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国城市经济辐射力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对我国城市经济辐射力的研究中,学者们选用了不同的分析工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并提出了我国城市经济辐射力的影响因素及提升城市经济辐射力的对策,但这些研究仍存在理论创新力度不足、评价方法单一、重静态轻动态等问题。在城市群这一大系统下研究核心城市、次级城市、小城市及整个城市群的经济辐射力问题,是今后值得进一步探索的领域。  相似文献   

2.
城市文化软实力包括以城市精神为核心的价值创造力,以城市创意为核心的文化创新力,以城市文化传播为核心的文化辐射力,以聚集民意为核心的城市凝聚力,以城市特质和历史遗存构成的城市识别力,以及由城市品牌、形象等构成的城市影响力。提升文化软实力有助于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提高城市发展质量,促进城市经济增长,扩大城市影响力。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应从孕育和培养城市精神;优化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内涵式发展;形成城市的差异定位和特色发展模式;增强城市文化辐射力等五条路径重点推进。  相似文献   

3.
在城乡联结型的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模式中,一个城市要对自己周围地区及其乡镇企业发生影响,造成依托,必须具备一种向外发散的辐射能力。那么,城市的辐射力是怎样形成的?它的实施条件是什么?对此,本文试图从科学技术和经济两个方面去加以论证,并提出对这种辐射力作定量分析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经营城市的内涵出发,探讨经营城市和政府职能转变的关系,认为:经营城市和政府职能转变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制约的关系;政府在经营城市中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在政府的推动下,经营城市的辐射力和带动力不断增强,城市的环境有所改善,城市的知名度将会不断提高,城市经济发展了,城市实力增强了,为政府职能转变创造了物质条件,从而形成建设城市--发展经济--再建设城市--繁荣经济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5.
辐射是一个物理学名词,借用到经济、金融学上,它主要是指经济、金融中心在一定范围内的影响力。城市是经济的外壳,城市的发展依赖于经济的发展。因此中心城市首先是经济中心,经济愈发达,中心城市的辐射力就愈强。在现代社  相似文献   

6.
《南方论刊》2003,(6):1-1
城市作为一种景观、一种空间,文化是它的核心与灵魂.一个城市的文化积淀是否深厚,文化氛围是否浓烈,文化凝聚力和文化辐射力是否强劲,是衡量其综合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从很大程度上说,现代城市以文化论输赢.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文化力脉络构成的四个方面:文化辐射力、文化竞争力、文化整合力和文化影响力等方面的研究,以南京市文化发展为例,探讨了文化力在城市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高速城市化进程中,如何实现城市中心城区人口聚集能力的提升、协调中心城市与区域内外其他单元间的人口聚集与流动成为一个重要问题。针对吉安市城市化发展的自身特性和需求,“政府主导”下人口聚集的政策支持,是吉安城市化发展进程中的关键所在。政府在政策制订中应从集中优势资源,发展中心城区、调整产业结构、提升城区辐射力、改善政策环境、促进人口集聚入手,加大城市的经济辐射力,使吉安市成为赣中经济发展的火车头。  相似文献   

9.
一、构建石狮独特魅力的城市品牌城市品牌是一种无形资产,对城市自身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对城市外部则有强大的辐射力。闽南金三角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主力军,石狮作为闽南著名侨乡和台湾同胞祖籍地,从一座沿海边陲小镇逐渐发展为中国改革开放地图中一个醒目的地标,创造了中国城市发展史上的诸多奇迹,形成了一个颇具特色的海西城市品牌,也彰显出石狮在全省乃至全中国不可复制与不可取代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省会城市却由于各种体制原因,中小工业企业大量消亡.与此相反,部分交通便利的农村地区却出现非国有中小工业企业却快速发展和企业的聚集.农村地区通过中小企业聚集及其相关服务业的发展,逐步实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而且,其第三产业为生产服务的特征十分明显,并与省会城市在服务业发展上形成了分工.目前,要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力,扩大城市规模,必须调整省会中心城市对非国有中小工业企业政策,降低企业进入城市的门槛.  相似文献   

11.
陈炎 《河北学刊》2004,24(5):5-10
在现代西方的政治语境下,左、右派别体现了人们对"自由"与"平等"、"博爱"之间不尽相同的价值取向.尽管它们分别代表了不同阶层或集团的利益,但各有其存在的理由和根据,其相互之间的制衡是公开的、平等的、程序化的.在此情况下,舆论上的彼此对立常常会导致行为上的互相妥协.在当代中国的政治语境下,由于历史的原因,使得左、右派别往往被赋予正、反不同的价值判断,因而其存在的理由是不平等的,其相互之间的制衡是非程序化的.在这种情况下,舆论上的表面一致并不能取代现实中的矛盾.因此,对激进与保守、左派与右派进行深入地反思,进而在二者之间建立起一种平等、理性、和平的制约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全”、“都”和“全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健 《殷都学刊》2008,29(3):133-138
从实际语科出发,详细分析了“全”、“都”和“全都”用法的异同,总结了它们各自适用的场合。  相似文献   

13.
杨桂森 《江汉论坛》2004,1(6):48-50
本文以"应当"隐含着"能"与"不能"的价值旨趣为路径,认为"能"一方面是道德之外的有为,另一方面是道德之内的准许.前者是道德主体的能力所为,后者是道德原则的划界.由此认为,"应当"包含着已然与未然的张力,实现主体应尽之责与其能力、善与可欲之善有机结合,预示着伦理原则对人的引导和激励,并担当教化、教言的使命.  相似文献   

14.
15.
“养老”·“教养”·儒家“教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以往一些论著已经注意到"教养"这一说法的出现与上古中国庠序中的"养老"有关联,但对这"养老"的具体内涵的解释却并不准确。文章对"养老"的内涵重新作了分辨,并进而考察了先秦儒家在春秋战国之际对"教养"内涵的改造,从而找出了"教养"之所以后来与人的人格修养关联在一起的人文逻辑线索。通过对"教养"原意的追溯,论文揭示了先秦儒家教化的独特品格与其对于人的生命成全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具有深刻的两面性:一方面,宗教追求的是"信仰",科学追求的是"知识",二者是有本质区别的。这种区别,既有可能导致宗教势力对科学行为的禁锢和迫害,又有可能诱发科学成果对宗教信仰的颠覆和批判。另一方面,如果宗教以理性为工具来追求信仰的话,就会在追求的动力和方法上与科学相联系。这种联系,既有可能促成科学的发生,又有可能促进科学的发展。在以往的研究中,人们常常只注意到宗教与科学之间相互冲突的一面,忽视了二者之间彼此联系的一面。而在西方的历史上,宗教的追求与科学的产生、宗教的热忱与科学的动力、宗教的信仰与科学的方法之间,都曾有过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狼"与"启蒙"     
陈舒劼 《江淮论坛》2006,(6):179-185
本文以《孤独者》、《山上的小屋》、《怀念狼》、《狼图腾》四个文本为例,探讨二十世纪中国现代文学中狼形象与启蒙含义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8.
"救亡"和"启蒙"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两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它们之间的"关系"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是学术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一些观点至今仍然被沿袭使用,对中国近现代思想以及文学研究都有很深的影响.本文将对这一问题进行重新探讨.  相似文献   

19.
李永中 《江汉论坛》2008,1(2):119-121
本文从封面、插图的角度考察<新青年>杂志"人"的视像的演变.文章认为,<新青年>杂志早期注重个人视像的建构,后期倾向于以底层阶级或革命阶级为代表的人民视像的营造.视像话语变化与文化思潮演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