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长欣 《东岳论丛》2003,24(2):83-87
在社会伦理关系中,利他的道德品行同时具有利己性,这种利己性主要体现在:道德可以使人安身立命,归顺社会,获取经济效益,赢得他尊他爱,并促进人格完善、实现生命超越.利他是道德的外在价值或社会价值,利己是道德的内在价值或个体价值.只要是利他的道德品行,必然而且应然得到一个利己的回报.  相似文献   

2.
在社会伦理关系中 ,利他的道德品行同时具有利己性 ,这种利己性主要体现在 :道德可以使人安身立命 ,归顺社会 ,获取经济效益 ,赢得他尊他爱 ,并促进人格完善、实现生命超越。利他是道德的外在价值或社会价值 ,利己是道德的内在价值或个体价值。只要是利他的道德品行 ,必然而且应然得到一个利己的回报。  相似文献   

3.
盖光 《东岳论丛》2002,23(6):69-71
伦理与审美是人之生命的两种精神性存在方式 ,但在对人的终极关怀方面它们则表现为一个逻辑的过程。道德活动必然由愉悦的生命体验而通向人的生命自由 ,从而将道德活动转化为自由自觉的审美活动 ,活动的主体人 ,也由道德人格转化为审美人格。人格的塑造还需要通过道德教育向审美教育的转化作为实现手段。  相似文献   

4.
论领导者道德人格素质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部道德人格作为人的一种社会属性,是深受环境和社会的各种体制影响的.政治、道德融为一体的干部教育体制难于对干部进行系统的道德教育,助成道德人格的确立、完善;形式、制度约束对道德人格确立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但现阶段我们对此重视不够.提高干部的道德人格,首先要切近干部自身和职业的需要,其次要进行独立的系统的政治道德教育.制度约束最重要的是把好入口关,防止道德人格低下的人被提升.  相似文献   

5.
政治结构与道德人格——政治伦理学论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政治哲学与政治伦理学的契合政治是人的政治,描述和分析政治现象应当看到活生生的人的影响.政治学研究应把人作为主体.人作为主体的活动,最深层的是人之为道德主体的活动.人的道德活动不能不对政治过程产生深切的影响;政治过程和政治结构对人的道德活动也会有现实的作用.从政治哲学的角度看,政治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营造人类最完善的道德生活.政治哲学将政治放在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两大变量的分析框架中,“要试图真正了解政治事务的性质以及正确的或完善的政治制度这两方面的知识.”①其显著特点在于,政治哲学能够提供比较明确的政治价值取向和社会政治理想.在政治哲学中,人的发展应是一个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主线.而政治人与道德人也应在政治过程中获得有机的统一,其中人的道德活动和政治过程对塑造人道德品格的作用两方面,则应由政治伦理学来加以研究.由此可见,政治伦理学与政治哲学都要研究政治发展的道德意义,这是二者的契合处.然而政治伦理学主要侧重于研究道德人格的政治意义以及相关的微观机制,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讲,政治伦理学更应是一种政治科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人的道德生命活动存在于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全部类关系中,个体在这四大类关系中所具有的心理和行为倾向性特质,可简称为人格的类关系特质,它们构成人格的四大道德生命因子。个体在各个类关系中所具有的心理价值行为、向善行为的外显,即人格的道德生命态度。概括地说,人格的道德生命态度应该是:善待自己,使自己成为人;关爱他人,把他人当作人;扎根大地,与自然同呼吸;心系社会,与祖国共命运。  相似文献   

