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7 毫秒
1.
政治文化研究教化哲学与愚民政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文化研究教化哲学与愚民政治孙晓春重教化、正礼义是传统儒家一以贯之的思想传统,儒家的教化哲学不仅具有伦理道德方面的意义,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封建时代的政治。在近年来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讨论中,学术界对儒家的教化哲学大多持肯定意见,或以为儒家教化哲...  相似文献   

2.
论孔子中庸思想的内在逻辑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孔子的中庸思想有其内在的逻辑:"尚中"是中庸的逻辑起点,"时中"是中庸的内在本质,"中正"是中庸的规范准则,"中和"是中庸的理想目标。"尚中"的基本内涵是"无过无不及","时中"的基本内涵是"无可无不可","中正"的基本内涵是"礼义","中和"的基本内涵是天人和谐之美。其中,"尚中"观念为传统所固有,为孔子所继承。"时中"、"中正"及"中和"的观念是孔子对传统"尚中"观念的丰富和发展,也是孔子中庸思想的核心之所在。  相似文献   

3.
道家、道教基于以道为本的价值观主张中和,进而在政治理论上追求公正。他们认为,一定的物质财富是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但现实中,由于每个人的能力、资本、社会地位等的差异,导致求财求利的结果大不相同,从而引起贫富差距。贫富差距过大,人们心理不平衡,必然导致社会矛盾和冲突,影响社会和谐。所以,道家、道教主张把社会贫富差距控制在一个适当的程度。道家、道教还主张减少其它方面的差距,在整个社会形成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共同发展的良好社会风尚。进而,道家、道教力图通过中和均平的种种措施去努力建构理想社会,实现人与他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4.
袁玉立 《中州学刊》2005,(5):135-139
先秦儒家中庸观的核心价值是"中和"之德."中和"思想及其现代阐释是"多元一体"论,并服从于建立差等有序的政治统治.因此,中庸观具有重要的政治哲学意蕴.实现"中和"境界依赖于"至诚"之德.至诚作为政治家理性,意味着政治主体的认知行为应按客体规律(性、道)施"仁政"于民.诚是多元世界一体化的内在引导机制.以诚为本的政治权力才能建立有效的政治秩序,才能一统天下.  相似文献   

5.
在郭象之前的儒家象征式山水观、道家非对象性山水观、魏晋情感化山水观中,自然山水要么统摄于主体的精神境界而受到忽视,要么纠缠于物物的因果链条而受制于他物。郭象的"自生独化"说在解构事物外在生成论的同时又把事物自身的性、理作为推动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从而使具体事物之性、理与形皆获得了独立性价值并因此形成一种新的自然观。郭象的"自生独化"自然观经由东晋"以玄对山水"观念的推动,使得山水本身成为一种有"生命力"的主位对象而进入人的审美视野。可以说,郭象"自生独化"说是中国文化上自然山水之美获得独立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6.
道家与当代中国新哲学的建构关系密切.在当代中国新哲学的建构中,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还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转化,乃至西方哲学的中国化,都需要道家的积极参与.因为道家是中国传统哲学重要的组成部分,道家与儒家共同构成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体,道家是建构当代新道家的“生长点”,道家在西方哲学中国化的过程中更易于同西方哲学相结合.  相似文献   

7.
“中和”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特别是儒家哲学中的重要范畴,是宋明儒学者争论的焦点问题。作为宋明儒学殿军的刘蕺山(宗周),以诠解和简择先贤“中和”思想为基础,运用“一气周流”为学理路,提出独体之中“中外一机,中和一理”,认为致中复是致和之功,最终将工夫统归于其念兹在兹的慎独工夫,赋予儒家的中和观以全新的意涵。一、独体之中“中外一机,中和一理”蕺山以“喜怒哀乐”四者作为表征气化运动秩序的范畴,他说:“维天于穆,一气流行,自喜而乐,自乐而怒,自怒而哀,自哀复喜”①。而且将喜怒哀乐等同于宋儒常用的元亨利贞,…  相似文献   

8.
中和是儒家的最高哲学范畴 ,其精义在于执中、求和 ,体现儒家的最高哲学智慧与理想目标。经剔除糟粕、弘扬精华 ,儒家的中和观在环境伦理哲学方面也给我们以启示 ,对我们今天正确认识处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保护生态环境 ,保护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的文明进步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哲学直觉论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直觉是一种不借助于名言的直接把握对象本质的非逻辑的创造性思雏形式.中国哲学蕴藏有丰富的直觉思想资料.本文对中国古代道家、佛家、儒家和现代哲学中有代表性的直觉的思想作了疏理与阐释,力图有益于吸取其精华.以利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建构.  相似文献   

