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说文》辖字太少的诸部当立与否,首先要看只辖一字的部首是否有存在的必要。只辖一字的部首,一类只辖形声字,另外一类只辖表意字(非形声字)。第一类部首的设立,根据形声字的归部需要及归部体例,第二类部首的设立,有的根据部首字自身的结构和意义特点,有的是为了满足表意字归部的的需要。从归部情况看,形声字一律按形符归部,非形声字根据字形类别,按照体例归部。《说文》出现部内只辖一字的情况实属必然。许慎采取特殊归部方式,给某些原本没有属字要求的部首归入一字,是为了避免出现空部首,客观上增加了只辖一字的部首的数量。会意字的归部未必都是"字义所重"。  相似文献   

2.
合韵的突出特征是一个字的不同读音分属不同的韵部,本质是一个字的本音与又读异部.段玉裁用合韵解释了韵脚字异部的现象,提示合韵字的实际押韵音与所协字同部.段玉裁还把《说文解字》正篆多音,读若字表示其又读,且与正篆之本音异部的现象当做合韵.正篆之本音与又读合韵有音近与音远两类.音近不是合韵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3.
以四大古典小说之一的《西游记》为研究材料,运用了“韵脚字归纳法”、“统计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押[-m][-n]韵尾的诗词韵脚字进行系联,将具体韵部与《中原音韵》的相关韵部对比,指出明末汉语江淮官话的语音特点。对比结果发现:《西游记》近体诗涉及[-m][-n]韵尾的韵脚字可归并为真韵、先韵、寒韵、桓韵四部,词韵中涉及[-m][-n]韵尾的韵脚字归并为真韵、寒韵两部;同时印证杨耐思先生的观点:16世纪初汉语官话[-m]韵尾已经完成转化;江淮官话中寒桓分韵的语音特征自中古.明末.现代没有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一如大家所周知,清代学者研究古韵部(Finals)所根据的资料,主要是谐声字和韵文,而谐声字尤其重要。因为大多数的谐声字都具有一定程度的条理,不象韵文的零星散见。所以许瀚在他的《求古韵八例》里,首先举出的便是谐声。从段玉裁的《六书音韵表》起,一  相似文献   

5.
段玉裁诗“合韵”的本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段玉裁“合韵”是对韵脚字异部现象的概括,后人把合韵当成异部“音近押韵”是误解.“音近”并非合韵的必然条件.合韵的本质是本来押韵的一组字在古音系统中异部,表现在合韵字的实际押韵音不是其在系统中的读音.合韵字的实际押韵音与其在古音系统中之本音不一致是韵文作者所为,相对于古音系统中之本音而言是一种“通变”.  相似文献   

6.
上古占声字的韵部归属,一直存在归侵部还是归谈部的分歧。通过全面整理上古占声字和其他韵部字的关涉情况,发现占声字和谈部、盍部、侵部、元部字都有牵连,但主要是和谈部及盍部有关涉。在中古为非入声韵的那些占声字应归入谈部,入声韵的那些应归盍部。  相似文献   

7.
徐山 《晋阳学刊》2013,(2):141-142
《周易》爻辞中二字句颇多,其语法构成呈多样性,在诸爻之间构成排比,具有节奏简洁明快的特点。作为邻爻韵的"坤"卦,其六爻爻辞均入韵,且前五爻为二字句入韵,堪称二字句的押韵典范。  相似文献   

8.
关于永明诗律八病后四病"大韵、小韵、旁纽、正纽"的内涵,本文的基本结论是:1.永明律体的"纽"不是指"声纽",更不是诗病,而是文人诗歌最高最完美的声律艺术."旁纽"和"正纽"的区别是:"旁纽"是指一句诗内平仄的相"黏"(求同).具体说来,就是要求"平平平仄仄"或"仄仄仄平平"两种句式中的第三个音节(单音步)必须与前面一个双音节(双音步)的平仄相同,即"仄"黏"仄仄","平"黏"平平";"正纽"则是指下联出句与上联对句的前两个音节(双音步)的平仄相同,即"平平"黏"平平","仄仄"黏"仄仄",如果违背了"旁纽"或"正纽"的平仄组合规则,即胃犯失黏诗病.2.永明律体的"韵"也不是诗病,而是文人律体诗歌押韵的原则及其规范."大韵"是指律体诗正韵的钾韵原则,即只限押平声韵,且同一首诗只能押同一个平声韵,不得出韵;"小韵"是指律体诗起句入韵也只能押与正韵相同的平声韵,不得借韵.  相似文献   

