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郭静云女士所著《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一书出版以来,在学界引发热议。该书视野宏阔,新见迭出,但在文献、考古、古文字的史料运用方面不无可商之处。郭著虽时刻在强调多元,但实则在强化其"江汉中心说"。江汉地区与其他区域之间的互动关系,尚有待进一步探讨。郭著最值得注意的,是其将中国文明的早期发展进程置诸欧亚大陆的宏观视野中予以考察。唯有从欧亚大陆的视野中予以观照,才能更清晰地看出中国古代文明的演进历程。由郭著引发的争议,亦可为古史重建路径的反思提供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2.
王伟在《社会科学论坛》2012年第12期撰文《再论中国当代文学的"向外转"》(以下简称"王文"),就我对张光芒发表在《文艺争鸣》2012年第2期上《中国当代文学应该"向外转"》(以下简称"张文")商榷问题进行了反驳,认为我对张文存在着误读和扭曲。通读全文,笔者认为王文在文学理解上存在着诸多"非文学性"的认识,主要表现在文学与现实、文学与时代、文学批评与理论建构等问题上,从而对我所主张的"个体化世界建构"观点充满了误解。  相似文献   

3.
评价历史人物应有哪一些“想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我对李纲这个历史人物进行了一些探讨,疑难颇多,曾写出《论李纲》一稿,向湖北省历史学会第一届年会求援,蒙同志热烈讨论端正了我不少认识。但有一些问题,迄未圆满解决。敬贤先生《对评价历史人物的一些想法》(《江汉学报》1963年7期)对我有不少帮助。但有一些意见,不能苟同,特草此文,求教大方。敬贤先生《对评价历史人物的一些想法》一文,有不少问题是值得商榷的,尤其在史实的阐述方面,有不少失真之处。从对李纲的分析来立论,由于史实失真,论史结合不免出现了破绽。  相似文献   

4.
张小曼  胡作友 《学术界》2005,(1):160-165
本文以《老子》(《道德经》)中“道”的翻译为例 ,说明了翻译实践中存在的译名难问题。译名难 ,书名也难译。讨论书名翻译的文章已有不少 ,但讨论书名翻译原则的文章却很少见。本文从此处着手 ,针对书名翻译问题提出了若干原则  相似文献   

5.
白居易与佛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居易是唐代诸多与佛教关系密切的大诗人之一,日本学者加地哲定在60年代写的《中国佛教文学》一书在介绍唐代佛教文学时,把王维、柳宗元和白居易等几位崇佛诗人并列介绍,认为他们“对佛教有理解”,能“体味到佛教境界”①,其书对白居易重点介绍其偈文,颇有见地,然未可称详备。对于白居易与佛教的真实关系问题,国内的研究者并没有形成完全一致的观点,有的结论尚有商榷之处,例如宋人姚宽在《西溪丛语》中认为白居易是“晚年药术竟无所得”后才皈依佛门;近人陈寅恪先生在《元白诗笺证稿》附论《白乐天之思想行为与佛道关系》中就…  相似文献   

6.
甲骨刻辞的非卜辞中,有一种记载卜用甲骨的来源和有关整治、收存情况的记事刻辞,胡厚宣先生写于1944年的文章《武丁时五种记事刻辞考》,对此进行了详尽的归纳研究。此后50年,甲骨学有了很大的发展,文章的某些看法和文字的释读今天看来也有不妥之处,本文将就这些问题对胡先生的文章进行一些补充和修正  相似文献   

7.
1977年至1979年,周原先后出土带字甲骨二百九十余片,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这是继殷墟甲骨文以后的又一重大发现。学者纷纷发表文章和论著,对这批甲骨文提出了许多深刻的见解,诸如族属、分期、释读等等问题,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作为亲自发掘这批资料的徐锡台先生用了近十年时间,潜心研究,著成《周原甲骨文综述》一书(三秦出版社1991年版,以下简称《综述》),在诸多方面,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8.
王逸《〈天问章句〉序》提出屈原“呵壁”而作《天问》.这是研究《天问》创作问题的起点.历代学者对此说持续进行讨论,到目前为止,仍有诸多疑问尚未解决.从《天问》的文体辨析出发,对“呵壁”说重新审视,可知王逸所言虽有合理之处,但与《天问》的创作过程并不完全契合.  相似文献   

9.
在学习和贯彻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的过程中,许多读者提出对《决定》中一些新的提法不甚理解,有些概念也弄不清其含义。为此,本刊组织有关学者撰写文章回答读者提出的一些问题,并陆续刊出,供广大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0.
邶国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武王灭商之后,曾将商王畿进行分区统治,邶国始出现于史籍。然而,其始封者是谁?一说是王子禄父、霍叔,一说是商人同姓戎人,因与其始封者的分歧相关,邶国族姓又有子姓说、姬姓说。至于其封地,学者或认为在河南汤阴县,或认为在今河南北部、河北南部一带,王国维在《邶伯鼎跋》中提出邶国在今河北省中部涞水县一带,现代学者多从其说。然细读王文,仍有使人不解之处。有感于邶国几个主要史实认识的诸多歧异,本文欲对邶国史的基本脉络作一探讨,以求正前辈方家。  相似文献   

