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 毫秒
1.
关于阶级分析与阶层分析的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在当前中国的阶级阶层研究中并未失效 ,我们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 ,同时 ,要用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丰富和发展阶级分析方法 ,用阶级分析和阶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当前中国阶级阶层的实际状况。  相似文献   

2.
在观察社会、历史现象时,必须运用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在历史科学和其他社会科学中必须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这本来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早已解决了的问题。毛主席早就十分明确地指出过:“阶级斗争,一些阶级胜利了,一些阶级消灭了。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几千年的文明史。拿这个观点解释历史的就叫做历史的唯物主义,站在这个观点的反面的是历史的唯心主义。”(《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第1491页。)因此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或确实愿意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人来说,在历史研究中必须运用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的方法,本来是不应该成为问题的。可是目前在学术界,就  相似文献   

3.
焦连志 《理论界》2006,(9):131-132
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的深刻发展推动着我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深刻变革,推动了学界对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理论当代中国意义研究的深入。以职业身份为划分标准的社会利益群体理论分析了阶级分析理论遭遇的现实困境并试图在坚持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而阶层分析理论随着其研究的深入与广泛运用而对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理论带来了挑战。这些理论从不同侧面推动着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理论的发展,而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理论要保持自身的生命力形态,必须在借鉴这些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实现自身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统合:透视当代中国社会阶级阶层关系的新框架(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来,当代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质的变迁,延续了几千年的超稳定结构被消解了,渐渐地出现了一个全新的社会结构形态,即初具现代化雏形的社会结构.在社会结构中,阶级阶层结构是最为核心的部分,对阶级阶层关系的研究应当是认识当前中国社会结构巨大变迁的最佳切入点.面对学术界将阶级和阶层研究对立起来的问题,从中国的现状出发,把阶级分析与阶层分析统合在一起,用统合式的框架来透视和研究当代中国社会阶级阶层关系,一些理论和现实问题可以得到较为恰当的解决.  相似文献   

5.
刘金伟 《新疆社会科学》2012,(1):111-116,142
阶级作为我国历史上分析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关系的基本方法,随着时代的进步,面临着理论和现实的困境。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要正确认识阶级分析的功能,特别是要正确认识阶级冲突的功能,既不能忽视也不能放大。目前,迫切需要处理好几种主要的阶层关系,通过调整不同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权力关系和身份关系,重塑中国新型的阶层关系,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相似文献   

6.
理念是学术研究的灵魂,没有理念缺位的学术研究;阶级理念是一个全局性的范畴,其问题的核心是利益问题,阶级是无可否认的历史事实,相应地,用阶级分析方法分析中国当代社会阶级状况和思想倾向依然有其合理性;历史是有规律的,规律必然有阶段性或时段性;阶级、规律与价值判断有着直接的关系.研究思想史不能回避理念、阶级、规律、价值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在充滿着各种矛盾的迷离混沌的阶級社会中只有牢牢地把握阶级划分的事实作基本指导线索,才能找出历史发展的规律性来。所以,馬克思主义經典作家一再强調:研究历史要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解放以来,史学工作者在党的教育  相似文献   

8.
中国阶层结构由刚性向弹性的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是在何种形态的阶级社会中,社会成员都具有不同的经济利益、社会地位、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这些因素构成了人们社会地位上的层级差别。由相同社会地位的社会成员组成的社会集团称为阶级或阶层,而各种不同阶级或阶层共同构成社会的阶层结构。在迈向ZI世纪的社会发展进程中,中国社会结构正处于转型之中,作为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一阶层结构也处于转型时期,各种各样的阶层都在分化和组合之中.其变动之大、范围之广,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令世人瞩目。一、分析框架当今,绝大多数社会学家都赞成,社会成员在所有制结构、组织结…  相似文献   

9.
历史现象的阶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阶级分析方法是研究历史的一种基本方法。但是对这个方法的理解和运用还存在一些不同的看法,例如,阶级分析方法是不是研究历史的唯一科学的方法?阶级分析是不是要用个人分析来补充?怎样运用阶级分析方法?运用阶级分析方法研究历史现象为什么会产生众多的分歧?等等。本文试图就这些问题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从阶级分析到阶层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保国 《天府新论》2004,1(6):29-32
阶级分析与阶层分析都是马克思分析社会现象和社会结构的重要方法。我国当前阶级的存在使得在革命年代受到强调的阶级分析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建设的年代,突出阶层分析则是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在法学方法论的视野中,传统的阶级分析方法地位尴尬、处境艰难,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传统的阶级分析方法过多地凸显了法律的阶级对抗性,从而为20世纪50至70年代的阶级斗争和社会动荡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那个时代的中国法理学也因此成为受人诟病的阶级斗争法学。然而,阶级分析作为一种法学方法,不仅可以对应于阶级斗争,也可以为阶级合作、政治民主、社会和谐提供方法论上的支持,并促使中国法理学从阶级斗争法学转化成为阶级合作法学。当然,要实现阶级分析方法的这种转向,要使法学服务于阶级合作与社会和谐,必须对阶级的概念与阶级分析方法进行重构。  相似文献   

