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杨琳  饶金涛 《唐都学刊》2023,(4):42-50+2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基础,文化是灵魂。在文化产业发展进程中,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同时,更能促使经济社会发展得以扎根传统、厚植文化根基。数字文化产业是我国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的新业态、新领域,是建设数字乡村、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针对乡村数字文化产业在数字中国建设和乡村振兴中的价值维度和发展困境,探寻数字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向选择。在文化认同和数字素养层面,应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并使其得以数字化传承与保护,不断满足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通过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使村民真切享受到信息时代的“数字红利”,促进乡村文化认同度与村民数字素养的提升。在数字技术应用层面,应增进数字技术理性与时代价值需求的呼应,通过强化乡村配套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新一代数字技术成果在乡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应用,使数字技术与乡土文化在良性互动、交织互补中共同发展。在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层面,应深化数字时代的多维融合与商业模式创新,以城乡融合为起点,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加强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加速文化数据资源的有效融合并推进互联网时代商业模式的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2.
赵继颖  李响 《学术交流》2023,(1):96-107
“未来乡村”治理作为新时代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发展目标,直接影响着乡村振兴的成效。“未来乡村”治理既需要多重身份担当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又需要德才兼备的乡村人才,以实现“共富、文明、善治、美丽”的未来乡村目标。乡村富裕是共同富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必要前提条件,“未来乡村”治理是决定乡村富裕成败与否的关键因素,要充分利用“未来乡村”治理优势促进乡村富裕。现阶段,乡村仍存在诸如农村基层党组织治理能力不足、城乡及各地区间乡村发展差距较大、乡村产业布局不合理和乡村人才紧缺等问题,制约共同富裕的实现。“未来乡村”治理要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治理现代化水平;打破城乡壁垒,建设城乡统一大市场;完善乡村公共服务体系和文化供给能力;构建现代农业、数字经济、文化产业相融合的产业格局;制定乡村人才“引、留、育”新政策。  相似文献   

3.
刘翔 《唐都学刊》2023,(4):51-56
乡村振兴,文化是魂。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之根,黄河流域传统村落文化是黄河文化的重要载体,其文化价值的体认与创造性转化,不仅是该流域实现乡村振兴的精神支撑,而且对于该流域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为此,应深刻挖掘黄河流域传统村落文化的精髓,在保护村落文化的同时,探寻传承发展村落文化的路径。要加强制度化建设,建立“活化”分层体系;以创意元素“活化”传统村落文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以村民为主体,提升村民参与村落文化价值体认与创造性转化的积极性,以实现黄河流域传统村落的振兴。  相似文献   

4.
海敬 《社科纵横》2023,(5):154-160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为新时代新征程文旅融合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红色基因是红色历史的积淀,是中华民族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村最鲜亮的文化底色。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甘肃省作为中国西北地区的一个重要省份,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通过概述甘肃红色文化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地位与作用,提出甘肃红色文化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5.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面对新时代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数字化精准赋能乡村产业既是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战略选择,又是推动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必由之路。以数字政策保障的权力、数字基础设施的技术、产业秩序治理的协调、数据要素共享的利益,为数字化精准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逻辑起点;以施能过程中的促力、外力、内力、活力为“四驱”动力,勾勒出数字化精准施能乡村产业振兴的成功模式;以“成本—收益”矩阵和价值增值的效能检验为测能数字化赋能精准程度的衡量依据,得出“四驱”动力接续互补作用下才能实现增能效益最大化。据此,为更快、更好地实现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精准增能路径,以形成强大合力助推乡村产业振兴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6.
城镇化是广泛的世界性潮流,我国目前正处在城镇化快速行进的过程中。乡村文化由人文与生态直接整合而成,城镇化发展必然会改变乡村文化生态。乡村文化在城镇化进程中,与现代产业形式结合已经成为发展趋势。新型城镇化是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必然要求,其建设目标就是要打造“文化城镇”。城镇化建设应以乡村文化资源为基点,在建设规划上彰显出乡村文化特色。要善用文化资源,推动农业经济向文化经济转型,促进城镇化与乡村文化资源良性互动,在保护利用乡村文化资源基础上促进区域文化的融会共存。提高乡村文化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联度,用特色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引领新型城镇化建设。  相似文献   

