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9年7月5日上午,印度文学院授予季羡林教授名誉院士学衔仪式在北京大学临湖轩隆重举行。室外修竹傲然挺立,厅内繁花暗放幽香。十时过半,精神矍铄的季羡林先生、印度文学院院长罗摩坎达·罗特先生、印度驻华大使南威哲先生,在北京大学副校长何芳川教授的陪同下步入会场。罗特先生首先宣读了印度文学院授予季羡林教授名誉院士学衔的决定。印度文学院认为,季羡林教授是一位世界知名的杰出东方学者,也是当今世界公认的最为著名的梵文学者之一;他在开创中国对印度古典文学的研究方面的贡献,是完全无与伦比的,因而理应获得这一最…  相似文献   

2.
简讯     
今年4月12日,印度国际大学校长、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在该校校庆大会上宣布授予本文作者巫白慧教授国际大学最高荣誉教授称号、名誉文学博士学位,表彰他在中印学术的长期研究中所作的贡献,特别是他在印度语言和哲学方面的成就。最近,印度驻华大使梅农在他的北京官邸举行隆重仪式,代表国际大学将最高荣誉学位证书授给他。巫白慧教授现在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哲学所东方哲学研究室主任。巫白  相似文献   

3.
大姜 《南亚研究》2003,(2):94-94
印度总理阿塔尔·比哈里·瓦杰帕伊于 2 0 0 3年 6月 2 3日成功地访问了北京大学 ,并出席了北京大学印度研究中心的成立暨揭牌仪式。下午四时 ,瓦杰帕伊总理来到北京大学 ,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大厅与中国教育部长周济一道为“北京大学印度研究中心”铜牌揭幕。北大校长许智宏教授主持了揭牌仪式。北大党委书记闵维方教授首先致词 ,他说 ,“值此瓦杰帕伊总理阁下访华之际 ,在中印双方的共同推动下 ,北京大学成立了印度研究中心 ,以进一步继承和发扬我们的学术传统 ,加强中印文化教育的交流 ,促进两国友好关系。我相信 ,在总理阁下以及印度各界朋…  相似文献   

4.
印度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印度哲学大会执委会主席、印度大学拨款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世界哲学年鉴》名誉顾问穆尔蒂教授(K·S· Murty)应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世界宗教研究所、南亚与东南亚研究所,以及中国人民大学的联合邀请,于1988年10月12日到达北京,进行了七天学术和友好访间。穆尔蒂教授从10月13日开始他在北京的学术活动。在副所长姚介厚同志主持下,他首先在哲学研究所作了题为《商  相似文献   

5.
“黑钱”已成为印度经济中的难治之症。印度财政部长R·文卡塔拉曼不久前提出要向“黑钱”开战。什么叫“黑钱”呢?不记入账目,逃避交纳所得税和其他税收的货币收入,在印度就称为“黑钱”,而交纳税收的货币收入叫做“白钱”。据著名经济学家N·卡尔多教授估计,一九五七年印度“黑钱”总数为三十亿卢比,而当前约为二千亿卢比。印度新闻广播部长V·P·  相似文献   

6.
本文系印度瓦腊纳西甘地研究所所长迪帕克·马利克教授应约而为本刊专门撰写的论文。自从圣雄甘地于1908年提出非暴力不合作主义以来,已经过去一百年了。他的学说和实践在印度和世界上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主要回顾和论述了非暴力不合作主义在印度的发展历程和历史命运,有助于读者从一位印度资深学者的视角深入理解这一学说。  相似文献   

7.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弗朗辛·R·弗兰克尔的《一九四七至一九七七年的印度政治经济:渐进的革命》一书(普林斯顿大学书店一九七八年出版,全书共六百页),对印度独立以来的重大事件和政治经济形势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得出了一些颇有见解的结论,的确是关  相似文献   

8.
谭云山教授在印度生活近五十年,他以献身的精神和坚毅的努力,为中印两国之间的学术文化交流,为促进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做出了多方面的贡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曾在一九五七年增选他为特邀委员。印度国际大学于一九七九年十二月授与他该校最高荣誉——Desikottam。  相似文献   

9.
学术活动     
印度哲学名著《圣教论》汉译本再版1999年,商务印书馆首次出版《圣教论》(Agamasastra)汉译本(乔荼波陀著,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巫慧教授从梵文译成汉文)。2000年,该馆将其列入“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之一再版发行。《圣教论》印度正统六派哲学之一“吠檀多”学派的根本经典。吠檀多哲学从七世纪发展到近现代,已成为印度哲流派中的主流哲学。它不仅在印度知识分子中,而且在印度普通人中产生着十分深刻的哲理性和精神的影响。中国人对吠檀多哲学似较陌生,对其根本经典《圣教论》则更不甚熟悉。现在,《圣教论》汉译本的再,对当代印度主流哲学“…  相似文献   

10.
据苏联《国外社会科学文摘(文艺学类)》1983年第1期报道,著名印度文艺学家P.马契维教授在他的《印度文学的复兴》一书中论述了印度独立以后的文学发展情况。他指出,印度独立以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47年全国仅有20所大学,有文化的居民占20%,而1970年大学的数量增加到72所,有文化的居民增至34%。近几十年来,社会政治和文化复兴(指民族在精神上的振兴)的趋势更为强烈。作者认为,  相似文献   

