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西宁话里的虚词“lia”都兴宙在以西宁话为代表的青海方言里,“lia”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虚词。现代西宁话中,虚词“lia”的使用频率很高,所表示的语法意义十分复杂,它的用法也表现出十分突出的特点。因为没有相应的汉字,有些记录西宁方言的书面材料里把这个...  相似文献   

2.
马来西亚高频使用的方言(福建话)里"了"(liao)具有普通话"了1"和"了2"的语法功能。因此,马来西亚华人习惯把"了1"和"了2"读作"liao",是因为和福建话长期接触而产生的一种语言变异现象。  相似文献   

3.
哈尼语的ne33具有多功能的特点。它既当结构助词用,又当后缀使用。现代哈尼语是一种分析型较明显的语言,其主要的语法手段是词序和虚词,虚词的多功能性反映了分析性语言的一种特点。  相似文献   

4.
溧阳河南话的句尾"着",蕴含了"先……再说"的语法意义,用来表达祈使、假设、疑问等语气.它是中古汉语句尾"着"的形式和意义在该方言中的存留.它在鄂东方言、西南官话、赣语中也有较为集中的分布.这为考察溧阳河南话的源方言提供了新的语法证据.  相似文献   

5.
"来来"、"囕"是陇东方言中使用频率极高的两个特色虚词,其运用方法复杂而细腻,在陇东方言的表情达意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来来"和"囕"大致分别相当于普通话的"来着"和"了",但在用法上存在不少差异,语法形式和意义别具特色。以结构形式为纲,分别对它们的各种用法及语法、语义作用进行讨论,其内部结构、语气体貌及外部组合的互补分布规律卓然可见。  相似文献   

6.
助词"了"在山东昌乐话中的对应形式有"溜、嗹、咯",其中"溜"与"了1"大致对应,能用在可能补语格式"V+C+溜"中;"咯、嗹"与"了2"大致对应,二者在表意和句类选择上分工不同,"咯"侧重对事态的客观陈述,"嗹"侧重表达对事态的强烈情感和确认态度。除了昌乐话,河南汝南和山东沂水、沂源、莱州等方言里"了2"对应形式也有两个,还有些方言"了1"的对应形式也出现分化。造成方言"了"类标记出现语音形式分化的原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某方言基于自身语法系统的需求,调节语法意义和语法形式对应关系趋向完善的内部动力,二是普通话和方言、方言和方言之间接触渗透带来的异语语法成分的存亡竞争。方言"了"类标记读音形式特别复杂,应重视方言语法系统的独立性,不能根据某一种方言的情况来判定普通话"了"的分合。  相似文献   

7.
" t( )5"在舟山话中是一个词义丰富的高频词,它除了用作实词(动词)外,还可作为连词、介词、副词等虚词使用,还可与代词等一同构成一套合音合义词.文章对" t( )5"在舟山话的用法进行详细梳理,分析其词性与语法功能.  相似文献   

8.
在现代壮语中,“kwa33”在句子中除了做谓语外,还可以做趋向补语、介词、体标记和语气词。“kwa33”的这五种用法不是一开始就并存的,做谓语是“kwa33”的最初用法,其他四个用法是动词语法化的结果,其语法化的路径可能是:动词→趋向补语→介词→体标记→语气词。  相似文献   

9.
浏阳北乡的社港话属赣语系统,“V得呐”是社港话里十分常用且颇有特色的句式:动词V后粘四个虚词,表达不同的语法意义;可能补语“得”与动态助词“”连用,表达“动作、性状可能性的变化”等语法意义,是普通话少见的语法形式。虚词也有基本语法意义和派生语法意义之分,实词与虚词的组合,内部同样有语序与层次问题。  相似文献   