10.
儒家、道家、墨家是中国古典哲学中真正具有独创性的三大流派。墨家在关于最高权威、统治方式和人生态度等方面都向儒家道家提出了挑战。与儒道推崇圣人权威,主张礼义或自然之治,倾向于有进有退乃至消极虚无相对立,墨家希望利用"天志"限制王权,肯定平等,强调"法仪",倡导积极进取。从总体上看,儒家道家代表着传统,墨家则蕴涵着现代性。在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中,儒道多表现为一种阻力,而墨家则起着一种呼应和推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老子是先秦道家的代表人物,他的文学观念是以其政治理论为基础的.由于老子的政治理论为"君人南面之术",以"清静"、 "无为"为旨趣,因而他对文学采取了否定的态度.就文学观念发展的内在理路而言,老子的文学观念与孔子的文学观念正相反对.如果说孔子所提倡的文学即文教,企图以西周传留的礼乐文献和礼乐文化来教化人民,那么,老子所提倡的道学则是道教,即以先王传留的道论为旨归来影响人民.老子揭露礼乐文化对社会政治和人的自然本性的戕害,为人们理性对待礼乐文化和深入思考儒家文学观念提供了思想武器,补充和修正了儒家的文学观念,对于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发展是有其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本文阐述了理学“宗主”的二程对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儒家中和哲学的多方面丰富发展。一方面,二程在继承孔孟中庸思想的基础上,丰富了中庸精髓的儒家时中观,掘发了儒家中和哲学的辩证精神;另一方面,二程继先秦政伦中庸哲学、汉唐阴阳中和哲学后开创了儒家中和哲学的新形态———阴阳中和哲学,从而把儒家中和哲学推进到一个新水平  相似文献   

13.
"被(散)发"本是人类早期的容止,经过历代思想家文人的增饰,逐渐成为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符号,用以表达不同的理念:儒家以为纵欲违礼、蛮夷鄙陋之象,儒者通过对散发之举的批判确立儒家礼义的核心价值;庄子道家则赋予其蔑弃礼法、去除世缨的精神自由的内涵,赋予其正面意义;后世诗文主要在庄子道家基础上将之转化为诗文的意象,表达主体在纷纭世情中的心灵需求.  相似文献   

14.
儒道是对立冲突的两种意识形态.在历史上,老庄思想对儒家的社会道德时常起着颠覆和破坏作用.老庄以"自然之天"消解了儒家有意志的"道德之天",把"自然的人"从"宗教的人"中解放出来.老庄还以相对论和"齐是非"的观点否定和嘲弄儒家的做人原则和道德观念.道家对儒家道德的颠覆以魏晋时期最为典型.魏晋士人的伤风败俗和行为放荡是道家人生理想的具体实践.道家思想流行之时,就是儒家道德崩溃、塌陷之日.  相似文献   

15.
隐逸作为古代文化中一个重要现象对古代文人在人格建构、生命价值、生活方式、行为特征以及心理等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而其根源则在于儒道两家对隐逸观念的建构,儒家以积极入世为思想根本,主张隐逸是隐以待命,是复出前的准备;道家以“无为”为宗旨,重视生命的自然而然的状态。基于这种隐逸观念,儒道分别对隐士形象作了不同的处理。  相似文献   

16.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义之邦"而非"礼仪之邦"。礼仪与礼义之间是起点与终点、外在与内在、行动与思想、表现与实质等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促进的关系。在当前应该从"礼仪"与"礼义"内外两个方面加强教育培养,提高国人道德文明素质。社会教化中应该注意个体、社会、国家精神的不同。"礼义"仍应为当代社会教化之重点,这是因为其有现代性与民族性。礼的精神实质在于:和而不同、等差有序的文明秩序;恭敬、辞让的尊人利他精神。弘扬礼的当代意义,必须在价值观与道德观上坚持等差伦理与平等伦理的统一。弘扬礼让精神,抑制过分竞争。  相似文献   

17.
陈宗章 《船山学刊》2014,(1):119-126
对于先秦儒家教化思想的研究,学界在教化内涵、产生根源、理论建构、内在价值、现代境遇等方面展开探讨,取得了一定的学术成果。与此同时,现有研究在分析方法、思维方式、内容把握等方面亦存在不足。继续深化先秦儒家教化思想的体系建构,积极推进其当代转化是一项重要的学术课题。  相似文献   

18.
和谐世界:人道思想与世界秩序的综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进入转型期的人类社会而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关于建设和谐社会的思想富有启迪。中国的先哲追寻"仁"的人道思想与"礼"的现实秩序之间的平衡,人生哲理与社会机制的综和。这是一条仁礼之道。以"仁"为核心的人道思想着力解决身心、人我、天人之大和谐,以适应建构和谐世界急需的道德要求。"礼"则内含实现世界和谐秩序的重要原则。两者的最终价值取向都是"和"。贵和思想涵盖"和而不同"、"和而不流"、中庸之道,最终归结为"中和"之和谐世界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9.
教化是古代中国统治者的治民之法,是对臣民思想控制的重要手段.明太祖基于全方位巩固政权的需要,以“教化以学校为本”和“民自为师”的教化思想为主导,建立起自上而下的教化网络,将儒家的礼法观念和主导意识形态源源不断地灌输至基层社会.对明太祖民间教化实践的考察,有助于更全面、深入地理解明初的基层控制问题.  相似文献   

20.
对礼义文化的品味必须置身于特定的历史视域,同时又要超越这一视域,形成了现实与历史之间互动循环的对话,从而才能找到了文化传承的根源和中国古代文明相对于现代西方文明没落的原因."古代中国人在整个自然界寻求秩序与和谐,并将此视为一切人类关系的理想."这是古代中国礼法文化的精髓所在.从先秦延续到清代儒家学说莫衷一是,然而有一个共识,即"义礼"伦常道德观念.今天,打破或重构古文化价值体系是法治建设的需要所在,但是我们要变革的更多的不是制度上的,而是文化观念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