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根据研究对象的性质,新闻传播史研究可分为事业史、制度史、思想史三个层次。多维、立体的新闻传播史应是事业史、制度史、思想史的统一。但是,长期以来,学界对事业史、制度史的关注大大超越了对思想史的关注,导致整个研究领域内的成果分布极为不均,事业史、制度史的研究成果丰  相似文献   

2.
西方史学传统对新闻传播史研究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传播史的研究作为史学分支的一门,需要不断借鉴西方史学的优良传统和优秀成果,来展现新闻传播史的原貌和全景。新闻传播史研究需要继承西方史学的三大传统,具备社会文化史的视野,政治军事史的热情,神话史学的信仰和勇气,以及年鉴学派的时间概念,世界体系的空间概念,后现代史学的批判眼光。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新闻传播法制研究是我国新闻界和法学界倍受关注的研究热点之一。2013年该领域的研究继续深入,在新闻法制建设研究、传媒与司法问题研究、新闻传播权利研究、网络传播的相关法律问题研究、其他问题研究等五大方面产生了不少研究成果。然而,这一年度关于采访权、评议权之类新闻权利的研究相对较少,存在尚需进一步深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为了使学生对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基本脉络、发展规律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在《中国新闻传播史》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尝试以教材中的基本新闻史实为依托,进行纵向和横向的延伸教学。即通过纵向联系,梳理线索;通过纵向比较,寻找规律。通过横向联系,形成整体;通过横向比较,了解传播史的全貌。  相似文献   

5.
如何认识新闻传播的文化属性,是近几年引起文化界特别是新闻界关注的一个问题。由于这种关注还起步不久,因而目前的研究基本停留在对这种文化属性的确认上,而确认的方式主要是以展示传播方式、传播符号等的文化印记为手段,并没有深究其根源。本文作者认为,从本质上来说,正是文化自身的特征决定了新闻传播的文化属性,而且,两者之间不是一种单向的决定与被决定关系,而是积极的互动关系,换言之,新闻传播在影响社会文化方面亦具有主动的姿态,并且已经掌握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手法。本文揭示了新闻传播内容的文化性差异以及新闻传播中带有明显文化倾向的三种手法,并分析了新闻传播引发的社会文化发展趋势,提出了“媒介文化”的概念  相似文献   

6.
江泽民同志对新闻传播事业的理论开拓,是中国共产党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政治上、思想上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他不仅强诵了新闻传播事业的极端重要性,阐述了发展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事业党性原则的科学内涵,对强化舆论引导形成了创新论述,还精辟地提出了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新闻传播队伍的系统理论。这四个方面是江泽民同志对新闻传播事业的理论开拓。  相似文献   

7.
少数民族与汉族新闻传播之比较研究白润生一、我国少数民族的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缓慢,对中国文化史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中国是世界上新闻和新闻传播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唐朝已有了原始状态的报纸——报状,到了1815年已有了近代化报刊——《察世俗每月统纪传》。进入1...  相似文献   

8.
近五年来,我国编辑史研究成果丰硕,既有从宏观角度对特定历史时期编辑学学科史、思想史所做的综合性研究,也有从微观角度对图书文献、编辑家、编辑学家的具体分析。学科史、学术史、思想史研究,成就突出,代表作是《中国编辑学研究60年(19492009)》和《中国编辑思想史》。文献类书研究涉及内容丰富,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编辑家研究,突破了名家范围,扩大了研究视域。编辑学家研究是近五年的亮点,它通过梳理相关人物的学术贡献,厘清了编辑学发展的脉络,凸显了编辑学研究的成就。  相似文献   

9.
纵观陈独秀革命活动及办报历程,实可算近代中国诸如梁启超、章士钊等少数几位终身办报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杰出报人,因此,从新闻传播的视角探索陈独秀办报活动、新闻思想及其与政治运动之关系确有重大意义。文章对近年来(上世纪90年代以后)关于陈独秀办报活动、新闻思想等研究成果综合分析,反思前人研究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指出如何从政治思想史、报刊史、社会史交叉的维度以及报人、革命家、政治家多重身份认同的调和、矛盾的视野,理出一条陈独秀办报活动的核心线索,并在此基础上凝练成一部“陈独秀办报实践与传播思想史”,成为能否把陈独秀报刊活动研究推向深入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政府在重大事件中的新闻发布活动是树立政府形象的良好机会。2010年广州亚运会作为亚洲体坛盛会,是一次展示国家形象和广州城市形象的绝佳时机,其新闻发布策略与传播效果尤其值得关注。文章在系统阐述重大事件新闻发布传播策略的基础上,针对广州亚运会裳间广东省及广州市政府新闻发布运行机制与传播策略进行分析,总结出包括制度规范、主题制定、模拟演练,现场应对、舆情监测等传播策略,并对其效果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本文总结了世界新闻传播事业百年发展的历程及其带来的三大变化,以此为基础,文章探讨了新闻传播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大众化、垄断化和不平衡性等发展趋势,为研究新闻传播的新发展和新闻传播教育的新形势,提供了一个较为全面的历史平台。  相似文献   

