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2 毫秒
1.
回回民族二元一体的文化结构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伊斯兰文化是回回民族精神文化的另一方面,它是回回人的精神支柱。伊斯兰文化是一个没有中断过的世界性的大文化,它包含着认一论的信仰、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人文科学、自然科学诸多方面,它是一个庞大的文化综合体。同时,中华民族养育了回回民族,使回回民族具有了儒学文化与伊斯兰文化二元一体的文化结构。这二元一体的文化结构,构建了回回民族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2.
东南亚地区是世界上重要的稻米产区 ,东南亚民族保存了非常悠久、丰富的稻谷起源神话和稻作文化习俗。虽然东南亚的许多民族先后接受了印度教、佛教、基督教或伊斯兰教 ,但是由于他们一直生活在稻作农业的传统经济里 ,稻作文化仍然是他们精神生活中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苏联解体与民族宗教问题密切相关。在苏联改革时期,戈尔巴乔夫重视东正教,忽视伊斯兰教,厚此薄彼的做法激活了穆斯林民族对于伊斯兰宗教与文化的向往,导致宗教和民族热情高涨,民族间流血冲突不断,东正教徒和穆斯林矛盾加剧。苏联穆斯林的行为表明,伊斯兰教是穆斯林社会生活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他们希望国家保护信仰伊斯兰教的权利,并非要反对国家政权和谋求分离。因此,重新认识苏维埃国家和穆斯林民族的互动关系,对于多民族国家处理好穆斯林民族问题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一、伊斯兰文化的主要表征及分布 1.伊斯兰文化的起源与内涵 伊斯兰文化是以伊斯兰教为核心的,是由宗教制度的演化而产生的新事物。同时,伊斯兰文化也是一种传播文明、推动文明、亟待完善和调整的文化。中国伊斯兰教是经过长期的传播、发展和演变而形成的;是中国各族穆斯林在长期的信仰实践和生产、生活实践中,以《古兰经》和“圣训”为指导原则,以融合中国传统文化为特色,并兼容吸收各民族固有的本土先进文化和社会习俗逐渐积累而发展起来的一种为各穆斯林民族普遍认同和效法的社会意识、行为方式、道德规范、价值观念等较为复杂多样内容的综合体。  相似文献   

5.
边缘化的中国穆斯林族群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边缘化的中国穆斯林族群是指那些生活在蒙藏等民族地区的回族及蒙古族穆斯林 ,由于他们人口少 ,长期与该地区占绝对多数的主体民族生活在一起 ,他们之间相互通婚 ,在主体民族强势文化影响下 ,接受主体民族的语言、服饰及生活方式 ,但仍保持了伊斯兰教信仰。学术界一般称他们为藏回、蒙古回回、傣回、彝回等 ,这些边缘化的穆斯林生活方式及历史来源成为近年来学术界关注和讨论的热点 ,认识还不尽统一。笔者结合田野调查同时吸收其他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 ,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6.
我国北方各民族,包括东北和西北的阿尔泰语系各民族,自古以来一直信仰原始宗教—萨满教。尽管一些民族后来信仰了现代宗教,如伊斯兰教、藏传佛教,但萨满教的痕迹还在,依然影响着他们的生活与习俗。本文从北方古代民族的萨满教信仰论起,直到现代民族的萨满教传承与遗存,对北方民族与萨满教的关系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7.
民族文化涵摄了一个民族的基本生活方式,以及表达民族情感的文学、音乐、艺术,乃至于宗教信仰。更重要的,它具体地展现了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与理想典范。任何一种民族文化都是其民族的社会物质生活水平,即社会生产水平的反映。就是说民族文化中物质文化是该民族的最基本的生活方式的反映,而精神文化正是从物质文化中摄取、积淀、升华的。基本的生活方式是民族的精神文化产生的物质基础,民族的精神文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基本的生产方式的改变和进步,两者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矛盾统一体。乌兰蒙古族是以畜牧业为主的民族,祖辈们遗留下…  相似文献   

8.
南共联盟在推行自己的文化、艺术、科学与教育方面的民族政策时,有这样一个信念,即不应当因为各民族的劳动人民和干部的文化生活、创作和教育的自由发展,而造成民族范围内的闭关自守,而应当使各民族通过民族间的文化影响来相互联系和相互借鉴的天然愿望获得解放。因此,只能把共同的南斯拉夫文化的发展,理解为我们各民族的民族文化的自由的和全面的繁荣,他们是以统一的利益,统一的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从而也是以他们文化创作的  相似文献   

9.
我国多民族大家庭中的回族,是一个人口较多、分布广泛的穆斯林民族。他们勤劳智慧,同其他穆斯林民族一起,在华夏大地播种和发展了伊斯兰文化,使之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开拓边疆地区和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以及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方面,都作出了自己的重要贡献。 回族总人口为8602978人(1990年),在中国少数民族中,仅次于壮族和满族的人口。全国绝大多数的县、市都有分布,而在宁夏、甘肃、青海、新疆、河南、河北、山东、云南等省区,人数较多,有大小不等的聚居区。  相似文献   

