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德里达在<声音与现象>中声言,他对胡塞尔在<逻辑研究>第二卷第一研究中所做的符号分析立足于一种内在批判的基础上.他对先验意识与先验还原的批评、对先验意识与心理意识之平行性的强调、对生命与声音概念的引入,都是用来导向胡塞尔的"符号现象学"或"纯粹表述现象学"问题的手段."纯粹表述"在这里是指一种无需借助感性符号的、类似于私人语言的表述.德里达以此来置疑为胡塞尔所确定的直观行为与符号行为之间的奠基与被奠基关系,甚至试图最终消解胡塞尔的观念论基础.但这里的分析表明,德里达忽略了为胡塞尔所确立的一个现象学分析结果:即使我们不需要被感知的符号、也仍然需要被想象的符号.就此而论,客体化行为与非客体化行为的奠基顺序并未因此受到动摇.因此,这里的论证和分析最终确定:德里达在<声音与现象>中对胡塞尔符号现象学乃至整个现象学方法的解构,总体上还是外在的,只有少数几处例外.  相似文献   

2.
蔡祥元 《浙江学刊》2006,(6):103-113
对于德里达在《声音与现象》中是否成功地解构了胡塞尔的思想,国内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倪梁康先生从胡塞尔的思想出发,对德里达的"解构"提出了强有力的批评.本文以倪先生提出的批评为线索,探讨德里达到底有没有触动胡塞尔现象学的基本思路,也就是说,探讨他到底有没有动摇胡塞尔现象学中感知的奠基地位,以及有没有在时间问题上与胡塞尔展开深入对话,以此来向倪先生请教和商榷.  相似文献   

3.
曹炜 《学术交流》2006,(12):144-147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在完善释义表述的科学性方面主要采取了以下的修订方式:一、原释义表述的增补。二、原释义表述的删汰。三、原释义表述的增删并举。四、原释义表述语序的调整。五、旧版释义表述的彻底置换。第5版的释义表述也存在以下一些有待进一步完善的地方:一、依然没有把一些词语现在普遍使用的意义表述出来。二、一些词语释义表述中的部分文字依然不够准确、恰切。三、一些新的做法没能贯彻始终。  相似文献   

4.
"声音"问题是德里达与胡塞尔思想关系的纽带,德里达正是用"声音"来标识进而解构胡塞尔的现象学.但是"声音"如何能够与"现象"建立起内在的关联?在这里许多胡塞尔研究者对德里达的解读提出了批评,这些批评在我看来对德里达有失公允.  相似文献   

5.
胡塞尔通过分析纯粹意识的本质结构,建立了一门先验现象学本体论;萨特则重新考察意识结构,对现象学本体论作了一番改造与更新。这是一个几乎为人们所忽视、而又在理解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形成发展中十分关键的问题。下面,我想以萨特最早的一部哲学著作《自我的超越性》为蓝本,考察萨特与胡塞尔论述纯粹意识的差异与得失,来探讨萨特哲学转变的内在理论契机。一、萨特论胡塞尔现象学的得失  相似文献   

6.
李荣 《学习与探索》2006,(2):262-265
在对胡塞尔生活世界理论的理解和阐发中,人们往往囿于概念的纷争而忽略了这一理论的独特意蕴.事实上,胡塞尔生活世界理论是现象学意向性理论的继续和拓展,澄明人的感性直观生活的基础地位、弥合人与世界之间的意义断裂是其理论的一贯命意.因此,在生活世界的基础上,重建理性的统一性和实现人性向自身的复归就成为胡塞尔生活世界理论的旨趣所在.  相似文献   

7.
关杰 《求是学刊》2013,40(4):47-50
在西方哲学史上,时间问题贯穿始终。其中,尤以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成就最著。胡塞尔对内在时间意识结构进行了现象学分析,海德格尔则将时间问题纳入到生存本体论中讨论。而内在时间意识的起源则可追溯到奥古斯丁。  相似文献   