12.
从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瓦解以来,人类所经历过的社会都是有阶级的社会,人类杜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阶级斗争观点和阶级分析的方法,是科学地认识阶级杜会客观规律的钥匙,是无产阶级胜利地进行阶级斗争,推动历史前进的强大武器。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人类的社会生活被认为是没有客观规律可循的,人类盲目地受着历史必然性的支配。只有在马克思、恩恪斯创造了历史唯物主义之后,人类历史才成为科学,人类中的先进阶级才开始自觉地依据客观规律,为历史开辟前进的道路。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人们关于社会主义的一切设想和寻求,都不过是空想。只有在马克思、恩格斯创造了科学的社会主义之后,社会主义才成为现实的前景。科学的社会主义不同于空想的社会主义,一个主要之点就在于  相似文献   

13.
阶级分析的方法,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去分析社会历史和社会现象的方法。列宁说:“马克思主义给我们指出了一条指导性的线索。使我们能在这种看来迷离混沌的状态中发现规律性。这条线索就是阶级斗争理论”。(《列宁选集》第2卷,第587页)阶级分析方法,是无产阶级政党研究阶级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方法。但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纠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搞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后。近几年来有的人在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干扰下,又走上了另一个极端,根本不讲我们的社会里还有阶级斗争问题,根本不提阶级分析的方法,似乎它已经过时了,这是非常错误的。有人认为,阶级分析方法在“文化大革命”中伤害过许  相似文献   

14.
在对内搞活、对外开放和统一祖国、振兴中华新的历史时期,正确认识民主党派的地位,充分发挥其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一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方针,是由我国具体国情决定的。政党是近代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对立和斗争的产物。每一个政党都是代表一定的阶级、阶层或集团并为维护其利益进行斗争的政治组织。在近代和现实社会中,由于存在不同的阶级和阶层,在某一国家就会同时出现几个政党并存的局面。无产阶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学家中,有的人根本不承认阶级这种宏观的社会结构存在,有人则承认社会宏观结构,但是用阶层论代替阶级论。在否定对社会进行阶级划分的学说中,影响最大的要数马克斯·韦伯的社会分层多维性。韦伯认为,生产资料所有关系并非经济分化的唯一原因,与此相反,这种关系对于产生阶级的各种市场关系起不了什么决定性作用。另外,阶级观念显得太狭隘,仅局限于经济范畴,他强调社会分层的多维性,提出了地位群体观念。二战以后的西方社会学家都不同程度地受到韦伯这种社会学说的影响。西方社会学的社会阶层是根据任何一种不平等现象或社会差别而将人们划分出的等级层次。具体说来,主要是以收入、职业、教育程度、影响力、生活水平等标准来划分阶层的。  相似文献   

1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阶级、阶层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出现了阶级、阶层矛盾扩大和激化的危险.实现阶级、阶层的合理化是和谐社会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7.
从阶级分析到当代社会分层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吴忠民 《学术界》2004,(1):64-88
阶级分析的基本观点无疑是正确的 ,但是 ,时代条件的一些重要变化 ,使得阶级分析原本正确的一些具体观点需要进行重新的审视 :在强力度的社会调剂的作用之下 ,私有制同社会进步、社会发展之间并不一定必然地呈现出一种负相关性 ;相反 ,两者间常常会呈现出一种正相关性 ;阶级阶层结构呈现出多样化的状态 ;工人阶级的具体处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两极分化现象就总体而言已经消失。在现今时代 ,阶级分析理论应当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为指导 ,并结合新的时代条件 ,使自身得以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与时俱进 :由斗争意识转为合作意识 ,由革命意识转为建设意识 ,由“夺权意识”转为“执政意识” ;充分吸取与借鉴当今社会分层研究中有价值的成果 ,使阶级分析同当今的社会分层研究形成有机的结合 ;在许多场所可以将“阶级”称谓和“阶层”称谓交替使用。  相似文献   

18.
社会分层与阶级分层的区别、功能和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社会分层是指人们在社会中的不同地位或位置的排列。阶级分层则是根据人们在社会生产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而对其在社会阶级结构中的位置的排列。社会分层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都是依据一定标准对社会差别和社会不平等现象进行分析,因而有着共同或相通的地方,但在分析方法、目的以及功能和意义等方面又有很大不同,两者不能互相代替。阶级分析方法仍然是分析社会阶级结构、认识利益关系变化、制定国家制度和政策的重要的和必要的方法,但在当代中国不宜过多强调;社会分层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各个社层的人们的利益、要求和意见,以便制定出反映各个层面的利益和要求的社会政策。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使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分析模式由传统的阶级分析转向现代阶层分层,阶级理论的衰落反映了人们对阶级理论的误解和偏见.阶级分层模式不仅必要,而且提供了对社会深层结构的理解."冲突论"向"功能论"的发展使阶级分析不再成为阶级冲突和阶级革命的工具,而是有助于建立社会整合和利益均衡机制.  相似文献   

20.
道德作为经济基础反映的一种意识形态,不是脱离历史发展的抽象概念,而是历史的产物。在阶级社会中,有多少阶级就有多少类型的道德,甚至同一阶级不同阶层,不同集团的道德观念,道德评价标准也不一致。这就是道德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所谓主体道德,就是在全社会诸多道德类型中占主体地位的道德类型。阶级对立社会即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统治阶级即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先后在经济、政治诸方面占统治地位,其道德在该社会存在的各种道德中也占统治地位,成为社会的主体道德。社会主义社会,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工人阶级上升为领导阶级——特种意义上的统治阶级,其道德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