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功能主义者信奉的一条定律是,宗教维系道德秩序。这个信条必须予以修正。如本研究所示.只有以有威力、有意识、主动并关注道德的神为基础时宗教才能发挥上述作用。与涂尔干的观点相反,参加宗教仪式本身很少独立地对道德产生影响,而如果人们认为所崇拜的神是不具意识的本质或虽具意识但神力范围小而且不关心道德,那么参加仪式对道德就根本没有影响。因此.神与道德之间的联系主要限于具有复杂文化的社会中,但即使在一些高度发达的社会,道德的宗教基础也正在消失。本定量研究所依据的是《世界文化大全》对427个社会的记载和对美国及其他33个国家的调查。  相似文献   

2.
王钢 《社科纵横》2002,17(1):27-29
道德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建设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经济生活全面健康发展相适应的道德体系 ,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全社会形成一种良好的积极向上的道德氛围 ,必将对我国的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大大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 ,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变化 ,随着社会基本经济制度及由此决定的经济体制的变化而发展…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人们对康德的道德宗教与基督教之间到底存在什么关系的问题一直存在争论。坚持"传统性诠释"的一方认为,康德的道德宗教是反基督教的,理由是其思想中理性的、普遍的以及纯粹道德的信仰与基督教中启示的、特殊的以及历史性的信仰方枘圆凿、格格不入;与此相对,主张"肯定性诠释"的一方则持相反的观点,他们断言,基督教中的教会信仰对道德宗教中理性信仰的确立具有导引作用,两者在本质上是统一的。由康德对基督教典籍《圣经》的诠释来看,人们将会发现前面两种解读各有不足,道德宗教与基督教之间的关系既不是彼此冲突的,也不是相互包容的,而是一种对话关系,即尝试在以理性方式解读基督教的过程中,查勘理性神学与圣经神学、纯粹道德与历史信仰之间的张力与对话会把我们引向何处,进而为构建道德宗教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路径。  相似文献   

4.
张映伟 《社科纵横》2008,23(2):150-152
本文考察了新文化运动学者中居于主流的宗教替代说,指出这种宗教观是为宗教的每一个方面都寻求一个替代者.进而论证,表面上它是不把宗教看作是一个文明的整体,而更深的思想根源则是割裂了人的理智和情感.这种思想,一方面发展了不讲情感的纯粹科学,另一方面就是不考虑人的情感,只制定道德准则,最终导致了纯粹说教式的宗教替代说的失败.  相似文献   

5.
道德体现的是人口生产中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互助关系;文明体现的是物质生产中人对自然改造的标志性成果,科学技术是文明的核心和标志.道德维系社会的和谐和稳定;文明既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标志,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只有实现道德与文明的和谐,才能促进社会的和谐,才能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社会条件.道德与文明的冲突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因而必须深入分析道德、文明与社会制度之间的关系,探寻社会发展中道德与文明的关系及其发展规律,这样才能在实现道德与文明和谐的过程中促进社会的发展、道德的进步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西方,从古希腊到中世纪两千多年的伦理思想史表明,传统西方世俗道德与宗教道德是内在不可分割的。希腊人的宗教思想较为系统地反映在神话故事中,希腊人的世俗道德深受以神话故事中的神和英雄人物所代表的道德品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道德是人立身处事之本。当今时代,道德也是生产力和资本。每个人的生活、工作和学习都离不开道德;道德与社会进步以及我们的生活、工作等诸方面都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联;不断提高自身道德素养,对提高生活质量,尤其是对年轻人的成长和发展都大有裨益;道德力在促进人自身的完善与人际关系和谐方面的作用举足轻重,在推动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国家治理、防病治病及做人等方面均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前,人们都在关注和探讨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这个问题,对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教育,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都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拟就道德与经济关系,道德与利益关系等问题,谈几点粗浅看法。 1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道德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和要求的总和。道德是历史的产物,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因此,在任何社会中,道德都是扎根于经济关系之中,并直接为经济关系所体现出的利益关系服务。因此,在任何社会中,道德的性质、内容都是由社会经济…  相似文献   

9.
道德是用来调节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和自然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精神力量,它是特定社会经济基础的反映。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种精神力量同样起作用,只是由于生产力水平和基本国情的制约,使得它具有了初级性、多元性、民族性、多层次性和不平衡性的特征。充分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道德的这些基本特征,对于我们从实际出发,更好地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杨新磊 《创新》2015,(6):21-26
"南京大屠杀"题材诸多电影暗示宗教可以拯救道德。欧洲启蒙运动以前宗教尤其基督教的确具有至上的权威,理性的复苏使现代社会道德滑坡,道德再也不能挽救失落的宗教。思想先贤与历史进程均昭示宗教与道德是一对难兄难弟,人类仅靠自律难以完善道义与德行,人性需要宗教予以他律。宗教的世俗化与现代性的多元化并不冲突,反而能彰显终极关怀,广播真理,与道德互补共进,携手锤塑至善至美。  相似文献   

11.
论道德妥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妥协是以让步为特征的策略性道德选择行为。作为一种策略,道德妥协不是对于善的根本原则的背叛,而是贯彻原则或维护原则的特殊方式。既要肯定特殊情境中让步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又要尽量使得因这种让步而对义务带来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为此,必须给出道德妥协的限定条件,这些条件包括:(1)道德妥协必须是在只有恶的可能性或任何善的选择都是低效率时才加以考虑的行为;(2)道德妥协必须是有利于实现最终的善的目标或实现善的最大价值的行为;(3)道德妥协中所选择的行为必须是可能产生最小恶果的行为。道德妥协,作为一种策略性让步,在实际中可在个体和社会两个层面上展开。  相似文献   