7.
在孙犁的作家修养论中,"道德"是作家修养的第一要义,是作家的为文之道,以传统儒家文化伦理道德为核心;"理想"的两个层面——人文理想与政治理想——分别代表了对孙犁影响颇深的五四现代文化和革命文化对作家修养提出的要求,是作家创作的灵魂,与对作家的道德要求互为补充;"热诚"是作家创作的动力,是保证作家高尚修养能够提升作品格调的有效途径,只有通过这一环节才能实现人格与文格的统一,达到孙犁所倡导的作家修养与文学创作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道德人格及其社会功能初探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一、道德人格的概念道德人格是表明一个人整体道德素质和道德面貌的概念,它标志着人的道德责任、道德标准和文明行为的水平和层次。“有人格”表明一个人不再仅仅是生物人、本能人、野蛮人,而是一个能够按照道德法则和道德标准合理调整自己与他人、与社会关系的文明人。...  相似文献   

9.
人格是近代的一个概念,在古代称为“品格”或“人品”,即人的品格,它包含了智慧、品质、道德、能力等内涵,是一个人之所以区别于他人的特质,体现了个人相对于他人的独立存在.儒家哲学的基本点是人的问题,由此也十分重视对人格问题的阐发构造,本文从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继承的角度简要地述说一下早期儒家的人格观及其现代释义.  相似文献   

10.
每一时代都有自己的理想人格,它体现一个时代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在古代士人的人格建构中,儒家思想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儒家认为整个社会的秩序、安宁以及和谐都是建立在个人的道德修养之上和道德自觉之上,而道德实践则取决于个人的自我完善。先秦儒家强调在自我体悟、反求诸己的基础上的道德自律,认为每一个人都有义务成为“君子”,成就理想人格。文章通过对先秦儒家理想人格的建立依据及其实现路径的探讨,可以看出,先秦儒家通过对理想人格的塑造,为社会制定了许多道德和政治规范,强化了人的道德良心,启发人的理性,把外在的道德规范变成人的内在心理要求,从而达到整合社会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魏冬 《船山学刊》2021,(3):92-102
在张载的视域下,孔子固然为圣,但并非"生而知之"的"天纵之圣",而是"困而知之""蒙难正志,圣德日跻"的圣人.孔子成圣,是其道德日进所达到的最高境界,个人道德之美和社会教化之功是孔子圣人境界的两个维度,而"为去圣继绝学"的远大志向、"道不远人"的社会情怀、"抱道不易"的坚定信仰、"先事后得,先难后获"的道德原则,是孔子成圣的内在原因.孔子为去圣所继的"绝学",以"礼"为核心.虽然孔子不用于世,但他在文化、政治、教育上均有才能与贡献.张载对孔子人格的诠释意向,是张载将自我生命感受投放于孔子的人格映照,也是张载人格养成的理想基准、"以礼为教"主张的人格体现.  相似文献   

12.
试论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人格影响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格影响力是思想政治工作者以其高尚的品行修养、学识才能、工作态度及日常行为对人产生的吸引力、感染力、凝聚力和号召力,它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努力提升自身的人格影响力,只有这样,才能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相似文献   

13.
陈燕 《社会科学家》2012,(7):111-114
当前,我国部分青年大学生对生命价值的冷漠和贬值,是因为我们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化导致了生命价值体系的缺失,道德人格培育体系的缺失,生命意义认知体系的缺失.而作为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儒家哲学被边缘化,正是这些“缺失”的历史根源.儒家哲学从根本上说,就是生命哲学.它是对人的生命存在或者生存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它确立人的生命存在的价值体系,甚至把生命提升为宇宙世界的本原和本质;它对生命价值的把握是一种直截了当的“悟”.儒家生命哲学的核心理念是“仁”,仁者爱人,具体表现在如何处理天人关系、群己关系和身心关系上;儒家生命哲学有自己的价值体系.这些都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命价值观取之不尽的智慧源泉.  相似文献   

14.
张雨  韩飞 《理论界》2007,(12):122-123
当代人的市场人格是其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存在的资格和品格,属于客观自发型的、实然人格;当代人的道德人格是一个人作为道德主体的资格和品格,属于自觉型、应然人格。"市场人格"和"道德人格"的完善对于当代人是不可分离的,应把完善其市场人格与完善其道德人格紧密结合起来,使其相得益彰、协调共进。  相似文献   

