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技的发展以及政治参与民主化的扩大,使得网络环境下的政治参与成为一种新型的政治参与形式。而与传统政治参与相比具有直接性与多元性、开放性与互动性、平等性与隐匿性、廉价性与高效性的特征,导致了网络环境下政治参与的不平衡性、虚假性、非法性和难控性的现象,针对这些现象加强和完善网络民主建设,积极构建网络政治参与的制度和法律体系建设,加大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提高网络运用技能,加强公民网络道德规范教育和培养公民健康的政治人格,才能使网络环境下的公民政治参与有序、规范进行。  相似文献   

2.
网络民主是网民以互联网为载体,自由表达政治意愿,直接参与政治事务管理和决策的新型民主形式。近年来,我国网络民主发展迅速,但由于网民个人问题和网络自身特征以及政府管理等问题,中国网络民主发展也面临着一些现实困境。因此,网民和政府必须齐心协力,采取有效对策,共同促进中国网络民主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沈玲 《现代交际》2012,(1):114+113
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促进推进城乡建设一体化发展,已经是当前农村改革的重中之重,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探索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发展脉络,掌握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发展趋势,则是进一步完善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关键,它事关全党全国发展的大局,具有极其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我国城市社区民主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祎 《科学发展》2011,(3):72-76
积极推进城市社区民主治理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和法治进程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但宥于我国历史传统和民主法治国情,城市社区民主治理仍存在民主权利与民主需求、民主需求与民主实践、民主实践与民主权利之间不相协调一致的问题,使得社区民主治理陷入“权利-需求-实践”的困境,这严重阻碍着中国城市社区建设及基层民主政治的健康发展。当务之急是结合我国实际,完善民主权利,满足民主需求,深化民主实践,积极探索具有我国特色的城市社区民主治理之路。  相似文献   

5.
随着网络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日益突出,尤其是网络在政治方面的频繁应用,使得在网络环境中生成和发展起来的网络民主正在以各种形式对政治合法性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还有不断加强的趋势。它既可能提高公众政治参与热情,成为政治合法性的助力;也可能造成数字鸿沟,动摇政治权力合法性的基础。因而,政府要谨慎对待网络民主这一新生事物,加大网络管理的相关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使网络民主切实成为政治合法性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先分析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具备的素质:如应该具备比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要具备现代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要有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专业知识过硬,还要有一定的社会文化知识修养,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要有一定的沟通协调能力,还要有合作意识等等。接着从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网络意识以及民主意识等几个方面探讨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途径。  相似文献   

7.
刘卓 《职业》2016,(5):103
在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一部分的今天,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尤为深远.为顺应时代发展,高职院校应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积极构建网络沟通机制,搭建网络沟通平台,与大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创新和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对此,本文基于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沟通特征的了解,阐述如何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沟通机制.  相似文献   

8.
政治参与是现代社会民主制度赖以存在的基础,是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而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的政治参与水平也是衡量中国政治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研究当前我国农民政治参与的行为方式与途径,对发展和完善基层民主制度,促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作为“网络民主”实现的技术平台,网络最初的设计构想是在指挥中心遭到破坏的时候,网络内各节点之间的沟通仍可以顺畅进行,所以网络被设计成分散的体系结构,没有中央集权控制。可以说,网络天然就具有自由、民主和开放的特点。随着网络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和普及,它为大众参与政治提供了便利的技术支持,尤其是在进入新世纪以后,网络技术正日趋成熟。  相似文献   

10.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人民民主原则的实现必须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法治是保证权力的人民性和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11.
自20世纪以来,我国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为民众的生活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改变了人们的社交方式,极大地满足了民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也逐渐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特别是经济、政治、文化等重要领域。公民通过网络参政议政的方式在大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这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互联网在积极推动公民政治参与,加强民主政治建设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如冲击政治秩序,极端态度和言论等问题,亟待规范和关注。  相似文献   

12.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网民人数的增长,网络舆论监督已发展成为一支重要的监督力量,,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发挥了不可小视的推动作用。但网络的某些特性也使得网络舆论监督有着不容忽视的局限性。本文阐述了网络舆论监督的特点,分析了网络舆论监督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3.
公民政治参与是现代民主的核心要素。青年政治参与是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中国民主建设状况与政治发展方向。青年政治参与先后出现过计划经济时代的政治动员型参与、市场经济时代的利益趋动型参与、网络时代的自我表达型参与三种类型。青年是网络政治参与的重要主体,由于网络自身的适时性、便捷性、交互性,再加之现实政治参与渠道的狭窄,在网络空间的青年政治参与表现出迥异于物质世界青年政治参与的活跃性。网络政治参与是青年政治参与新的增长点,不过其自身也存在着非理性、失范性、网络民粹主义、网络谣言等负面效应。为此,构建引导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政策与制度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4.
民主视角下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效应与政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政治参与是现代民主的核心要素。青年政治参与是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中国民主建设状况与政治发展方向。青年政治参与先后出现过计划经济时代的政治动员型参与、市场经济时代的利益趋动型参与、网络时代的自我表达型参与三种类型。青年是网络政治参与的重要主体,由于网络自身的适时性、便捷性、交互性,再加之现实政治参与渠道的狭窄,在网络空间的青年政治参与表现出迥异于物质世界青年政治参与的活跃性。网络政治参与是青年政治参与新的增长点,不过其自身也存在着非理性、失范性、网络民粹主义、网络谣言等负面效应。为此,构建引导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政策与制度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5.
陈颖 《现代妇女》2014,(11):118-118
当前,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热情提高、领域扩大、层次提升、渠道拓宽,特别是随着信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政治参与作为一种重要政治参与方式应运而生。但任何事物都是一把双刃剑,无序性、非理性和非制度化的网络政治参与现象现在时有发生,对社会政治生活产生诸多负面影响。明确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发展态势,及时地加以正确引导,对于推动我国民主政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所谓的政治民主是以自然人的民主。中共十七大强调要将基层民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则是中国基层民主的主要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参与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不断的推进决策的民主化。中共十八大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7.
村民自治的实施拉开我过政治体制改革的序幕,也是我国实现基层民主的有效形式。村民自治中蕴含着深厚的政治生态意蕴,其中之一是村民自治的主体,即村民;村民的政治参与又是决定村民自治这一制度未来如何发展与前行的重要因素之一,而目前我国的村民更多的表现出政治冷漠。着眼于政治生态的理论视野,调动村民积极的政治参与,构建农村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对基层民主的建设与发展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网络民意越来越多地受到政府的重视,成为公民实现政治参与的重要渠道。作为具有较为敏锐的政治洞察力且熟练掌握现代网络技术的大学生已然成为网络政治参与的一支重要力量,影响着政治决策和高层思考。但我国大学生群体在网络政治参与过程中尚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他们进行政治参与的有序性和有效性,对此进行详细调查研究,厘清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发展方向和特征表象,引导其有序参与网络政治,对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网络民主”不是一种新的政治形态,在很大程度上,它只是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技术手段和民主政治的实现路径。因此我们在考察分析“网络民主”时,主要集中于它的实现或表现方式。目前而言,“网络民主”有着种种表现方式。  相似文献   

20.
"网络民主"不是一种新的政治形态,在很大程度上,它只是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技术手段和民主政治的实现路径.因此我们在考察分析"网络民主"时,主要集中于它的实现或表现方式.目前而言,"网络民主"有着种种表现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