9.
<正> 自西汉开始,历八百年而变化甚微的上古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交往的增多,一个个韵部都活跃了起来,它们各自的樊笼先后都被冲破。宵部自然不会例外。这个韵部从幽部吸收了一部分字,形成一个新的、更大的家族。为了叙述的方便,我把由幽部转到宵部的字称为幽部宵组字,把未转到宵部的幽部字称为幽部幽组字,把幽部宵组字和宵部合成的新韵部称为宵类。宵类相当于《切韵》或《广韵》的萧宵肴豪四韵之和,也即相当于等韵的效摄。本文的目的是要考察在通语中由宵部到宵类(效摄)的变化过程和宵类形成的时代。要想知道宵类的形成过程及其最后形成的时代,就必须弄清楚它在演变中各个时代的四种用韵比率。这四种比率是:一、幽部宵组字和幽部幽组字合用韵段所占的比率;二、幽部宵组字和宵部字合用韵段所占的比率;三、幽部宵组字独用韵段所占的比率;四、宵部字独用韵段所占的比率。为了说明的简便,后面常常分别地称这四种韵段为第一种韵段、第二种韵段、第三种韵段、第四种韵段。  相似文献   

10.
《音学五书》、《六书音均表》是清代古音学的代表作,成就有二:理论创新和古音音韵系统的初步建立。前者包括高举明陈第“古音时地说旗帜,还原古音音韵本来面貌”和“采用离析唐韵、以谐声系统归纳古韵分部、本证旁证推论的科学方法进行古韵分部”;后者包括“清代古韵分部的历史发展”、“按照古音的‘敛侈’重排韵部顺序”、“四声之论”和“入声韵和阳声韵的搭配”四点。  相似文献   

11.
根据印玺文字"■"即"■"字,我们认为"■"即甲骨文"△"B体"■"字之讹变。如是,我们认为甲骨文字形"△",当释作"觅","觅"是指追捕动物时用的专字。饶宗颐(1959)认为"■"当释作"■",从字形隶定而言,饶说是对的,但其训读字义是错的。我们认为,"■"古音在明母支部,"觅"古音在明母锡部,"■""觅"二字古音声母相同,韵部支锡对转,古音可通。"■"即"觅"字。《诗经·殷武》"■入其阻"当读作"觅入其阻",才是正解。  相似文献   

12.
上古韵部研究中的著名课题"脂、微"分部由王力先生集大成,此前章炳麟1908年成立灰部时已发现脂、灰(微)"鸿纤有异"之别,1910年独立出队部时发现队(微)、脂相近,1915年队部只留入声字时.即成物部,被去掉的微韵字进入脂部,并认为脂部是阖口音,相当于王力的"微"部.黄侃1915年分古韵二十八部时有"灰(微脂部)-没(物部)-痕(文部)",曾运乾改造黄侃依摄合口灰韵成威摄合口灰韵,印微部,更把黄侃依摄的齐部之半改造成衣摄,即脂部.可见脂、微分部孕育在黄侃依摄之中.王力1936年"脂、微"分部时,同样审析过<广韵>齐韵,将其一分为二,一部分作脂部字;审析过灰韵,作为微部.这些,正是曾运乾审析黄侃依摄灰韵、依摄齐半的做法.  相似文献   

13.
金春梅 《阴山学刊》2004,17(5):60-63
把《说文解字》衣部117个字作为一个以形旁"衣"为义类的离心性字族进行分层系联,可以得出33个义类组.衣部字内能系联的字约为总字数的84%.《说文解字》的编排确实是"同条牵属,共理相贯"义类组内的字相互关联,排列紧密,这是段玉裁整理《说文解字》时的一个重要依据;义类组之间的排列也有一定的意义联系,体现一种整体的构思.另一方面,衣部字是一个横向的义类聚合,因此要把117个字安排妥帖也并不容易.  相似文献   

