都离不开文化创新,但文化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却是文化自觉与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12.
熊黎明 《学术探索》2003,46(7):81-84
在现代环境下 ,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的文化产业 ,越来越具有与经济规模相应的影响力 ,并且开启着文化生成、传播和扩展的新时代 ,从根本上导致精神生产和文化形态的革命性变革 ,推动文化有机体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发生、发展和创新。本文从文化产业的发展来考察其对文化结构中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意识三个层面的变革和创新意义 ,进而探析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和方向  相似文献   

13.
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的表达与文化的文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提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到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说明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经历了一次从"有形"到"无形"的洗牌.从概念的界定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包括文化的表达(如艺术、音乐、文学、宗教、戏剧及像视觉、听觉、味觉所表达出来的文化的信息等)和文化的文法(如感觉、心性、历史记忆、无意识的文化认同、无意识的生活结构和集团的无意识的社会结构等).在当代的文化语境下,文化的中心和边缘的划分要根据文化发展的具体情况而定,没有绝对的中心和边缘,也不能在非遗政策上厚此薄彼.非物质文化遗产动态发展过程中,要面对文化结构的重组和运作功能的革新,这种重构在遵从民俗文化特质的前提下进行适当的选择和组合,才能在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过程中进发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4.
王涛 《兰州学刊》2012,(9):39-44
随着全球化的席卷,全球化文化景观中文化软实力问题日渐凸显。在我国当前,作为20世纪初兴起的一门新兴学科,文化哲学也不断地切入到对文化软实力的研究中,并以其学科特点在文化软实力的研究中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从文化哲学维度上对文化软实力进行学理建构以及从文化哲学价值取向上对文化软实力进行战略建设。前者从关于"文化"自身的涵义问题入手,为"文化何为"的现实关切点即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探讨提供学理基础,探究了诸如软实力概念的起源、演变,文化软实力的内涵、外延,文化软实力的构成等基础性问题。后者试图摆脱当前文化软实力研究中过于局限于"经济效益"的思想,将关注度转向"生活世界",切实进入到对人精神领域的建设上,进入到对意识形态的构建,对国家上层建筑的建设中去,其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对中国当前文化现状的回顾、从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融合,传统资源的转换等角度,以人为主体地对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做出了战略性思考。  相似文献   

15.
文化史观与文化命运——对民族文化现代境遇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愚昧与落后、传统与现代二元对立的文化进化史观影响下,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去传统化"文化运动,与近30年来传统与现代"共荣"的文化再生产史观指引下的文化遗产保护活动,都试图扭转传统文化或传续或消亡的命运.但这样的努力往往是徒劳的,因此人类试图改变文化"命运"的理性逻辑需要重新省思与修正.  相似文献   

16.
文化选择与现时代的文化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全球化的结果不是导致文化的同一性,而是导致文化选择,大众文化对高雅文化的背叛,是使文化走向多元论的根本途径。大众文化的民主性、商业化与“草根性”,虽然更加接近平民百姓,但却失去了统一的价值观。因此,重建经济理性、政治理性、道德理性,建构新的信念,对形成今天的文化观念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7.
文化自觉与文化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先进文化 ,要以提高文化自觉和重视文化创新为着力点。提高文化自觉 ,应当认清文化的地位和作用 ,了解我国和世界文化的状况、特点和发展趋势 ,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 ,自觉担当起文化使命。实现文化创新 ,要认识创新的重要性、迫切性和艰巨性 ,增强创新意识 ,提高创新能力 ,营造创新氛围 ,为创新提供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8.
刘柏清 《北方论丛》2010,(3):133-135
学术界对大众文化及其批判的研究经久不衰。然而,对大众文化的批判,除了学理阐释、认知之外,还应通过这种批判促进大众文化的发展与创新。大众文化批判不仅应关注解构层面,关注建构层面的创新也是大众文化批判的应有之义。大众文化发展至今需要发展和创新。对大众文化的超越、增强文化的批判功能、增进大众文化的文化自觉与自律等是实现大众文化的创新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9.
中国近代史上,在救亡与启蒙的双重时代主题下,中西文化发生了激烈交锋,向西方学习构成了中国近现代化进程的主旋律。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国力的增强,中华文化走向了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是文化自觉的延续。以文化自觉为基础的文化自信不是简单盲目的自信,不是妄自尊大,而是一种崭新的姿态、开放的胸怀,是漂泊已久的中华文化的回归,是荒芜已久的精神家园的重建,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  相似文献   

20.
全球化、文化认同与文化帝国主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于“全球化”所带来的文化认同危机与文化帝国主义现象,本文从多侧面作了论析,认为全球化是人类认识模式转变的标志,隐含着从西方中心主义的单一思想方法向多元思想方法的转变。意味着要把不同文化的共同体激活,共同参与人类文明建设。文化认同是个动态的概念,必须在与其它文化的相对关系中进行自我界定。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化帝国主义就等于全球化。我们要确立全球化的问题意识,把全球化、问题化结合起来加以考察,在多重批判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