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纪昀     
纪昀,字晓岚,清代直隶献县人,著名学者、作家,生于雍正二年(1724年),卒于嘉庆十年(1805年)。他出身士大夫家庭,祖上作为充实畿辅的大姓,于明代永乐二年(1404年)自南京迁来北方。父纪容舒,康熙举人,官至云南姚安知府,著有《唐韵考》、《玉台新咏考异》、《杜律疏》。兄纪昭,乾隆进士,官内阁中书,著有《毛诗正义》、《养知录》。  相似文献   

2.
汪道昆,生于1925年,卒于1593年,享年69岁。嘉靖26年(1547)23岁的汪道昆以第三甲107名中进士,改字伯五。是年12月出任浙江义乌县县令。汪道昆才华横溢,性情耿直,一路职位高升。曾任南京工部主事.兵部职方司主事,武库司员外郎,襄阳知府.福建按察副使、与戚继光抗倭有功,升福建巡抚。嘉靖45年(1556)6月,因宦官弹劾,自福建巡抚罢归。  相似文献   

3.
林慎思,字虔中,号伸蒙子,福建长乐筹峰山麓崇贤乡钦平里(今潭头镇大宏村)人。生于唐武宗会昌四年(844年),卒于僖宗广明元年(880年),英年早逝,寿37岁,是晚唐八闽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其曾祖父林凝,官左卫将军、秀州知府;祖父林萼,官晋江县令、苏州长史;父林升,官历银青光大夫、太子宾客兼监察御史。慎思生于书香官宦之家,自幼受中国传统经史文化的熏陶和左海“重义轻利”纯朴民风的影响,“少倜傥,有大志,力学好修”。慎思于咸通五年(864年)首次参加礼部主持的“会试”,不第;后退居长安槐里,转而精研…  相似文献   

4.
《阅微草堂笔记》[清]纪昀撰。纪昀(1724—1805),字晓岚,直隶献县人,乾隆十九年进士,改庶吉土,散馆授编修。历官左春坊左庶子、贵州都匀知府、翰林院侍读学士、兵部侍郎、左都御史、礼部尚书、兵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太保,谥“文达”。《阅  相似文献   

5.
《徽州社会科学》2006,(9):36-36
胡舜陟(1083-1143),徽州绩溪人,宋代建炎(1127)间官监察御史。当时淮泗八州,已有七州降金,胡舜陟时任庐州(合肥)知府,率众坚持抗金未降。建炎十一年,抗金元帅岳飞被诬陷下狱而冤死。胡舜陟不怕牵累,仗义执言,上书论岳帅之冤。后遭到吕源的诬控,被下狱。奸臣秦桧一直恨胡舜陟不和他同流合污,于是派袁楠等前往逼讯,胡舜陟不肯附就,最后被逼死在狱中。胡冤死后,其妻江氏上控于朝,皇帝找洪文英查问究竟,  相似文献   

6.
1896年,谭嗣同在金陵作候补知府,他此时寓居金陵花牌楼杨府就仁山居上学佛,并写作他的哲学著作《仁学),这是学界所认同的。而粱任公在(仁学序)中云:“(仁学)何为而作也?将以光大南海之宗旨,会通世界圣哲之心法,心数全世界之众生也。”架公之说固然有一定的依据,但细靓(仁学)的内容,它更多的方面似得之仁山居上的启发,兹—一陈述如下。从《仁学)一书的哲学构架上讲,它是以佛统天下群教.然后以群教统天下群学、群业,以佛法破对待而臻平等的思想.主“通为仁之第一义”,由是而扫荡一切旧的制度设施,从而达到究竟的平等…  相似文献   

7.
何刚德 ,字肖雅 ,号平斋 ,福建闽侯 (今福州市 )人。清末民初政坛及文坛闻人。中光绪二年丙子 (1876 )举人 ,三年连捷成进士 ,历官吏部主事、江西建昌知府、江苏苏州知府。入民国历任江西省内务司长、豫章道尹、代理江西省省长。能诗 ,有《平斋诗存》三卷 (民国十九年刻 )、《续编》三卷 (民国二十年张寿镛刻 )、《再续编》二卷 (民国廿四年张寿镛刻本 )。善文 ,著笔记《平斋家言》 ,民国十一年至二十三年递刻 ,上海古籍出版社于 1983年将其中《春明梦录》二卷与《客座偶谈》六卷合成一册影印出版。对于这样一位创作颇丰的作家、政绩甚优的…  相似文献   

8.
清代两淮灶丁是两淮官盐和盐课的主要创造者。在食盐专卖体制的重压下,这些被清政府强行固定在盐场上的食盐生产者,每年都为国家创造了大量的社会财富。然而这样一群为社会做出过突出贡献,有着强大功能的社会弱势群体,却面临着十分恶劣的生产条件与生存环境。在官吏、盐商及其地方官僚无休止的剥削与压迫下,灶丁往往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悲惨生活;而恶劣的生产条件和天灾人祸更使他们朝不保夕,随时都有失去生命的危险。两淮灶丁的上述悲惨境遇,为我们探寻清代两淮私盐问题活跃之原因提供了部分依据:  相似文献   

9.
张洁 《河北学刊》2001,21(1):112-116
本文主要是对叶适的军事思想进行初步探讨,共分三个部分:一、叶适军事思想的立足点;二、叶适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叶适的兵制改革思想,叶适的军事战略思想,叶适“以江北守江,经营两淮”的策略思想;三、叶适军事思想的评价。  相似文献   

