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雪莱,一位十九世纪伟大的革命浪漫诗人,一百三十多年以来,一向被西方资产阶级歪曲着,蔑视着。以“诗终究是人生的批评”一语为标榜的马修·阿诺尔德,论到雪莱时,就作出了这样的结论:“雪莱是一个美丽的和不切实际的安琪儿,在空中毫无效果地拍着他的光亮的翅膀”(一)。可是我们知道,雪莱的诗,恰恰相反,是现实的反映,人生的批评。普罗米修斯决不是个安琪儿。莱斯里·史蒂文在“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里看到下面一行:  相似文献   

2.
雪莱不止一次地说过,《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是他全部诗作中“最好的诗”,他是怀着“改良世界的欲望”来创作这首诗的,目的“不过是想使一般爱诗的读者们细致的头脑里,记住一些高尚美丽的理想”。的确,透过这部诗剧浪漫主义的神话外衣,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它真实地揭露了专制暴政给劳动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歌颂了以普罗米修斯为代表的人民大众反抗暴君统治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表达了诗人建立自由平等的大同世界的美好理想。  相似文献   

3.
普罗米修斯被马克思称誉为“哲学日历上最崇高的圣者和殉道者”①,他从天帝那里盗来的神火,直到今天还在人间放射着光和热.普罗米修斯是耸立在文学史上一个生命最久、影响最大的不朽的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4.
普罗米修斯是希腊神话众神之中的英雄,他的独特在于他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不惜违抗天命,与宙斯作对,受尽折磨但终生不悔.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文学家们在各自的作品中再现了普罗米修斯的英雄形象,大力颂扬了普罗米修斯坚韧不拔、英勇不屈的精神.与此同时,他们还赋予了普罗米修斯新的生命,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形象.借古谕今,表达了他们对各自所处的社会历史的不同思考和各自寻求解决的方式,使普罗米修斯的英雄故事得以流传至今而长盛不衰,后人从中得益匪浅.  相似文献   

5.
乔治·戈登·拜伦(1788—1824)和波西·比西·雪莱(1792—1822)是十九世纪初英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我国早就出版了它们的传记和诗选,但对于他们的政治观、社会观以及他们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还存在某些误解①。拜伦生前虽比雪莱名声大,他们死后三十年(即1850年),后者却一直更受西方评论家的重视,评论他的专著很多②。关于雪莱的政治观甚至在其生前就有人评论过,认为他是改革家、预言家;而关于拜伦的文章均不是关于他的政治观、思想进步意义的,更没有“伟大的革命家”的提法。陈秋帆在其所译的日本鹤见祐辅著的《拜伦传》的前言里说,作者“冲淡了、歪曲了,甚至抹煞了拜伦的革命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普罗米修斯》和《鲧》的结构剖析比较中,揭示了“盗火”与“窃壤”所表明的人类道德自我觉醒意识以及形成普罗米修斯和鲧思想品格异同的社会本源,认为普罗米修斯与鲧是中西文化中两尊同其伟大的殉道者。  相似文献   

7.
普罗米修斯神话是西方文学家喜爱的一个题材。论文探讨了普罗米修斯在不同时代的不同作家笔下的不同形象,指出这一形象嬗变的时代精神和审美特征,说明这一神话题材具有永恒的魅力  相似文献   

8.
普罗米修斯是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表达自身和青年黑格尔派政治吁求的象征,马克思从伊壁鸠鲁原子偏斜说立论论证了主观性的独立性,感性的自我意识在感性自然中的唯一标准,奠定了在疏离化的社会时空中追寻各自自由的个人主观性资质。  相似文献   

9.
希腊悲剧是一个由神到人过渡的“双时代文本”.文章运用亚里士多德的“过失说”与其重情节的原则,以读情节、细节的方法重读《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发现主人公虽贵为神明,但确实在言行上有过失,不失有理却不够有节,虽为经典的悲剧英雄,但需以客观审视、还悲剧以公正为前提.  相似文献   

10.
推智术识见以置换信仰,实现权威重建,事功卓荦,更有此启蒙宏愿执著,托起诲神、人不倦的"被缚"者,也提供了全剧冲突的动力。然而,普罗米修斯的愿景不被看好。道与术之不可通约,是宙斯的政治正确。时当雅典启蒙正盛,埃斯库罗斯重写普罗米修斯传奇,以智术先师的"Bound"作悲剧,其为时为事的用心可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