7.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西部地区美丽乡村建设对该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和各族人民实现美好生活愿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是西部地区美丽乡村建设的政治基础;区域政府应加强组织保障和科学规划,与社会各界勠力同心,落实引才、聚才和育才方略,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组织保障和智力支撑;充分调动各族群众积极性,提高群众美丽乡村建设的参与意识和参与度;强化产业与生态融合,加深西部地区民族特色和美丽“底色”。为西部地区全面建设美丽乡村、为各族群众营造宜居宜业的美丽家园与“回得去”“留得住”的精神家园贡献智慧和力量。  相似文献   

8.
乡村振兴战略是国家提出的重要发展战略之一,为大学生到农村地区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提供了充足的资金和发展空间,能够促使大学生尽快收获成功.大学生的到来,能够使农村摆脱建设人才不足的困境,有效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促使农业朝着产业化和现代化的方向发展,为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活力.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能够更好地发挥出创新创业教育在助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需要结合现实情况探究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助推乡村振兴的有效策略,这样不但能够促进二者的结合,而且也能够促进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9.
《社科纵横》2019,(7):49-53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在新时代为解决"三农"问题而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乡村振兴战略是对新农村建设目标的继承和超越,从新农村建设到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共产党"三农"战略的历史性跃升。要按照"二十字"总要求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从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这五个方面着手,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10.
邹慧明 《新华文摘》2022,(1):126-127
2021年4月,为了更好地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式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以法律的形式就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以及组织振兴做了详细周密的部署规划,彰显着国家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决心.其中,文化振兴不仅是乡村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更是提升文化自信,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发展,进而实...  相似文献   

11.
李明珠  卯海娟 《创新》2019,13(4):98-107
乡贤文化孕育于中国特殊的传统农业社会,是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的世代延续和发展。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需要挖掘并传承创新乡贤文化,以助力乡村振兴,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因此,我们要通过营造"三治"相结合的新乡贤文化建设环境、构建新乡贤文化建设的多元主体、搭建新乡贤文化建设的多样载体、完善新乡贤文化建设的运行机制这四方面举措积极推进新乡贤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社科纵横》2019,(12):40-46
民族地区自然生态和乡村变迁的特殊性要求在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中把握二者的互动逻辑,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差异化的路径选择。本文以甘南藏族自治州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为例,探讨生态文明与乡村振兴之间的三种互动逻辑:一是生态文明引领乡村振兴的方向并成为其核心内涵,需要依托乡村振兴的外在动力特别是政府的主导作用,发挥公共政策的导向性功能;二是生态文明界定乡村振兴的底线并提供动力支撑,需要依托乡村振兴的内在动力(组织动力和文化动力)特别是农牧民的主体作用,发挥公共政策的规制性功能;三是从生态、生产、生活三个维度分析二者的内在互嵌机理,需要依托乡村振兴的内外聚合动力实现协同治理,通过对人与自然、市场、社会关系的协调实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实现向新型农牧村社区演进的可持续目标。  相似文献   

13.
袁小平  王仓 《创新》2021,15(4):52-59
乡村振兴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具有耦合性.人才是乡村振兴战略美好蓝图实现的关键,是破解乡村振兴瓶颈的重要一环,而高校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高地和"蓄水池",因此,乡村振兴与高校之间存在着盘根错节的耦合关联.然而,当前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战略的需求存在耦合困境,在文化培育、资源供给、目标达成、就业导向等方面协调度有所失衡.为此,高校应主动对接乡村振兴发展要求,促进文化传承与振兴、实施教育资源的精准匹配、搭建多维双创实践平台、引导"双创"人才价值回归,为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的宏伟目标提供"助推器".  相似文献   