11.
我国印度教育研究的真正兴起和发展是在80年代。自我国比较教育学界老前辈、已故教授朱勃先生于1980年发表《印度教育见闻》(《外国教育》,1980年第3期)和《印度的中小学结构及师范教育概况》(《华南师大学报》,1980年第2期)以来,我国介绍和研究印度教育的著述日渐增多。据不完全统计,发表的各类文章(简迅、报道和译文不包括在内)已有30多篇,其中多数又发表于最近几年。虽然目前我国印度教育的研究成果难以与其他领域如印度经济、哲学、文学等的研究成果相比,但它几乎是在一片空白的基础上开始的,可以说是一项开拓性的工作。本文仅对我国印度教育研究的现状作一叙述并对今后如何深化这一研究提出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2.
第十四届国际《罗摩衍那》大会于1997年5月23日至25日在美国南部名城休斯敦举行。会议由美国国际印地语协会、休斯敦印度人联合会和印度世界文学与文化协会联合主办。17个国家的5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我国北京大学教授金鼎汉先生应邀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13.
中印学者畅谈中印合作与发展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印度著名经济学家、尼赫鲁大学前校长、辛格总理经济顾问契特(G.K.Chadha)教授,应深圳大学校长章必功之邀,于2005年10月13日至19日以学者身份访问深圳大学。14日晚,深圳大学印度研究中心主任郁龙余教授(以下简称郁)和契特教授(以下简称契)就中印文化问题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谈话。  相似文献   

14.
研究印度垄断资本的著名学者、新德里公共行政管理学院教授S·K·戈亚尔对印度1937年到1976年的经济集中趋势作了详细的分析,他得出的结论之一是,“财团同执政党的关系是密切结合的,而这种结合显然对双方都有利”。孟买《经济时报》在介绍这个研究报告时更是直截了当地指出:“统治印度的是大企业。”这些财团过去对领导独立运动的国大党提供过巨额经费,他们当中有些人还直接间接地参与过国大党的决策,影响过运动发展的方向。独  相似文献   

15.
李洁 《社会理论》2006,(1):249-259
D.查克里巴蒂(Dipesh Chakrabany)是芝加哥大学历史与历史文化系教授,也是当今最有影响的南亚研究学者之一。查克里巴蒂早年毕业于印度加尔各答大学,后在澳洲国立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他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现代印度社会与政治史、劳工史、现代性哲学话语、马克思主义、后结构主义与后殖民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16.
第十四届国际《罗摩衍那》大会于1997年5月23日至25日在美国南部名城休斯敦举行。会议由美国国际印地语协会、休斯敦印度人联合会和印度世界文学与文化协会联合主办。17个国家的5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我国北京大学教授金鼎汉先生应邀参加了会议。 5月23日晚,开幕式在休斯敦瓦特翰会议中心举行。3000余人莅会,其中2500余人为印裔美  相似文献   

17.
中国印度文学研究会第八届年会暨印度文学研讨会于 2 0 0 0年 4月 2 6日至 30日在郑州市隆重召开。这次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河南教育学院等单位联合发起 ,由中国印度文学研究会主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央党校、上海外国语大学、河南教育学院、辽宁大学、深圳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山东大学等 2 0多个单位的 5 0名专家学者与会。开幕式上 ,北京大学教授刘安武先生致辞 ,河南教育学院副院长赵国文、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刘曙雄、河南省外国文学学会会长王明远、河南省副省长陈企国等先后讲话。会议共收到论文 …  相似文献   

18.
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不仅是著名文学家、翻译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而且是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学者。作为学者,季羡林先生的学术研究领域十分广泛。他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都卓有建树。然而,几十年来,他用心最多、成就最大的领域则属印度学。他争分夺秒,努力耕耘,到目前为止,已出版的有关学术著作达800余万字,为中国的印度学作出了卓著贡献。  相似文献   

19.
老友匡达人教授,于1983年11月赴新德里参加细胞学术会议。会后她和徐悲鸿的女儿徐静斐教授专程去了距加尔各答九十九英里的圣蒂尼克坦,访问我的母校国际大学,受到师生们的热烈欢迎。她们两人访问国际大学,各负自己的重要使命,徐静斐意在寻取她父亲于1940年在印度与诗人泰戈尔相处时所留下的画痕诗迹;达人旨在探问我三十年代在国际大学留学时期可能  相似文献   

20.
罗米拉·塔帕(Romila Thapar)(1931—)是当代国际上素负盛名的印度古代史历史学家,现任新德里尼赫鲁大学教授。曾两次访问我国。一次在1957年漫游敦煌,最近一次是1981年应南亚研究所和北京大学的邀请来华讲学。她的主要著作有:《阿育王和孔雀王朝的衰落》(1961)、《印度史》(1966)、《历史与偏见》(1972年广播讲话,1975年单行本)、《印度大陆史》古代部分(《英国大百科全书》,1977年版)、《意识形态和古代史的解释》(辑入《社会和变化》论文集,1977)、《教派主义与印度史的撰写》(1977)等。她继承马克思主义历史家高善必的研究工作,从事语言(梵语、巴利浯、德拉维达语)考证,运用社会经济史实解释历史,批判殖民主义和教派主义的历史观。近几年来,印度史学界开展史学思想论战。1979年,《印度教徒报》聘请阿特勒亚博士提出18个问题,向印度五位著名历史家征求答案。塔帕是其中之一。她针对13个问题畅抒已见。问答纪录发表于1979年12月29日《印度教徒报》。塔帕的对话坦率纯朴,是史学界的可贵文献,现在摘译原文中我国学者特别关心的部分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