10.
法文化是一个包含多层次、多方面内容的统一体系。而法文化的民族性特征,是法文化多层次、多方面内容体系形成的重要因素,同一时代的不同民族,其法文化表现为不同特征,因此,19世纪的历史法学派认为,一个民族的法乃是该民族以往历史和精神的产物。在东方古代法文化中,阿拉伯伊斯兰法文化、印度法文化、中华法文化是三大支柱,它们虽不能完全涵盖东方法文化,但如果失去任何一个支柱,便没有完整的东方法文化可言,它们的法文化形成轨迹典型地说明,正是本民族宗教、习惯、道德等因素的民族文化观念,是形成它们的法文化具有不同民族特…  相似文献   

11.
所谓伊斯兰文化的研究方法,是指正确地进行伊斯兰文化研究所应遵循的一套原则、手段、程序和技巧。研究方法在伊斯兰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承担着特别重要的职能,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规范着伊斯兰文化发展的水平和风格。没有成熟、科学的研究方法,就不会产生成熟、发达的伊斯兰文化。就伊斯兰文化的研究方法,我们有两点拙见,把它说出来,以求教学人。 首先,摆正伊斯兰与伊斯兰文化的关系。伊斯兰文化作为一种宗教文化实体,与伊斯兰密不可分,互为依托。按照伊斯兰的基本教义,伊斯兰是安拉的意志,通过《古兰经》和圣训得以具体体现。两者是伊斯兰教的基础和最基本的经典,是伊斯兰国家信仰原则、哲学思想、政治经济、法律创制和司法实践的权威准则和第一源泉。而伊斯兰文化是由阿拉伯民族和穆斯林各民族在社会历史实践中共同参与创造  相似文献   

12.
“清真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伊斯兰教中国化的产物,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本文是从狭义上提出这一概念,也就是回族“清真文化”,体现了回族文化内在特质。我们认为发现和挖掘回族“清真文化”,是全球化背景下回族文化发展所应具有的一种“自知之明”。当代回族“清真文化”的“美人之美”对于回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3.
从中国清真寺传统建筑看伊斯兰的美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清真寺建筑是伊斯兰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交融的产物,它不仅是中国伊斯兰文化的固态表现,更是中国伊斯兰美学思想的动态反映。本文从建筑功能、布局、装饰等方面出发,结合中国伊斯兰教哲学思想,对中国伊斯兰的美学思想进行了尝试性探讨。  相似文献   

14.
俭而不吝是中国伊斯兰文化节约理念的重要内容。节俭为本是中国穆斯林的行为准则,伊儒相通是中国伊斯兰文化节约理念的理论来源。中国穆斯林的节约习惯是一种文化自觉行为,也是一种道德涵养。在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并强调"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之际,中国伊斯兰文化节约理念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马平 《回族研究》2004,(3):100-103
波斯伊斯兰文明和阿拉伯伊斯兰文明一样,与中国伊斯兰文明的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时至今日主要信奉逊尼派的中国穆斯林社会中,仍然可以发现许多伊朗什叶派的痕迹。波斯籍的传教士、波斯语的伊斯兰宗教经籍,对于中国穆斯林恪守宗教信仰、保存民族文化,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以波斯—阿拉伯伊斯兰文明为内核的中国伊斯兰文明,对中国穆斯林的未来发展走向,必将继续起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伊斯兰教法文化中孕育着许多具有现实意义的神学法治理念或法治因子.本文对伊斯兰教法中国本土化及其对我国回族穆斯林法治理念建构之影响,做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伊斯兰教在本土化、民族化的进程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像王岱舆、刘智等学通四教的著名学者,他们在促进伊斯兰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交流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近代云南回族学者马德新在继承前辈成果的基础上又有新的突破。本文从伊斯兰教与儒家文化的不同关怀、共同之处和回族穆斯林的两种关怀和双重认同几个方面论述了马德新的学术思想,对当今回族的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南京是东南沿海城市中回族人口最为集中的城市,早在明代就形成了回族伊斯兰文化社区。然而,近年来随着南京最大、最典型的“七家湾回族社区”的拆迁,引起了人们对回族社区的消失与回族文化传承问题的思考。“七家湾回族社区”的消失,除外界因素外,其内部经济生活方式、社区组织形式、婚姻情况、受教育的形式和内容的变化也是其重要原因。实际上,回族社区的保存和回族伊斯兰文化的传承,一方面需要政府有意识地加以保护,另一方面,更需要回族自身的“文化自觉”,通过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不断汲取优秀文化精华,并不断创新的方法来解决。而伊斯兰文化核心价值观和伊斯兰文化发展的历史,为我们提供了极其有用的思想工具和途径。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伊斯兰教经堂教育在近五百年的发展历程中,既保持了伊斯兰文化的元典性和中国气派,也显示了伊斯兰教苏非主义思想的深刻影响,在课程设置、教育目的、道德修养、为人师表等多方面,都深深地打上了伊斯兰教苏非主义的印痕.这一鲜明的历史特征,进一步展现了中国伊斯兰教经堂教育的复杂性和丰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