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君云 《当代老年》2006,(5):38-38
鞠躬起源于中国。商代有种祭天仪式“鞠祭”,祭品为猪、牛、羊等,不切成块,而是将整体弯卷成圆的鞠形,再摆到祭处奉祭,以此来表达祭祀者的恭敬与虔诚。这种习俗一直保持到现在,不少地方逢年过节,拜祭祖宗天地时,人们总把整只鸡鸭卷成圆形,或把猪头猪尾放在一起,表示其头尾相接,这些是由鞠祭演变而来的。  相似文献   

2.
教育中文化不连续性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传统社会通过成年仪式活动解决人生发展过程中的代际文化冲突,克服文化中断引起的认知困难,这对我们今天的青年教育很有启发。本文分析了成年仪式的阈限状态和仪式场域结构,论证了成年仪式活动对解决教育中文化不连续性问题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曹庆  程瑶 《现代交际》2016,(4):63-64
曾经的民间信仰经历了艰难的发展时期。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民间信仰再次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和社会适应性,各地纷纷恢复信仰祭祀仪式。通过对调查点的实地调研,以侗族地区的"拉牛上树"仪式为切入点,分析其仪式过程,解读仪式背后的文化内涵,并进一步探究民间信仰的现代适应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关注的是一项由大学毕业生自发举行的“喊楼”仪式,并对其展演的舞台进行了剧场分析。研究认为,临近毕业的“阈限”与群体的在场构成了“喊楼”剧场的时空情境。毕业生在日常生活中“羞”于出口的情感与祝福,在这种时空情境中得以宣泄。  相似文献   

5.
日本是汉字文化圈内的一员,自古以来就对孔子这位汉字文明的启蒙者推崇备至。当今日本各地的“孔子祭”是这个国家最重要的尊孔活动。追根溯源,日本的“孔子祭”,其实就是中国祭祀孔子的“释奠”。  相似文献   

6.
李海明  杨玢 《现代妇女》2014,(8):375-376
本文试图通过对青海同仁土族“於菟”祭祀舞蹈仪式的起源、过程进行探究,分析其对当地土族人民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进而用人类学传播学派的观点对这一文化现象进行解读,从中找出其与巴楚文化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7.
关于鞠躬礼的起源,一种意见认为,它是中国古代汉族的礼仪风俗,而且早在先奏以前就已经产生了。有人还追溯到商代古老的祭天仪式─—鞠祭、鞠祭时,作为“牺牲”(祭品)的猪、牛、羊或人,必须保持完整形状,并需将其弯蜷成圆形,即鞠形,以表达祭者格外恭敬与虔诚的心意。这种形式后来运用于人们现实的交际活动之中:在向地位高、辈份高的人表示崇敬与虔诚时,便弯一弯腰,象征自己愿意作为鞠祭时的牺牲而奉献给对方,久而久之,便固化为一种向他人表示尊敬、崇敬与虔诚的礼节。有人还认为:“中国人创造的鞠躬,目前已成了世界通用礼节…  相似文献   

8.
彝族是生活在仪式中的民族,火把节是凉山彝族的一个重要的节日,它无处不有着彝族人的宗教信仰的烙印。火把节在凉山彝语中称为"都则"即"祭火"的意思,从这节日的名称上就让人感受到了浓浓的宗教气息。  相似文献   

9.
李霞 《老年世界》2011,(9):44-44
古代的祭礼 祭祀鬼神的礼仪,又称吉礼。儒家信奉鬼神的存在,祭祀的对象很多,大致有天神、地祗、人鬼三类。其名目繁多,国家专门设有礼官,掌管祭祀方面的礼仪。古人对鬼神之祭非常重视,除了军事就以祭神为头等大事了。在儒家五礼(吉礼、凶礼、军礼、嘉礼、宾礼)中,吉礼排首位,从中亦可见其重要性。祭祀时,向鬼神奉献的祭品可以为牲畜也可能是人。到春秋之后,  相似文献   

10.
香不仅芳香沁人,在古代社会更有很好的药用价值和生活价值,在道教仪式中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多数道教仪式都要使用香,且越来越讲究,道教将香赋予神圣性可通灵。本文将就香在道教仪式中的所体现的性质和功能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11.
全国"两会"期间,关于政府是否应当参与公祭,很是费了正反两方的不少口水。支持者冠冕堂皇——传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政府自然责无旁贷;反对者则一针见血——滥中的人物,近几年来几乎都被各地政府一一翻出,祭了个遍。祭祀活动无一例外的规模恢弘,参加者人数屡屡过万,其中必有远道而来的海外华人——海内外华人共祭某位  相似文献   