14.
城乡人口流动是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重要驱动力。本文基于2000-2019年中国县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城乡人口流动对乡村振兴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总体而言,中国的城乡人口流动显著促进了乡村振兴,但2010年后二者呈现倒“U”型关系;分地区看,东中部地区城乡人口流动能显著促进乡村振兴,西部地区二者呈现倒“U”型关系;东北地区二者表现为不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从乡村振兴的五大指标来看,城乡人口流动对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对乡风文明存在一定的抑制作用,对治理有效存在不显著的负向作用。中国城乡间的单向人口流动已呈现稳定态势,应分区域制定差异化的人口流动政策,特别是积极推动城乡间的双向人口流动,使之成为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和深度融合的主要力量。  相似文献   

15.
文章在反思以资本逻辑制导社会发展给乡村带来的系列问题的基础上,将创造美好生活作为乡村振兴的出发点和归宿,构建乡村振兴的路径模式。深思资本逻辑独大的发展方式,可以发现,不仅城市的市场资本积累将乡村土地、劳动力和货币组织到城市,而且资本逻辑下乡支配乡村发展致使乡村产生外部依赖性,无法带动乡村长兴。十九大报告对新阶段社会矛盾的新定位表明,美好生活的创造应当成为乡村振兴的出发点和归宿。鉴于美好生活需求的全面性和高质量要求,乡村振兴之路需要从经济增长扩展到对美好生活的全面供给。未来中国乡村振兴应选择经济资本积累、社会资本复建、文化资本培育和生态资本修复同步推进并内在交融的路径模式。  相似文献   

16.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实现路径之一,为县域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应使乡村在追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过程中,有效落实乡村绿色发展理念、有效解决乡村突出环境问题、有效监管乡村自然生态环境、有效提升乡村生态系统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三全育人"视域下,改革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加强乡村创新创业教育,引领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去就业创业,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不谋而合.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大量的创新创业人才,催生了创新创业机会,也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实践平台;然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未匹配农村创新创业对大学生能力的需求、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创业意愿较低、高校为大学生开展农村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提供的平台不足等挑战同时存在.该文提出共建"乡村振兴产业学院",将农村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同时做好"课程思政"建设,全面改革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服务乡村振兴紧密融合.  相似文献   

18.
张洋 《创新》2021,15(4):46-51
发展乡村文化旅游在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如何提升南宁市乡村文化旅游品质,培育壮大乡村文化旅游产业,是南宁市乡村旅游业发展的难点和关键问题.文章在调查分析南宁市乡村旅游业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指出乡村旅游经营者自身能力不足、旅游产品文化内涵不够、产品营销缺乏有效手段是制约南宁市乡村文化旅游发展的主要原因.南宁市应整合乡村文化资源,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打造乡村文化旅游品牌,形成规模化经营格局,推进其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9.
《创新》2022,(5):30-38
日本新潟县越后妻有地区的大地艺术节以公共艺术为纽带,有效解决了该地区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衰落危机,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较大影响。文章通过分析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案例,指出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有效实现了乡村文化认同、带动乡村文旅产业发展、促进乡村人才引进、保护乡村原真性,成功推动了当地乡村振兴。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为我国公共艺术赋能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我国公共艺术推动乡村振兴过程中需要发挥不同主体的作用,尊重村民主体地位,平衡艺术、商业、生活三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乡村振兴是我国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西部不发达农村来说,社会资本的建设和再生产是其重要内容.政府、村民和社会力量是乡村振兴的主体,社会工作在乡村振兴中负有重要责任,并可以在社会资本再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协作再生产是社会工作促进乡村社会资本建设的基本模式,它包括再生产内容的协调、再生产行动的协作和再生产方式的协同,系统整合是其有效发挥作用的基础.专业化、本地化乡镇(街道)社会工作站的建立和高质量发展,将对乡村振兴和社会资本再生产发挥积极的助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