10.
<正> 中国清代四大私人藏家之一的山东聊城海源阁的创始人杨以增,字益之,号至堂,别号东樵,乾隆五十二年(1787)九月十六日生于聊城一个书香门第.其父杨兆煜,嘉庆三年举人,曾任山东?墨县教谕杨以增从小勤奋攻读,博览群籍,17岁入庠,32岁中举,35岁殿试赐进士,历任知县、知府、道员、两淮盐运使、巡抚、总督等职.他克已奉公,为官清正廉明.在贵阳任内,平治冤狱,为民除害;在河南任内,修坝治黄,为民兴利,政绩颇佳.1856年卒于江苏清江浦任所,谥号"端勤".  相似文献   

11.
诱敌何妨让两淮? 贼军到此好椎埋。 运河不是鸿沟界, 会见狂潮卷地来! 这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陈毅同志一九四六年九月在我军从淮北撤出时写的《让两淮》一诗。历史正如他所  相似文献   

12.
《农桑易知录》成书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由时任湖南宝庆府知府的郑之侨所撰写。该书是清代前期广东的一部稀见综合性农书,也是广东当前发现较系统的农业书籍之一。该书具有浓厚的农本思想,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劝课农桑、推广农作物新品种、重视农业工具的运用以及提倡“民本意识”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3.
曾祖父洪瑗,字采,学者,徽州洪源里(今属徽州区岩寺镇洪坑村)人。出任山西大同知府、江苏江宁知府、考授直隶州州同赠承德郎。未几,江苏武进县赵之熊状元相中为门婿。生父洪翘,字楚珩,国子监生,义行同父,赠直奉大夫,生母蒋氏。所以洪亮吉出生于武进,童年苦读,先后取得秀才、县学附生、举人、进士学历,受朝廷重用.为清代名臣、著名文学家、地理学家、修志大家,晚年曾回祖籍徽州洪坑探亲、讲学、著述。建于明代至今尚存的洪坑村首《恩荣》、洪氏《世科》牌坊上还镌刻着廿一名进士名单,洪亮吉名列其中。  相似文献   

14.
张远山 《社会科学论坛》2006,(9):145-152,160
一、秦有七都 《辞海》“秦雍城遗址”条曰:“从秦德公元年(西元前677年。下略“西元”二字——引者注)至献公二:年(前383年)在此立都达二百九十四年。”不惟遗漏泾阳、栎阳二都,而误多雍城为秦都之时达40年之久,且德公元年至献公二年实为295年,盖撰者不知计年数之法,为两数之差加一。  相似文献   

15.
早在秦始皇时代(公元前221-前209),在徽州这块土地上,就有了黟(黝)、歙二县,属鄣郡。汉元狩二年(前121),改鄣郡为丹阳郡。汉建安十三年(208),吴将贺齐析歙县东部地区为始新县,南为新定县,西为黎阳、休阳县(今休宁县),加原歙、黟二县,建新都郡。晋太康元年(280)改新都郡为新安郡,治始新(今淳安县西),辖境相当今浙江淳安以西、安徽新安江流域、祁门及婺源等地。隋开皇九年(589),改新安郡为歙州,治休宁(今休宁县万安镇),后移治歙县。  相似文献   

16.
韩休卒年考辨朱玉麒韩休为开元名相,其卒年有二说:一、《旧唐书·玄宗纪下》:“(开元二十八年)夏五月乙未,太子少师韩休、太子少傅李皓卒。”二、《旧唐书·韩休传》:“(开元)二十七年病卒,年六十八,赠扬州大都督,谥曰文忠。”后世征引,多以本传所载开元二十...  相似文献   

17.
《旧唐书》勘误(五)武秀成卷一○《肃宗本纪》“(肃宗)景云二年乙亥生。”(239页)按:凡言生日,无有不书月份者,此独云“乙亥生”,其上有脱文甚明。《唐会要》卷一《帝号上》云:“景云三(当作“二”)年九月三日,(肃宗)生于东宫之别殿。”卷二九《节日》...  相似文献   

18.
清代两淮岁课在全国课税收入当中占有比较大的比重,但这种比重具体大到什么程度.迄今为止人们对此并没有明确的量化统计;而在含混不清的定性研究当中,学界较为普遍认同的观点是“两淮岁课。当天下租庸之半”。本文在通过合理的量化分析后发现,该看法其实是很不确切的。有清一代,无论是清初、清中叶还是清末,都不曾出现过“两淮岁课,当天下租庸之半”的客观事实;即便是全国所有的盐课。也从未达到过占全国租庸之半的盛况。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清代两淮岁课占全国盐业岁课的一半甚至更多,却是不争的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19.
一、引言1983年6月至11月,笔者曾在新疆阿勒泰地区作民族历史和文化调查。6月下旬的一天,在中共阿勒泰地区委员会档案馆发现清代钦命勘分中俄科塔(科布多和塔尔巴哈台)边界大臣和卡伦侍卫所写的文书五件,其中哈萨克察合台文二件,一件写于光绪九年七月初六日(1883年8月8日),另一件写于同年七月二十七日(1883年8月29日);满文一件,写于光绪九年七月初七日(1883年8月9日);汉文一件,写于光绪九年八月初一日(1883年9月1日);汉、察合台两种文字写成的一件,写于光绪九年五月十一日(1883年6月15日)。五件文书内容相关,但又自…  相似文献   

20.
唐才常日本之行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才常1898(戊戌)、1899(己亥)年间是一次到日本,还是二次到日本,在 日本时有无会见孙中山?现有材料多为回忆录,歧异较大。本文根据唐才中1900(庚子) 年供词,以及当时人的日记等材料加以考辨,认为唐才常日本之行时间为1898年,其间不 可能与孙中山会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