8.
胡塞尔与海德格尔的哲学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以确定,以胡塞尔为中心的第一期现象学运动的瓦解是由胡塞尔和海德格尔之间关系的破裂所导致的。破裂的明朗化发生在1929年。但两人关系的疏远则可以向前追溯得更早些。从许多迹象来看,胡塞尔与海德格尔的关系在二十年代之前还称得上亲密无间,至少在胡塞尔这方面的感觉是如此。据雅斯贝尔斯回忆,1920年春,他曾与妻子一同在弗莱堡逗留数日。恰逢胡塞尔61岁生日(4月2日),他和海德格尔一起去参加胡塞尔的生日庆祝会。当时,胡塞尔的妻子还称海德格尔为“现象学的孩子”。但雅斯贝尔斯已敏锐地观察到:当他谈到他的一个一流的女学生到弗莱堡想师从于胡塞尔,却被胡塞尔拒之门外这件事时,海德格尔积极地加入到雅斯贝尔斯这一边来。用雅斯贝尔斯的话来说:在海德格尔这方面已表现出一种“在反对抽象  相似文献   

9.
二十世纪初,尽管存在着在哲学意向、哲学目标与风格、哲学论题与方法之间的一致性,在石里克、维特根斯坦与胡塞尔之间仍然发生过一场争论、甚至可以说是直接的冲突:问题主要涉及对本质直观的理解。它首先通过石里克和胡塞尔之间的相互批评而表露出来,此后又在石里克与维特根斯坦的谈话中得到继续。本文首先是对此冲突的一个回顾,但本文的基本意图并不仅仅在于对这个至此为止一直被忽略的历史事实的发掘和再现———这只构成本文第一节的主题,而主要在于对争论问题的重申与分析:什么是观念存在?什么是对它的观念直观?———这是本文第二、三节的讨论内容。尽管在第三节的结尾处已经给出了一个对胡塞尔与维特根斯坦各自立场的小结,第四节仍然保持总结的形式,但眼光有所放开,一直扩展到对两种时代精神的观察上:观念主义的和语言主义的。  相似文献   

10.
胡塞尔晚年思想集中于对欧洲文明危机的关注,他深刻地分析了危机的本质,并试图为处于困境中的欧洲人寻找到一条出路。在他看来,危机的根源在于实证主义理性观,也就是把理性片面理解为认知理性、工具理性,而将价值、意义等问题斥为形而上学而予以清除。针对于此,胡塞尔提出总体性的理性观对之进行批判,其核心是将思维与存在、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看作是内在统一的,这种哲学理念揭示了人的天人一体本性,为人类理解自身展现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胡塞尔现象学意义上的反思的任务,定位在对象与其被给予方式的关系上。实际上也就是定位在意向对象和意向活动的关系上,也即意向性上。于是通过反思,说明本质等是如何通过意向活动构造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反思是本质直观等的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通过反思而明见的对象超越了的主观意识的个体性与偶然性。从这个意义上讲,胡塞尔现象学意义上的反思更承担着确立对象的客观性的任务。  相似文献   

12.
许茨的主体间性理论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何林 《求是学刊》2005,32(3):26-32
许茨是现象学社会学创始人,也是著名的现象学哲学家。他在批判胡塞尔的先验主体间性理论的基础上,对世俗主体间性、特别是主体间的理解进行了独特的系统探讨。许茨的研究虽然有诸多局限,但他在主体间性问题上试图超越意识哲学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他研究的结论对我们丰富和发展马克思的交往理论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胡塞尔的自我学说出发 ,对西方哲学“自我”探讨的两条进路 ,即作为意识行为主体的内知觉自明性的进路和语言分析的进路 ,通过胡塞尔、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的思想道路的分合 ,作了“对话式”的比较研究 ,勾勒了从语言主体际交流去把握自我认识与他我认识时 ,遭遇到的认识自我与认识他我的相互涉及、相互关联的内在理论困难 ,阐明了马克思对此问题把握的现实(实践 )的基本立场  相似文献   