15.
田耕滋 《江汉论坛》2006,(6):114-117
“中正”是屈原建构其政治思想体系的指导思想。名为“中正”,意味着其政治思想合乎政治规律,同时,也体现了屈原追求唯一合理性的思想方法。这种绝对化的“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使屈原把自己的生命与其所认定的道德价值绝对同一。这种道德与生命的绝对同一就是屈原的人格精神在根本上异于儒家而“过于中庸”之处,也是他在道德责任被剥夺后走向自杀的最根本的内在逻辑力量。  相似文献   

16.
民俗是民众在生存活动中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原生态民俗质朴而鲜丽的形式结构承载着人类的善真追求,富含人文生态和审美特性.作家艺术家对民俗生活的创化,使文艺民俗成为文艺创作中最具有民族性、文化性和历史性的题材类型.作家对原生民俗的摹写,是生活原型与生命本真的契合,反映了人与社会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规律性.作家对再生民俗的整合,是生态美与典型美的融构,更能显示人文生态思想情感,更具有民俗美的魅力.作家对新生民俗的创化,是一种超越民俗形式的生命活动,它重新唤起人类的善真的生命选择精神,获得"天人合一"、"史今同构"的审美愉悦.  相似文献   

17.
卢丽华 《中州学刊》2004,(5):169-171
人格主义伦理道德观认为,人的道德既不是来自人的善良愿望和人的天赋爱心,也不是仅靠外在社会规范的教育和强制而产生,而是来自人格.人格主义伦理道德观特别强调人格和义务的原则.在它看来,人格是一种具有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具有感觉、情感和意志等机能的道德主体.人的自我完善在于人的道德完善,而人的道德完善则要通过人格完善来实现.  相似文献   

18.
文学风格与作家人格关系问题,古代有 "文如其人"说.从风格与人格、风格与创作个性的关系入手,比较详尽地分析了风格与人格之间存在的种种复杂的对应关系.在审美创造中,风格与人格既有相适应的一面,又有不相适应一面.因此,对于风格与人格的关系应当作具体的考察,不能简单地视所有的风格就是人格的表现.同时,还要从传统思想、文化和历史背景等方面,考察了这一现象在我国产生的原因以及这一命题对我国古代作家的人格修养、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产生的深远影响. "文如其人"作为我们民族文学艺术创造和文学批评价值评判的一个优秀传统,它强调的是一个民族的某种优秀历史文化、个人思想道德修养和独特的主体人格精神对文学艺术创造的决定性影响.在当今大众文化泛滥和个人低俗无根写作的语境中,重提这一话题,对于重塑当代作家纯正的人格与文格,重建文学作品优秀的思想道德文化内涵,宏扬作家主体人格精神和确立文学批评的道德评判标准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作用和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9.
孔子的“君子”人格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孔子平生教书育人,以培养造就"君子"为宗旨。君子一直是人们区分人的道德品行好坏的标准,君子是人们追求达到的理想人格目标,小人是人们所鄙弃的无德行者。君子人格的内涵、特征或者标准,大致说来,应该有10种:仁、义、礼、智、忠信、勇、中庸、和而不同、文质彬彬与自强不息。孔子及先秦儒家汲汲于"君子小人"之辨,目的在于扬善抑恶,塑造仁德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20.
赵炎才 《天府新论》2007,(5):123-128
民初谷钟秀等人以道德救亡为主旨,围绕理念上肯定道德对于民主共和的价值,理论上诠释道德因时更张与时俱进,目标上努力铸就共和道德精神,内涵上确立国民道德规范,方法上以重塑政治理想人格为要途等方面作了系统的理论诠释。此举与学理清算名实相悖、"官国"与"恶精神"、政治人格卑劣、社会人心颓废、社会思潮隳堕等弊害联系在一起,欲藉反省自爱、外在逼迫、示范作用、政治社会分离等方法以重铸近代政治理想人格,进而达到挽救民国危亡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