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朝士张良臣、名士林宪和游士戴复古是前后相继的三代人,作为"富贵不可致""择术复自苦"的能诗者被定性为"诗人".南宋中期以后有些文人逐渐疏离政治,以诗歌为生活和社交重心;拥有诗集和诗名成为确认"诗人"身分的资本,诗集刊行使"诗人"和诗歌的空间得以推扩;同时,士大夫与"诗人"的文学观念和评价体系却渐成扦格.学"晚唐体"的风气是地方"诗人"影响到中央文坛最终又成为"诗人"之诗与士大夫之诗的分界.张良臣举进士到戴复古挟诗干谒、名动公卿,其间的半个世纪正是江湖诗人群体形成的早期阶段.从楼钥为这三位诗人的诗集所作序跋切入研究,能够解析南宋中期以后诗歌相关现象和观念的变化,对既有结论作出修正和补充.  相似文献   

2.
"正变"是中国诗学特有的关于诗歌发展的概念.钱谦益的诗体"正变"观,既有"系乎诗"的方面,支持诗体的独创,倡导"代有其人,人有其传";又有"系乎时"的方面,强调诗体与时代之间的对应关系,期待具有明朗和雅之声调、丰沛深厚之情感内蕴的盛世之音的出现.  相似文献   

3.
李唐 《北方论丛》2007,(5):8-10
王安石议政诗的政见多以议论出之,"以议论为诗"是王安石诗歌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但他的议政诗是作"诗",而不是写政论,没有因政见的阐发而改变诗"带情韵以行"的审美特质。他在议政诗的创作中经常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强化"议"的情感力度,使其许多作品成为独具艺术风貌,诗歌艺术价值颇高的优秀诗篇。  相似文献   

4.
唐代"以文取士","试诗"称谓繁多。毛奇龄谓唐代进士登第后"又有试"即"奉试";臧岳则认为"奉试"为"覆试",由此而有"奉试诗"之称。古今学者沿用不疑,但语焉不详,分析归纳不细致。实际上,"奉试"和"覆试"既不是相同的考试制度,在诗歌体制及难易程度上也有很大差别。毛奇龄所指为"奉试诗"的作品,亦非"覆试"之作。唐代人创作的"奉试诗"主要包括"赎帖诗""帖经日试诗"以及其他"奉命"之作。  相似文献   

5.
王勃20岁时,曾在入蜀途中,写下了30首"入蜀纪行诗",惜其多已亡佚.王勃存诗中有6首纪行之作,当为"入蜀纪行诗".另有两首与上述诗歌题材和结构相似,或为"入蜀纪行诗"之存诗."入蜀纪行诗"的艺术特色是"壮美"而"抒情",是王勃在初唐诗坛上突破宫廷诗的束缚,开拓诗歌题材以及召唤诗歌感情回归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是王勃"诗文革新运动"主张的一次重要实践,因而对于把握初唐诗歌的转向以及王勃诗歌创作的脉络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6.
诗歌吟诵在魏晋南北朝迎来了一个高峰,其中原因有很多,如时代风尚对声韵的关注和佛经转读对美听的讲求等,但诵诗的崛起当为最根本的一个。一方面,随着诗、乐的分离,文人诵诗获得了独立发展的空间,其时,不但与音乐脱节的新的诗歌节奏需要吟诵来表现,而且获得了独立发展后的诗中之情意亦需要由吟诵来体味。另一方面,随着诵诗崛起的士人群体精神之独立,使得诗歌的主要功能由"兴""观"而转为"群""怨"。文人士子们不再拘泥于传统礼教的性情抒发,同样刺激着诗歌吟诵的兴盛。  相似文献   

7.
李唐 《北方论丛》2005,(2):71-74
议政诗是王安石诗歌成就的重要方面.其中,以咏物诗议政是他经常采用的艺术方式之一.前人有寓意的咏物诗,多寄托人生感慨、生活际遇或自身品格等;王安石则把咏物直接而广泛地带入议政领域,既拓展了咏物诗的艺术功能,又丰富了议政诗的艺术手段.其主要手法,一是"说开去",即抓住所咏之物与所议之政可相联系的特点,由说物引申到议政,其"联系"又可分为直接型与间接型两类.二是暗喻,即诗的文面只是咏物,不露议政,但由于诗中物的特点、此物与他们的关系、对物的主观感受等条件的限定,"物理"自然与某种"政理"暗合,在联想的艺术机制作用下,暗中形成议政的语境.  相似文献   

8.
《东岳论丛》2018,(1):185-190
岭海时期,苏轼创作大量养生诗歌,时人对之研究较少。究其创作成因,可归为宋儒重医的时代因素、岭海特殊的地缘因素、"龆龀好道"及晚年衰残的现实因素共同使然。就苏轼岭海养生诗所表达内容递擅考索,可将之归为三个表达向度:一则借风物抒旷达之怀;二则以炼丹消出处生死之悲;三则躬耕和陶达天地境界。岭海时期,苏轼不仅在实践上实现了人生的自我救赎,且在养生诗的艺术创作上进入了精深华妙的新境界,养生诗歌具有"寓意于物"的美学旨向;大量使用长题、题序进行诗歌艺术功能的开拓;冲淡隐逸的道家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9.
陈衍是同光体诗人的代表诗人之一,<石遗室诗话>中提出的"三元说""诗人之诗与学人之诗"以及诗歌的真实与虚构等问题成为同光体的理论指导,在中国近代诗歌史上有重要的影响.本文重点考察了钱钟书与陈衍的诗歌理论,并指出了二人在诗论核心问题上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0.
论学人之诗     
"学人之诗"有两重意义,本意是指学人所创作的诗歌,派生意是指不是学人所作但具有学人之诗风格和特征的诗歌.学人之诗体现出学术意识和学术精神,在诗歌创作中引进了学术研究的方法,常以专门之学人诗,具有质实沉厚的风格.由于人们在实际使用中的随意或"各取所需",使得"学人之诗"这一概念容易产生歧义和误解.学人之诗同诗人之诗的审美特征有较大的不同,诗人之诗多体现出艺术之美,学人之诗多体现出学理之美.囿于成见和偏见,学界对学人之诗的研究出现不应有的缺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