14.
孙飞宇 《社会》2017,37(1):1-32
本文尝试通过讨论现代意义上的忏悔者,推进对于生活世界范畴的理解。文章从现象学的角度出发,首先清理了保罗·利科以现象学入精神分析的努力,试图在社会思想史中确立一种讨论忏悔的起点和框架。利科讨论了胡塞尔现象学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在理论和方法之间的亲和力,不过却并未将议题落实在社会理论的层面上。进而,本文通过对福柯关于忏悔的发生学研究的检讨,将对忏悔的理解集中在经典精神分析的理论传统之中。通过对于弗洛伊德谈话分析中自由联想法的理论背景分析,本文将谈话疗法与还原工作比观并照,互相证成,最后试图对于弗洛伊德式忏悔做一个现象学社会学式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王昌树 《求是学刊》2007,34(3):32-36
胡塞尔的现象学把意识看作是最核心的课题加以研究,他求助于先验意识的主体来看待这个世界,希望意识也能像数学那样显现出缜密的科学性。胡塞尔的视域构成突破了二元建构的认识论思维模式,力图建立一种原初意识的本体论,但是由于这种意向性和视域构成是建立在先验意识和超验主观性的基础之上的,就难免有绝对主观主义的嫌疑。海德格尔正是抓住胡塞尔的这一弱点,把意蕴和世界的展开建基于生存,而非超验的意识之上。为了与胡塞尔的“意向性”相区别,海德格尔提出了“操劳”这一概念,它指的是日常在世的我们与世界内的存在者打交道。  相似文献   

16.
李鲁宁 《求是学刊》2001,28(5):75-79
加达默尔的艺术理论改变了读者在整个艺术活动中的地位 ,为文艺研究范式的转换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但其艺术理论却并非以读者为核心。本文在澄清这一事实的基础上指出 ,加达默尔的艺术理论是作品存在论 ,具有显著的辩证特性 ,据此 ,才与作者中心论、读者中心论、作品形式论具有了本质区别 ,从而成为 2 0世纪西方独树一帜的理论流派  相似文献   

17.
谭佳 《求是学刊》2005,32(4):46-50
用胡塞尔现象学还原的方法,将审美活动中人的"内知觉"从遮蔽我们的"物"知觉中剥离,澄清"经验"是一切审美活动、情感体验的直接对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区分科学态度与审美态度、超验体验与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18.
新时期以来的散文研究已走过了30年的历程。由于种种原因,散文研究一直受到轻视和责难。本文从作家作品研究、专题性研究、散文史建设和散文理论建构诸方面,对30年来散文研究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和评析,并追寻散文研究长期被冷落的原因。文章认为21世纪的散文研究要走向深入和阔大,必须从三方面用力:其一是要建立现代意识的散文批评视野;其二是“化西方”与“中国化”;其三是思维方式与研究方法的改变。这三方面不但是认识和解决当代散文问题的重要维度,而且对散文研究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relations between characteristics of preschool children's social support networks and peer acceptance. Mothers and their children completed network interviews that assessed 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child's network, the actual performance of supportive behaviors across four support domains (daily maintenance, occasional maintenance, emotional support, recreation), and the perceived closeness of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children and network members. Mothers tended to identify broader networks than did their children, and both maternal and child reports of the number of males included in the network were significant correlates of peer acceptance. A gender effect was also revealed suggesting that boys' networks included more male members than those of girls whereas girls mentioned more females as network members than did boys. Further analyses indicated that maternal reports of enacted emotional support, network size for emotional and recreational support and perceived closeness to network members were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peer acceptance measures. Child reports of the number of network members with whom he/she had a ‘special relationship’ and enjoyed spending time were correlated positively with peer acceptance.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es revealed that network variables accounted for significant proportions of variance in peer acceptance measures.  相似文献   

20.
试论保证合同的保证期间与诉讼时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证期间是债权人应当积极行使权利 ,使保证权利从期待权利变为现实权利的期间 ,其性质既不是诉讼时效 ,也不是除斥期间 ,是一特殊的权利行使期间。保证期间与诉讼时效性质不同 ,可以同时适用于保证合同 ,但在规范上不能存在冲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