12.
文学作为一种精神存在方式,体现了对人的生存状态深刻的道德关注甚至终极关怀,优秀的文学作品常常包含了道德上的自省和反思,能够通过启迪和诱导人们的行为方式而发挥道德感化功能.文学中的道德判断是以情感判断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并且是从主体出发,由情感而生判断,个人的价值观念和主观好恶免不了渗透其中.因而文学的道德评判是有一定的适用性和局限性的,优秀的文学作品常常超越道德判断的层次,把人物或行为纳入多维价值系统进行立体的观照,从而做出更高的富于人生哲理意味的把握,因此,文学的道德诉求与道德超越是文学与道德关系的两面.  相似文献   

13.
陈涛 《社会》2017,37(6):71-104
要把握社会学的根本问题,对其基本思维方式进行辩护和反思,我们应将它置于它曾经努力挣脱的学科体系中,并把它视为对现代伦理学的一种回应。本文通过检讨涂尔干和列维-布留尔的道德科学对伦理学的两点批评来触及社会学的基本主张。针对伦理学把自己理解为一门立法科学的定位,社会学强调只有从对道德事实的实证研究入手,才能为人们的社会生活提供有效的规范。针对伦理学把实现人的本性作为道德的目的的观点,社会学主张从社会功能出发来界定道德。可以从这场争论中看到社会学如何试图通过对经验现实,特别是非西方民族的宗教和社会形态中的合理性的把握,突破西方人文主义传统的典范地位,进而为人们构想现代社会和道德提供不同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4.
"三个代表"与"以德治国"是从严治党的新理念.其出发点和归宿是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使中国共产党进入21世纪后能够胜利迎接新挑战、开创新局面.也只有从严治党,才能落实党的"三个代表"的纲领和"以德治国"的方略,使中国共产党永葆先进性并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相似文献   

15.
首都农村社会公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升农村居民社会公德的文明素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方面。本文依据调查数据,对首都农村社会公德的现状进行了总体描述,分析了不同群体社会公德水平的差异,提出了契合农村特性的具有针对性、实效化的建设对策。  相似文献   

16.
Twenty-four states currently use some form of the initiative and referendum in an effort to give Americans the opportunity to make laws directly and vote on proposals given to them by their state legislatures. In one area in particular, morality policy, voters have historically used the ballot box to craft important and often controversial legislation. These have included items concerning gambling, alcohol, abortion, narcotics, obscenity and religion. This research examines two important aspects of the direct democracy issue: does the initiative and referendum increase voter participation in the states giving this option to voters and what is the impact on participation levels when morality issues are considered? For the first question a unique data set is developed to test voter turnout on ballot issues using the state as the unit of analysis. Results of this ordinary-least-squares analysis suggest direct democracy does increase voter turnout rates. In the second part of the analysis, however, several state ballots from 1972 to 2006 are analyzed suggesting that voter interest is strongest when they face morality issues. Hence, ‘legislating morality’ takes on a new meaning here since we commonly associate the phrase only with legislative institutions. As shown, over time citizens have been legislating morality directly in their own unique way. Theoretically, while advocates of direct democracy contend the process increases voter participation, it is argued here that the participation is often skewed toward certain morality issues and not toward issues as a whole. The data support this contention and raise normative questions concerning voters and their propensity to ‘legislate morality’.  相似文献   

17.
王俊峰 《唐都学刊》2004,20(5):118-121
"以德治国"是江泽民提出的一项重要的治国方略。社会主义道德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分辨、理顺德治与法治的关系,评析甄别传统道德与传统美德的功过,科学界定社会主义道德与共产主义道德的异同等,对于我们充分认识"以德治国"的方略,全面理解"先进文化"的蕴含,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provides a critical comparison of two leading exponent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rality and selfhood: Charles Taylor and George Herbert Mead. Specifically, it seeks to provide an assessment of the contribution each approach is able to make to a social theory of morality that has the self at its heart. Ultimately, it is argued that Taylor's phenomenological account neglects the significance of interaction and social relations in his conceptualis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rality and self, which undermines the capacity of his framework to explain how moral understandings and dialogic moral subjectivity develop in a world of shared meaning. I then argue that Mead's pragmatist interactionist approach overcomes many of the flaws in Taylor's framework, and offers a grounded conceptualis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 and morality that is able to provide a basis for a properly social account of moral subjectivity.  相似文献   

19.
王美凤 《唐都学刊》2004,20(1):64-67
原始伦理道德作为人类最初的道德意识与行为准则 ,与原始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是一种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不论是原始宗教的崇拜对象以及崇拜形式、宗教仪式 ,还是原始道德的内容及其形式、传承 ,都清晰地显示出了这一特点。  相似文献   

20.
刘拥华 《社会》2013,33(1):75-112
涂尔干是民族主义者还是世界主义者?对此问题的回答必须回到涂尔干有关道德论述的脉络当中去。涂尔干对于“道德始于群体成员资格”的论断,决定了在他的分析当中,不同的群体具有等级差异性,在道德形成的过程中,民族国家无疑被赋予了优先地位。如果我们必须回到民族国家来阐述道德的形成,这同时也意味着必须在民族国家内部实现世界主义,这是一种鲜明的自由民族主义的立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