11.
英国汉学家倭纳撰写的《中国的神话与传说》一书对于西方世界了解中国神话产生了重要影响,它在热心传播中国神话、传说以及相关民间信仰、宗教习俗的同时,也散布并强化了对中国人、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神话的诸多偏见。其所持的"中国神话贫瘠论"强化了西方世界的相关偏见,这一偏见成为烙刻在"中国神话"上的标签。一部现代中国神话学史,就是在不断对"贫瘠论"进行申辩或反驳的过程中展开的。该书的强烈西方中心主义立场警示中国乃至东方的神话学者建立起一门"有差异的神话学"。其广义神话观对探究"神话"这一文类的边界不无启发。  相似文献   

12.
《诗序》作于何人,迄今仍是争论未休的问题。我主张为汉初人毛公所作。《文史》第十六辑刊香港学者朱冠华先生大文,针对拙作提出异议。朱先生以为《诗序》当作于子夏。然细读朱文,觉得并没有提出任何较有力的证据足以驳倒拙文,所以其论点我至今还不能放弃。非但如此,我觉得朱先生在立论上仍有许多值得商榷之处。下面提出来,请朱先生赐教。  相似文献   

13.
刘湘兰 《兰州学刊》2010,(8):173-174
中华书局版汤注《高僧传》,在校勘、标点方面存在若干可进一步商榷的问题,今结合其他佛教典籍,从标点与文字两方面对汤注《高僧传》中的17个可疑之处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朱立元先生在《当代文学、美学研究中对"本体论"的误释》一文(载《文学评论》1996年第6期,以下简称"朱文")中指出,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论思想标志着本体论的现代转折和复兴,"其核心与基础是对人的存在即此在的探索,并由此在进而追问存在的意义。"而张弘先生的批评文章《作为美学基础的本体论的若干问题》(见《学术月刊》1998年第1期,以下简称张文)则认为,"'基础存在论'只是海德格尔整个存在论的准备性工作",以前者来指称后者就是以"建立于人本主义形而上学上的生存论哲学或萨特式的存在主义来代替海德格尔的存在论"。为…  相似文献   

15.
国家“九五”期间重大科研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在西周共和以前列王年代的研究方面,以西周金文历谱作为重要依据之一,经过多位学者协作,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果。最近王世民等先生的专题研究报告《西周青铜器分期断代研究》出版①,使历谱工作的基础更为可靠。本文着重对西周中期以及晚期初金文的组合问题进行讨论,主要根据两条原则:(一)依靠《西周青铜器分期断代研究》(以下简称《分期》)的考古学类型学标准;(二)着重金文内部人、地、事的客观联系。一、恭王部分    我们先由恭王下推。学者前此对金文系联的研究,在穆、…  相似文献   

16.
康侯也叫司土,是周初重要铜器。相传出土于河南省浚县辛村,现藏于伦敦大英博物馆。其铭文记载了成王命周公东征平定武庚等人叛乱及分封康叔卫的史事,直接涉及到周初三监人物等重要问题,历来受到学者的重视。《古文字研究》第九辑发表了《释康侯》一文(以下能称《释》)。对铭文作了进步匡释,提出了新的见解,读后颇受启发。至于《释》文中论及的司土(徒)身份,我们有不同看法,这里作以补充讨论,谬误不逮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为张冠梓教授主编的三卷本《哈佛看中国》的读后感。指出由不同学科一流学者论述中国问题组合而成的多面镜为我们理解和把握中国问题这个多面体提供了诸多有价值的参考。不仅如此,美国中国学家的治学路数和治学精神也为中国学术界展示了许多可贵之处。  相似文献   

18.
朱立元先生《当代文学、美学研究中对"本体论"的误释》一文结合中西诗思理路,澄清了哲学、美学中不同语境下对"本体论"一词的种种误解首次在汉语美学界真正对美学建设的前提及根据进行了历史性的反思。张弘先生的《作为美学基础的本体论的若干问题》一文以及高建平先生的《关于"本体论"的本体性说明》等文章也就这方面的问题发表了各自的看法。因为本体论《存在论》问题"最广泛"、"最深刻"、"最原始"①,对美学建设意义重大,引发了笔者较大的兴趣,故本人不揣浅陋,以向各位先生请益。一讨论作为美学基础的本体论问题,在相互对话之前,有…  相似文献   

19.
钟振振 《文史哲》2005,(1):123-128
本文就苏轼诗《次韵僧潜见赠》等 10首名篇的若干文本解读问题 ,对当代学者陈迩冬、金性尧等先生的注释及解说 ,提出了一些不同的学术意见。陈迩冬先生与金性尧先生都是知名度较高的前辈学者 ,陈著《苏轼诗选》与金著《宋诗三百首》 ,分别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和上海古籍出版社等权威出版社出版 ,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20.
陈献章 ,字公甫 ,别号石斋 ,广东新会白沙里人 ,明代著名学者 ,世称白沙先生。清道光年间广东新会人阮榕龄将白沙先生生平与诗文系年编成《编次陈白沙先生年谱》二卷。该书体例严谨 ,收罗白沙诗文丰富 ,1 987年中华书局出版的《陈献章集》即用该书作为参校本 ,可见该年谱对研究陈白沙行迹的重要。然智者千虑 ,必有一失 ,该年谱亦有失检之处。《编次陈白沙先生年谱》卷二成化二十一年乙已条云“□月作《丁氏族谱序》 ,邑长丁彦诚宰县于兹六年矣”。按 ,《西关丁氏族谱序》在白沙全集的各版本中均有保存 ,惟不注写作年代及作者题衔。 1 990年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