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潮州歌仔册与潮剧,是潮州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它们的探究,我们可以了解潮汕地区民众,尤其是下层劳动者的生活娱乐方式,以及近代以来潮州文化形态的变迁。本文以口述采访作为主体材料,补充典籍流失的缺憾,来展现歌册在学与唱上的独有方式,以及潮剧童伶制和半夜反的特殊现象。  相似文献   

2.
潮剧是用潮州方言演唱的地方戏曲剧种,流布于广东东部、福建南部、台湾、香港、海南岛、雷州半岛,以及泰国、新加坡、柬埔寨、越南等讲潮州话的华侨、华裔聚居地区,并随华侨、华裔传播到欧洲、美洲、澳洲等国家和地区。潮剧明代称为潮腔、潮调,清代初称为泉潮雅调,以后有潮州戏、潮音戏、潮州白字戏等称谓,建国以后统称为潮剧。潮剧源于宋元南戏,用潮州方言唱南北曲,兼收昆腔、弋阳腔、余姚腔、海盐腔、梆子腔、皮黄腔等牌调及潮州歌册、歌谣、小调的唱腔,融汇变革。历代潮剧艺人和社会志士用智慧和血汗,浇灌成今天的艺术奇皅——潮剧。潮剧…  相似文献   

3.
20世纪50年代,饶宗颐先生作序,萧遥天先生撰写的《潮州戏剧音乐志》是第一部有关潮剧源流研究的专著;随着历史的进展和史料的发掘,关于潮剧源流的研究也展现出了众家学说各抒己见的争鸣局面,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潮剧源流的研究已取得丰硕的成果.对潮剧源流的认识,逐渐明晰并也可达成共识。  相似文献   

4.
破台戏是我国传统戏曲班社因为"破台"需要而演出的戏。俗民认为新修建的戏台或长时间没使用的戏台煞气很重,或戏台曾出过人命事故等原因而由戏台所属地主动邀请戏班、或戏班为自身利益举行的一项仪式。破台戏的艺术形态较为复杂,有的是成熟的戏剧表演,有的则是带有一定情节的仪式过程的模拟表演。作为特殊的仪式剧,其文化功能主要是除煞祛邪,并保戏台所在地的民众及戏班艺人之平安吉祥。  相似文献   

5.
潮剧孕育于潮汕文化,用潮州方言演唱、以潮州音乐伴奏.是极富潮汕地域特色的地方戏曲.历史上,湖剧经历了三次大的变革,曾经取得过辉煌的成就.目前的发展存在着城市戏院衰落、专业剧团困顿、乡里广场戏兴起的特点.今后的发展出路应以广场戏为主要依托,在潮剧的创作中,迎合观众的欣赏习惯和欣赏水平.为广大观众服务;不断提高剧目质量,实施精品战略:着力培养更多的优秀演员;并通过走出去扩展潮剧的发展空间,使潮剧能够进入长足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6.
潮剧是广东潮州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是我国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剧种之一。在潮剧中小生行当具有一定的程式化,文章以表演实践,对潮剧女小生行当的表演提出一些看法和感遇。  相似文献   

7.
清代民间“关戏”可概括为三个特点 :剧种多、剧目多、名家多。京剧诞生之后 ,在继承和借鉴花、雅二部“关戏”的基础上 ,对于“剧目多、名家多”的特点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并将“关戏”在演出中推向了高潮。“关戏”作为关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其独具特色的内涵和表演形式 ,跨越着时空和地域 ,继续在红氍毹上表现着它的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刘希必金钗记》是广东潮州出土的明代宣德年间戏文抄本,该剧题旨是颂扬主人公刘希必的忠孝品格与坚毅精神;剧名前冠以“正字”,是“正音”的意思,即采用潮州话“正音”读法。论文还列举全剧所用的潮州地区特有的风物习俗和方言土语,论证这是戏剧史上首次出现的一个潮剧本子。  相似文献   

9.
潮剧《陈三五娘》于明代中叶基本定型,是南戏精神和本土情怀的反映。它在潮汕族群社会广泛传播,影响至深,亦被官府士绅视为"淫戏"而屡遭戏禁。20世纪50年代初的戏曲改革和抢救潮剧传统遗产运动促进了潮剧《陈三五娘》、《续荔镜记》的整理,成为传统剧目传承、创新和发展的典范,舞台演出繁盛。经历"文革"后重生的《陈三五娘》走出国门,以新的面貌投入潮剧创新和发展,产生了《益春》等获奖佳作,广受群众欢迎。20世纪90年代后,潮剧《陈三五娘》的文献、理论和实践研究不断深入发展,明确了它在潮剧发展中的里程碑意义,进一步推进了它的传播和影响。  相似文献   

10.
土家族在举行傩祭仪式时一般都要进行戏剧表演,分"正戏"和"插戏"。正戏是傩祭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须佩戴面具表演;戏神必须从桃源洞中请出,分别担任领兵、押兵、开路(开山)、驱邪、镇坛、搜魂、判案等职责。傩坛正戏表演的各个环节和角色都充分体现了象征的意涵。  相似文献   