10.
"江湖话"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方言.它是旧时代"江湖中人"为了适应生存需要而自创的一套词语系统.它不仅具有鲜明的行业特点,而且还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成都"江湖话"明显地有别于京津"江湖话".京津江湖话的总体特点是"俗",而成都江湖话的总体特点是"雅".成都江湖话词语的来源很广,涉及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方方面面,蕴含着非常深厚的文化积淀.文章关于成都江湖话词语的解读,就是为了揭示其"雅"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普通话中“看”作为一个常用的虚词,一般认为可以表示某种状态的持续或动作行为的进行,读音为轻声的,归时态助词类。与此相比,在现代西宁方言里,我们发现,同是做虚词的“着”,却有两种明显不同的读音,一是轻声的;一是轻声的;二者不能互换,因而不能认为是语音上的变体。同时,西宁方言里“着”字在虚词内部所属的词性、所表示的语法意义及其用法等各方面都表现出十分复杂的特点。如何分辨并把握不同的读音、不同性质和作用的虚词“着”,是西宁方言语法研究工作中的一个棘手的问题。本文  相似文献   

12.
邵阳话中量词"AXA"重叠式的形式十分丰富,能表达多种语法意义,并体现很强的主观性,其语法意义与重叠式中的"X"、量词的次类以及重叠式所充当的句法成分均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与其他汉语方言相比较可以发现,各方言量词的"AXA"重叠式在其内部构成、语法意义等方面既有诸多相同之处,又存在不少差异。量词的"AXA"式重叠具有方言类型学意义,可以为学界将汉语方言区分为北方方言和南方方言的观点提供又一依据。  相似文献   

13.
关于汉语海南方言“波”、“刀”声母的语音学性质,语言学界歧说甚夥,迄无定论。据笔者了解,海南岛的黎语、村话、临高话、回辉话以及苗族人所说的瑶语,均有类似海南方言“波”、“刀”声母的辅音,故下文所论亦适用于这些语言。解放后最早研究这两个声母的是高华年先生。他在《谈谈侾黎语的特点》(1951年)中  相似文献   

14.
凉山彝语(即彝语北部方言)ko33本来是一个指示代词,指代动作所关涉的对象或动作的地点,后来逐渐语法化,产生了三种语法功能:一是作为结构助词表示句子成分或分句间的结构关系;二是作为体貌标记,表示动作行为进行或持续的体貌方式;三是跟动词粘得很紧,有点像动词前缀。这三个方向的语法化过程不是分离的而是连贯进行的,且其间的边界是模糊的,易变的,这也是语法化过程的普遍特征。本文就ko33的句法功能、虚化的过程及诱因、不同词类间的关系进行了描写。  相似文献   

15.
大量的文献和方言资料表明,“着”字被动句来源于动词“着”的遭受义。“着”的语法化是句法位置、使用频率、认知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着”字被动句的语法化途径是:“S+着动词+NP宾语”→“S+着动词+NP宾语+V动词”→“S+着介词+NP施事+V谓语动词”。研究表明,在语法化研究中,把历史资料与方言资料、句法研究与虚词研究结合起来,重视源词的语义、句法特点对其衍生词的句法功能的影响,对于准确考察虚词的来源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6.
“(t■)~5”在舟山话中是一个词义丰富的高频词,它除了用作实词(动词)外,还可作为连词、介词、副词等虚词使用,还可与代词等一同构成一套合音合义词。文章对“(t■)~5”在舟山话的用法进行详细梳理,分析其词性与语法功能。  相似文献   

17.
"江湖话"是一种特殊的的社会方言,不仅具有方言的一般性质,尤其具有鲜明的行业特点.旧时代的"江湖"艺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群体,因此而形成的"江湖话"也具有非常特殊的社会属性.成都"江湖话"词语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构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词语系统.对这些词语的解读,不仅是为了探讨它们同现代汉语普通话词语之间的联系,更是为了有助于人们了解蜀文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汉语方言中,西部地区(包括西北和西南地区)方言中的"下",读音和语义有区别于其他汉语北方方言的共同特点.而在西南官话中,"下"更具有较高的一致性.本文描述分析贵阳方言的"下",具有西南官话一致性的同时,在词汇和语法意义方面有其自身特色.  相似文献   

19.
四川话口语里有些常用虚词的用法跟普通话不尽相同,某些用法很有特色。弄清这些用法,对于了解四川方言的词汇语法特点,对于四川人学习普通话都有好处。  相似文献   

20.
普通话无法从语音形式上分辨虚词"了"的语法意义类型,本文根据安徽宿松方言与它对应的四种语表形式(哆、脱、倒、在)分析和验证普通话"了"的语法意义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