12.
大众传媒作为信息传播的载体,是政府新闻发布制度形成的关键要素。通过研究美国媒介与政府新闻发布制度发展进程之间的相互关系,从媒介经济、媒介形态以及媒介与政治的相互关系等角度分析大众传媒对政府新闻发布制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新闻传播战作为现代信息战中的一种新的对抗斗争形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文章对信息战条件下的新闻传播战内涵进行了阐述,并说明了新闻传播战中通过消息维和媒体维两维进行作用的原理,以及实现其作战功能的基本流程图。文章将新闻传播战作战手段分为进攻性新闻传播战和防御性新闻传播手段,并结合伊拉克战争中新闻传播领域的斗争实例,说明新闻传播战的作战过程,最后得出了研究新闻传播战对未来我军在新军事变革下的作战手段的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4.
新闻是吸引受众关注并有大众传播价值的新信息。新闻传播作为一种媒介是受众了解大千世界的一个重要渠道,而且深受大众喜爱,这是与其自身的审美价值和使用价值分不开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我国媒介行业迅速发展,对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起到了促进作用。新闻传播主要有电视传播、报纸传播、广播传播和因特网传播等。文章分别介绍这几种的审美特征。它有大众传播和其它类型的传播。新闻传播是广受大众欢迎的一个媒介。它有自身的审美观念和实用价植。  相似文献   

15.
传统教育史学科建设中以制度史、思想史为主体的"二分法",难以包容新时期教育史学科研究的发展,局限性日益体现.教育史学科体系"三分法"新构架的提出,指明了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活动三者之间的关系,并对纳入历史研究视野的教育活动史进行了具体的分类,力图使教育活动史与教育制度史和教育思想史一起共同成为教育史学科体系构建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教育活动史纳入教育史学科体系,不仅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教育史学走向,加强史学与现实、生活与社会的联系,还会更加关注微观问题,带动教育专史发展,对丰富教育史研究和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周恩来重视并亲身参与党的新闻工作.周恩来富有特色的新闻传播实践和思想,为我们新闻宣传事业留下了值得认真研究和继承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传播研究由于长期处于学习接收阶段,对于现有的主流传播研究史中的叙事问题一直缺乏反思.但是近年来,随着对西方了解的增加,传播学界开始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对传播研究史进行批判.从简单的学习阶段,进入到传播思想史研究的阶段.文章认为,传播思想史的研究中,除了正面否定主流叙事中的神话外,更重要的是反思其中的叙事方式.目前的叙事存在着编年式、里程碑式、大师主导式、学派冲突式和观念统领式几种,其中渗透着乐观的进步主义与辉格解释的意识形态.要挑战这些元叙事,一个途径是采用反讽的风格,重新让无法被归入既有分类的“灰色地带”重新发言,解构现有主流叙事.如果从连续与断裂的主题来看,即是发现连续中断裂与断裂中的连续.这不仅可以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外来的理论,而且也能帮助我们从历史中发现其他被遮蔽的可能性,以指导未来的传播研究.  相似文献   

18.
本文依然坚持这样一个观点:“我们这里所指的新闻,是指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传播。它既包括对新近变动的事实传播,也包括对已经变动、正在变动、即将变动的事实传播。而新闻传播在这里是指人类传播新闻的手段。”(见1987年《新闻研究资料》第37辑,第121页)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成立6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为我国新闻传播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坚持"面向实际,办出特色",是我国高校新闻传播教育事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出路.领导高度重视与支持,带头人敬业与实干,科学的新闻传播学科运行机制,则是进一步提高新闻传播教育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区域文化是形成媒体个性风格,尤其是文化特色的重要因素。它们成为媒体的文化基因,成为媒体生命存活的"DNA"。考察"京沪冲突构造"中的近现代北京、上海报刊,分析湖湘文化对五四时期湖南报刊的影响,即可印证这一规律。前者构成1840年以来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中中国文化冲突的一个重要侧面,后者则孕育出了毛泽东这个影响中国历史和中国新闻的巨子,以此见出区域文化对新闻传播史的深刻影响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