11.
福泉阳戏属傩戏范畴。其突出特点,一是巫的成分很重,二是神灵众多,三是法事活动伴以戏剧表演。阳戏被阳戏坛门认为是“老君教”,即道教,而“阳戏”的称谓也容易使人认为它是一种纯审美综合艺术。但分析表明,阳戏既不是严格意义的人为宗教,也不是纯审美艺术。阳戏是一种区别于官方仪式的、表达世俗民众趋利、避害、求吉祥、保平安的民俗仪式活动,是一种民俗表演。  相似文献   

12.
<正> 杨越、王贵忱、岑桑、顾锡麟、刘焜炀等同志编辑的《明本潮州戏文五种》,已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影印出版了。正如吴南生同志在序言中指出:这些戏文,“对研究中国古代的戏曲史和潮剧的历史源流,  相似文献   

13.
道光以后"聊斋戏"一时大兴,这与其成功的改编方法密不可分。清代"聊斋戏"改编《聊斋志异》的主要方法有:杂糅多篇或借鉴"他山之石";强化戏剧冲突;增加底层生活气息;突出具有象征意义的道具。对"聊斋戏"改编方法的论析不仅有利于探讨"聊斋戏"的艺术魅力,也能给当代戏曲改编短篇小说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陈三五娘》是流行于粤东潮汕、闽南泉厦漳及台湾等地闽南语方言区的一个民间爱情故事,戏曲搬演以潮剧、梨园戏为著。通过比较潮剧、梨园戏《陈三五娘》的音乐结构、人物唱腔和器乐曲牌等,探讨潮剧与梨园戏的音乐特色,发现潮剧《陈三五娘》的音乐与时俱进,偏于抒情;梨园戏的音乐固守传统,偏于古朴,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而此正是两剧种"同源异流"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5.
戏画为何物?戏画,其实就是中国戏剧人物绘画。其代表人物为我国已故著名画家关良先生。关良先生是中国近现代画坛中最早将西方现代派绘画理念引入中国传统的水墨画之中,创造出别具一格的戏剧人物画家。其中国画《戏剧人物》等作品藏于中国美术馆。戏剧,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粹;国  相似文献   

16.
古代戏剧史上著名的参军戏在其流行和演出的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特点:其一,《乐书》记载唐《胡部乐》中有参军戏,因此这一戏剧应属于胡部;其二,严格意义上的参军戏最早出于石赵,流行于后齐,都是深染胡俗、信奉祆教的国家;其三,参军戏的演员多为胡人乐官或胡人乐官的后裔;其四,参军戏表演中的歌曲、舞蹈多为胡人乐舞。在以上观照的基础上,可以得出参军戏原出胡乐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17.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刊载陈勇博士《潮海开关史事考略》一文,该文援引不少珍贵档案资料,就"潮海开关的一些重要史事,诸如开关的具体时间、开关与开埠的关系、开关后潮海关与粤海关的财政关联等问题加以甄别考证……"不乏创见,为之耳目一新;但对于1853年粤海关创办的潮州粤海新关和1860年实行外籍税务司制度的潮州新关的关系和名称变更的厘定、潮州新关开关时间、开关与开市(埠)的关系,尚有值得商榷之处。对此,略为考辩和商椎,目的也是为了"使有关讨论向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种乡村仪式演剧,阳戏表演中含蕴了丰富的原始傩文化信息,因而在中国戏剧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誉为戏剧“活化石”。本文以实地田野材料为基础,探讨了当下阳戏展演场域的跃迁,并提出了对阳戏进行保护与发展的新思路。笔者认为,在现代语境下,阳戏拥有两个展演场域,即乡民的“生活世界”与政府构建的“国家舞台”。在阳戏展演的“生活世界”场域已日趋萎缩的今天,我们应该努力实现由“生活世界”到“国家舞台”的场域移位,依靠“国家舞台”的影响力来扭转阳戏在“生活世界”场域里的式微之势,并最终使阳戏在两个展演场域的良性互动中获得更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冯叔鸾是处于中国新旧戏剧更替的大背景下具有过渡性质的戏剧理论家。《啸虹轩剧话》和《戏学讲义》是其戏剧理论的代表作。他在这两篇文章中主要探讨了以下戏剧关学思想:剧本中心论与以美为标准和目的;舞台表演:“我即非我”;艺术性与思想性:戏剧艺术与美育的关系。对冯叔鸾的戏剧理论进行研究探讨,对于中国现代戏剧理论的研究工作来说是具有一定的学理意义的。  相似文献   

20.
热戏是唐代的一种竞艺性表演方式。其主要内容以散乐为主 ,包括杂技百戏和俳优的戏谑性表演 ,其演出形态为分朋竞艺。热戏的文献记载最早出现在唐玄宗开元二年 ,但其基本形态在唐高宗时期就已定形 ,而其雏形则可追溯至南北朝时期的分朋竞射。热戏由竞技向竞艺性表演转化受到了唐代初期佛道的论议表演形式的影响。热戏的竞演方式直接影响了唐宋时期的戏剧出演形态 ,刺激了戏剧表演的发展。但随着戏剧长度的增加和戏剧表演的观赏性发展到需要观众保持足够的注意力时 ,热戏式的竞演方式便渐至消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