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史国枫  黄书进 《社科纵横》2010,25(3):1-4,13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中国化,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作出了重大贡献,指导并推动了当代中国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践。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入学理论是情感教育的重要理论依据.人的全面多样性存在是情感教育的存在依据;人的需要是情感教育的出发点;人的价值是情感教育的价值追求;人的实践性提供了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径;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情感教育的最终归宿.情感教育的有效开展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为指导.  相似文献   

3.
思想政治教育可以系统地对人们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伦理道德观念教育和文化观念教育,弘扬人文精神,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人的全面发展与大学生素质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孟庆恩 《学术交流》2005,39(11):188-192
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中国的继承与发展。为了深入贯彻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培养一批品学兼优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精神,要把提高学生哲学社会科学素养作为教育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5.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价值诉求,并将其贯穿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在经济建设的基础上,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发展,推进人的社会生活内涵的不断丰富,统筹协调各种社会关系,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晓广 《学术交流》2005,19(8):14-17
人的发展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重要内容,也是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学说的有机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观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是一个多层次的系统理论。从一般意义上说,人的发展包括人的自由发展、全面发展和人的和谐发展三重内涵;从主体角度看,人的发展包括人的个体发展和人的类整体发展;从历史维度看,人的发展是一个从低级向高级转化的辩证过程。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观确证了人在物质世界中的主体地位和价值,强调了人与社会、自然发展的和谐统一;人的发展观确立了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突出了人的发展在社会发展中的核心和基础地位。  相似文献   

7.
试论人的本质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何锋  马彬 《学术交流》2005,42(11):27-30
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人的思想转变、促进人的发展的工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其主体和客体都是人。这就决定了,只有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才能深刻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及其特征,才能在实践中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探求》2019,(6)
五大发展理念是解决我们面临新时代新发展问题的"金钥匙",是历史唯物主义实践逻辑的展开、辩证唯物主义理论逻辑的推进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生成性的具体体现。五大发展理念蕴含丰富哲学意蕴:创新发展理念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以协调发展的理念培养复合型人才;贯彻绿色发展观,提升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品质;坚持开放发展主旨,属于人的和谐发展根本动能;通过共享发展来持续增加个人价值。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论述马克思主义个性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个性教育的基本要求,并较为深入地论述了人的个性发展与社会发展、集体主义及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强调应坚持人的个性发展的辩证观。文章对实施个性教育提出了几点构想,强调更新教育理论,实行教育的整体改革对人的个性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从劳资关系、剩余价值等方面入手,揭示了无产阶级贫困的形成根源、破解途径和目标指向.中国特色减贫道路的形成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重要成果.通过梳理我国扶贫历程的阶段特征和政策演变,可以看出新时代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更加注重对人的需求的满足、对人的主体性的发挥及对共享发展理念的践行.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创造性发展为我国后脱贫时代的相对贫困治理提供了可行思路:发挥制度优势,建立长效机制;多维发掘生产力,推动"造血"式扶贫;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精神脱贫.  相似文献   

11.
陈延峰 《创新》2007,2(2):50-53
以科学发展观为基点,从马克思主义哲学高度分析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探讨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实践的关系,剖析教育创新与人才培养的方向与内涵;从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角度指出教育创新是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是当前教育工作中亟待研究、开拓与实施的重要课题;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强化品德责任教育、活学活用知识、发展科学思维等是当前教育创新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2.
郭德华 《社会工作》2011,(10):58-60
中国特殊教育的发展需要以人为本的大特教理念,即:人人都有特殊需要,人人都需要特殊教育;人人都要关心特殊教育,人人都能享有特殊教育。本文探索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观构建中国大特教理念,是时代发展所需,也是中国特殊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相似文献   

13.
高扬  袁祖社 《唐都学刊》2011,27(2):39-43
以人为本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思想文化中都有着丰富的源流,在当代,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以人为本又具有了新的理论起点与涵义。以人为本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历史发展主体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同时又是其在当代我国改革实践中的发展与创新。在当代中国,以人为本的实践价值指向便是实现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并在伦理意蕴的观照下,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指向。  相似文献   

14.
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注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锋  李增军 《学术交流》2006,2(12):22-25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灵魂;一切为了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线。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一切为了人的和谐社会,有着坚实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根据。马克思主义人学价值观、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观及马克思主义人本生态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注证。  相似文献   

15.
十六大报告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新拓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国俊 《学术交流》2003,42(6):6-11
党的十六大报告全面阐述了关于“发展”的理论思想 ,深刻地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质”的规定 ;“第一要务”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量”的规定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度”的把握。同时 ,在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核心思想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在方针政策和方法论意义上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导等理论点上 ,都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  相似文献   

16.
神性背景下的人生向往与历史观照--马克思中学文献解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聂锦芳 《求是学刊》2004,31(2):34-40
文章对迄今为止马克思最早的作品进行了考证和推断.在对马克思中学习作的解读中探讨其成长和运思的宗教背景,以及在这一背景下对人生职业的考虑和对历史事件的评论.最后,文章分析了当时德国中学教育体系的发达和完善状况、马克思身上开始显现的作为一个思想家所具有的基质、意向和思路以及以少年之眼看世界所达及的有限程度.  相似文献   

17.
陈琼珍 《创新》2013,(2):26-29
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生态问题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生态危机的实质是人的危机,人的片面发展导致了生态危机。生态文明的建设与人的全面发展紧密相关,生态文明塑造全面发展的人,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只有在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方面的实践活动中才能逐步实现生态文明和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以人为本”:马克思“现实的个人”的当代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树智 《唐都学刊》2010,26(4):47-50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是对马克思"现实的个人"的当代诠释,是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新的执政理念。这既清楚地表明马克思的"以现实的个人为本"的基本理论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源泉、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也更加清楚地表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以现实的个人为本"的基本理论的理解的创新、深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贺来 《求是学刊》2004,31(1):34-38
运用二元对立的知性思维方式来理解马克思哲学,并由此而形成抽象的理论教条,直接妨碍马克思哲学研究的进一步扩展和深化。本文着重反思和分析了在马克思哲学中有着重要影响的两个教条,即"成熟"与"不成熟"二元对立的教条、"解释世界"与"改造世界"二元对立的教条,指出二者并无充分的学理根据,也违背哲学存在和发展的本性,因此,克服这类抽象的理论教条,是推动马克思哲学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