12.
地震灾害之后,与羌族文化生态系统重建相关的社会实践受到了巨大的挑战和威胁,想要全面的发展羌族文化生态,就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适应生态环境的剧烈变迁,选择正确的羌族文化类型,设计出更适合羌族文化形态演化的路径.本文从民族文化生态、形态出发讨论,分析了灾后羌族文化生态发展状况与发展制约,并对灾后羌族文化形态演化的路径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为相关者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3.
羌族地区广为流传"木姐珠与燃比娃"的神话故事,该故事又是"释比"演唱经典内容之一,体现出神话与宗教仪式相融,笔者希望能从神话与仪式关系入手,寻找到这一神话文本背后的仪式逻辑。本文以"燃比娃"(又名"斗安珠")为主要解读形象,认为该神话实际围绕"燃比娃"成人礼这一核心展开叙述,并在演述传唱中,作为羌族地区集体表征的"燃比娃"形象,使该神话具有了表述羌历史的社会内涵。"木姐珠与燃比娃"的爱情,打破人神不得往返的戒律,也表现出天神话语权力的失落,人类自我意识成长的过程,而细读汉译文本,透过其中包含的诸多禁忌、神灵惩罚等内容,该神话又叙述出"释比"的宗教权威接天神而兴,"释比文化"成为羌族宗教文化的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14.
韭菜的真本事韭菜是我国土生土长的蔬菜,在诗经中就有"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的诗句,当时的古人就已经用韭菜当作祭祀用的祭品了。到汉代时,官府已经开始利用暖房在冬季生产韭菜。这种带有特殊辛辣滋味的百合科植物之所以受人推崇,一来是种植容易,靠着宿根对叶片发育的支撑,越割越多,甚至得了个懒人菜的诨号;二是被认为有助于男性雄风,甚至被冠以"壮阳草"的名号。  相似文献   

15.
从人类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去研究土家族巫祀仪式活动的社会功能,是了解土家族的民族心理、实现民族和谐的有效途径。梯玛巫祀仪式在土家族人们生活中充当了其族员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的工具,承担起了获得生存空间与众神庇佑的生存工具,同时梯玛巫祀仪式还起到了平衡土家族族民心理、促进群内成员身份的认同,从而在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与组织力的基础上整合土家族族群关系的功能,因此,梯玛巫祀仪式活动在土家族生活中承担起了相应的生存、认知与整合功能。  相似文献   

16.
近日家中举办盛大的拜天公与祭祖的仪式,供品除了必备的十二道祭祀菜肴、成堆的纸钱与报喜的鞭炮外,还特地宰了一只大猪公。全家忙忙碌碌,直到隔日凌晨四点才歇息。这么隆重的仪式是为了答谢天公与禀告历代祖先家中又添了一名新成员——哥结婚了,他娶了一位越南女孩。  相似文献   

17.
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经学对封建社会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极强的整合作用。本文选择了与人们生活关系密切的几个方面,即衣食住行、婚姻家庭、丧葬与祭祀、复仇与报恩、谦让之风与艺术生活等,指出这些社会生活中的行为皆体现了封建制度的上下尊卑等级关系,并成为地主阶级巩固统治的教化工具。一方面发挥了巩固汉王朝地主阶级统治的功能,另一方面对形成中华民族共同的生活方式亦起到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自1886年汽车诞生以来,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人类学家拉德克里夫·布朗作为结构—功能学派的代表人物,不仅对社会结构、社会功能进行了解释,还将社会结构放入对社会功能的研究中,是人类学重要的研究范式,他的社会进化理论认为,"适应"在社会进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在《原始社会的结构与功能》一书中,从社会适应的视角对社会中的制度、仪式和法律世界等进行了研究,探讨制度、仪式和法律等在社会结构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文秋红 《职业时空》2008,4(8):40-40
赣傩,又名江西傩,是中国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历史久远,形态原始,品类丰富,而且自成文化体系饮誉海内外,被称为研究中国,乃至人类文明发展的“活化石”。从古至今,傩风不绝。在许多农村经常有各种傩祭活动,特别是南丰、上栗地区。南丰县不仅保存有各种傩神庙和古老的傩祭仪式,而且还流传80余个传统节目和各种傩面具200多种。素有“五里一将军,十里一傩神”之称的上栗县,现在还保存了明清时期古傩庙20多座,以及古典傩舞50多折,有古傩面具400余种,面具雕刻艺人20余名。数千年积淀传承,以及地域文化的影响,兼收并蓄,形成了赣傩多元的宗教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