14.
<正> “之”部在上古音中是一个很重要的韵部,它所管辖的字音在后代的发展变化也比较复杂,比较突出.之部在上古时期《诗经》韵脚字的分类中,与支、脂等部字颇多瓜葛.在清代学者段玉裁之前,古音学家顾炎武、江永等人把之部字与支、脂部合在一起,段氏始将此三部分立.后代音韵学者大多赞扬段氏的卓识,并且承认他的判断.但近些年来,仍有人对段氏三部之分提出异议,以为之、支、脂不当分立.我们认为:从《诗经》的用韵情况以及结合先秦其他韵文材料来考察,之部字与支、脂部之间,自然有混而不清的种种迹象,段氏在发表其三部当分的意见时,也有将合用之例匿而不发的缺点,但从总体来说,段氏分立三部的证据还是比较坚实的.之部自应独立成部.不过,从学术史上的这种争论看来,对之部的研究确有其重要的意义.因此,先师方孝岳先生特别写了一篇题为《论谐声音系的研究和“之”部韵读》(载《中山大学学报》1957年第3期)的论文,论述之部的一些重要问  相似文献   

15.
判定若干字是否同源,应该有两条标准:一条是语音标准,一条是语义标准。就语音标准来说,一般认为,同源字之间必须是音同或音近的关系。从语源研究史上看,除音同外,还有两种音近关系可以作为判定同源字的标准是得到了人们的普遍承认的。这两种关系是:①声纽和韵部相同,只有韵头的差异。②声纽和韵部同时相近(声纽同类,韵部对转或近旁转)。这样,各家的分歧便集中表现在对以下两种语音关系的不同态度上面。这两种关系是:①只有声纽相同或相近,而韵部相远。②只有韵部相同或相近,而声纽相远。各家对于这两种关系所持的态度约有四种(就主要倾向而言,容有个别例外):一是全部承认,早期声训学者如刘熙等人是。二是全不承认,晚近学者如王力等人是。三是倾向于第一种关系,以王念孙等人为代表。我们称之为“双声说”。四是倾向于第二种关系,以黄承吉等人为代表。我们称之为“叠韵说”。  相似文献   

16.
"以四声为韵"是唐代试赋用韵中的一类.作者可以自主选择四声中的任何一个韵部押用,在没有特殊规定的情况下,押韵次序为顺次.其中"周而复始"和"终而复始"与"两遍用四声"不同,只是在一遍用四声的基础上从平声始顺次加用一两个韵而已.与其他限韵类试赋相比,"以四声为韵"至少押四韵,而且各韵分属于四声中的相关韵部,但其他限韵类试赋会出现某一声的任何一个韵部都不被作为韵脚的情况.与"任用韵"一样,"以四声为韵"不具有"注题目之解"的功能.  相似文献   

17.
韵图中唇音字的分布呈现出有规律的特点。在开合同韵的韵系中,唇音字在开口韵与合口韵中出现的机会是互补的:若唇音字在开口韵出现,那么它就绝不会再在合口韵中出现;若唇音字在合口韵中出现,那么它就绝不会再在开口韵中出现。在开合分韵的韵系中,唇音字的分布也是如此。研究表明,唇音不分开合,而重唇变轻唇的条件是三等介音加央后元音。  相似文献   

18.
稍涉诗律常识的人都知道,贺知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回乡偶书》二首之一)一诗系灰韵,而唐诗总集及诸选本于其第二句句脚多协以“衰”字,这显然不符合近体诗用韵的原则。故沈  相似文献   

19.
从白居易诗用韵看浊上变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浊上变去,即全浊声母的上声字变成去声字,是汉语语音发展变化的一条规律。《切韵》(公元601年)音系中的全浊上声字在现代普通话中,除了个别的,都读去声,这并非是近代才发生的变化。早在公元1324年元朝人周德清著《中原音韵》时,就根据当时北方官话的语音实际,把《切韵》的全浊上声字绝大多数都列入去声,同现在没有多大的差别。更早一些,公元1161年宋朝等韵学家张麟之就已经把浊上变去的规律看出来了,他说:“今逐韵上声浊位并当呼为去声。”再往上看,唐朝时又怎么样呢?本文拟通过考察全浊上声字在白居易诗中入韵的情形来看一看中唐时代北方官话浊上变去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20.
<正> 一、什么叫长尾韵一般诗歌里所押的韵,都是一个音节,即一个韵字。有一种韵却很特别,它不是一个音节,而是两个音节,即由两个韵字构成。这种双音节的韵,就叫做“长尾韵”。长尾韵是由句子里的“句中韵”和句末的“独木桥韵”两种韵结合起来构成的。因此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