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晓榕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1,(1)
隐喻不仅是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人类生存和认知的基本方式之一,它植根于语言、思维和文化中。隐喻的主要表现形式还是语言,英汉两种语言作为不同文化的载体,反映了人们不同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文化模式。文章从自然现象的联想不同、宗教信仰的联想不同、颜色词联想不同等方面对英汉两种语言中隐喻的生成和理解上存在差异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周梅芳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22(3):20-23,40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文学创作中的修辞现象,更是一种思维认知方式,在人们进行思维和叙述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隐喻是目标概念域和始源概念域中两个相同意象和意象图式互相映射的结果.情感隐喻本质上是一种认知现象,借助于空间方位或有形的物体来表达抽象复杂的情感概念. 相似文献
3.
余增燕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78-80
隐喻反映了人的认知和思维。隐喻概念体系根植于人们的生活经验,萌发于社会文化的沃土。隐喻是语言的普遍现象,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中对隐喻的运用和理解有所差异,印普遍性中存在着差异性。本文从认知语言学出发,结合跨文化研究,探讨了隐喻的文化认知价值。 相似文献
4.
概念隐喻在人们的语言、生活、思维中无处不在,它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本文试从认知的角度分析概念隐喻的普遍性、系统性和创新性,从而阐释概念隐喻的特性,同时指出目前概念隐喻研究所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沈丽君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89-92
隐喻是政治话语中表达思想和建构概念的重要工具,合理利用隐喻可以唤起受众的内心情感,达到说服受众的目的。文章用习近平主席在一系列场合的讲话稿建立小型语料库,分析关于"中国梦"的概念隐喻类型的建构模式,并探讨不同概念隐喻的凸显功能。分析表明:旅途隐喻是使用最频繁的概念隐喻类型,其目的是为了传递一种思想,即"中国梦"的实现是和平崛起的进程,是全国人民团结一心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进程。 相似文献
6.
东北二人转运用纯朴、生动的民间语言来描绘人物特征,抒发情感,隐喻就是二人转创作者们创造优美、华丽语句的重要手段。从认知角度探讨其中的隐喻表达式可以发现,二人转中隐喻以相似性为基础,主要以名词短语隐喻和复合式隐喻两种表达形式存在。隐喻中的两个主词分别制造出与之相关的意象,两种意象相互影响,创造出双重影像,为看待某一事物提供了新视角。此外,对隐喻的理解离不开文化语境。二人转生长在东北这块语言丰富的文化土壤里,东北方言特有的表达方式对二人转隐喻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郭新文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3):97-98
现代认知理论认为:语言、隐喻与认知三者之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从认知角度看商标英译中隐喻的翻译,可以视具体情况作如下处理:中文隐喻转化为英文隐喻、中文无隐喻而英文具隐喻、不用隐喻。译者应以"信、达"为基本标准,视不同商品、不同文化受众进行灵活处理,力求最大限度地体现商标的标示作用、监督作用、导购作用和广告作用。 相似文献
8.
李云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84-86
莱考夫和约翰逊首次提出容器概念隐喻的理论,认为人类利用容器隐喻去认识、理解和描述一些抽象概念。我们以汉语为语料,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使用微软Access软件建立语料分析表,通过数字统计得出结论,验证了在汉语中人们也同样用容器隐喻诠释客观世界中的抽象概念。 相似文献
9.
潘红英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1):55-57
隐喻是人类认知的工具,它深深根植于人类的语言、思维和文化中,理解隐喻不能脱离其所处的背景环境。由于历史文化环境的差异,中英文中关于爱情的隐喻也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10.
中外广告语中的隐喻和认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健敏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2):80-82,96
隐喻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和认知行为,以其特有的修辞功能和表达效果在广告中得到广泛应用.隐喻的使用不仅使广告变得简洁生动、新奇而富有启发,还可以激起观众的想像力.隐喻是人类认知世界不可缺少的工具,由于受语言、社会和文化因素的影响,不同人对中外广告语中隐喻概念的认知有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