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实现自身发展是人类亘古既有的追求。实现全面发展成为人们关注的中心。在汲取前人思想精华的基础上,马克思创建了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使人类这一美好的理想成为一个科学体系。今天,知识经济的大潮正悄然兴起,它将对我们现有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产生深刻的影响。在知识老化的速度日益加快、更新周期愈来愈短这种紧迫的形势下,我们仅靠现有的知识已不能满足时代及终身学习的需要。今后的社会是一个学习的机会,不仅要求人们工作出色,而且需要旨在使个人优势不断加强的学习进取心。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建立终身学习体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时代的呼唤和要求,是教育的最终目标。那么,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与学习化社会的交会点究竟在何处?在学习化社会中如何理解和阐释这一学说?这是必须要加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经济体制改革在哲学上最重要的贡献就是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而这又集中在创造性地坚持和发展了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特别是对生产关系的理论有一系列重要的突破和创新。社会主义社会中的改革固然不是生产关系的根本质变,但改革的全面系统性仍不能不首先体现在对生产关系中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的改进和完善上,随之,也必然要求人们关于生产关系的观念来一次更新。所以,对于什么是生产关系?它包括哪些方面和内容?它的内在结构是怎样的?各要素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这些重要问题,经济体制改革的  相似文献   

3.
千百年来,多少哲学家、逻辑学家都是以真假来论观念的,认为观念的标准问题就是观念的真假问题.然而,观念的标准是否就只有一种呢?在真假之外是否就不能有其他情况存在呢?笔者认为,这个问题很有探讨的必要.一、有没有另一种观念标准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得分析一下什么是认识,确定它的范围与限度.所谓认识,就是对既存对象的一种揭  相似文献   

4.
美学的精神     
史可扬 《学术研究》2000,25(4):111-117
美学是在感性现实基础上解决人类生存的方式之一。而人类生存或存在的最基本方面,从根本上来讲就是理想和现实的关系问题。理想作为人类生存的最高目标,是人的生存的终极意义所在,因而对这一境界的追求,就必然是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追求,但它又必须落实在人的现实存在的基础上。因此,解决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探求人类生活终极意义。这就是美学的精神。  相似文献   

5.
理想人格是对人格模式的理想化设计 ,它是社会和个人共同追求的价值目标。任何社会都需要有超越眼前功利境界的理想和人格追求 ,这是社会和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存在和发展的需要。当前 ,我国社会发展中的腐败现象是对理想人格的一种背离。因此 ,借鉴儒家理想人格学说中的有益之处 ,对重建理想人格消除腐败现象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追求有法律的生活,曾经是人类长期梦寐以求的理想,这一理想历经数千年风雨的历程,终于在现代的中国逐步成为现实.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蓝图,这是中国法治建设进程中的一件大事,它在日益推动我国法治现代化的同时对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势必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7.
人的全面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追求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社会化过程,也就是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与提高,这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追求,也是文化教育事业和社会发展的最高价值原则.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是教育发展的理想和目标,也是社会发展的理想和目标.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事业的主导价值,是文化建设的终极追求,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中心环节.  相似文献   

8.
目前 ,知识经济对人们的信息容量和知识结构及价值观念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起到了催化和推促作用。在这一大的时代背景下 ,学习化社会悄然而至 ,终生化教育日益彰显。因而 ,对主动适应并推动时代与社会的发展进步负有重要使命的高等教育 ,就必须在超越传统、锐意改革中积极面向现代化。这也表明 ,现今在“教育现代化”研究热潮的推动下 ,“大学教育现代化”亦已成为人们热切关注的焦点。  所谓“大学教育现代化”,教研专家认为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大学教育观念现代化。即为什么培养人 ?培养什么样的人 ?怎样培养人和培养…  相似文献   

9.
宋清华 《齐鲁学刊》2006,(5):118-121
理性具有超越经验世界的特征,这是由理性自身的特点决定的。理性的超越性追求,体现的是人类对自身有限性的超越,它源于人的本性,是人的自由意志的创造性的表现。理性借助这种超越性的追求,来探寻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为人类建构完美的自我形象和至善的理想社会原型,以体现人性的崇高和尊严。但理性所建构的理想世界,乃是一种形而上的理想追求,为的是唤醒理性的反省和批判精神,以避免僵化、停滞以及功利价值追求,鼓励人超越现存,激发人的指向未来的内在创造潜能,从而推动人类社会向更符合人性需求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0.
幸福是人们的一种主观感受,是大多数人追求的终极生活目标.对城乡居民幸福感的研究既有一般性价值,也有特殊性价值.前者表现在了解不同类型人们的幸福程度、辨认影响人们幸福的因素、改善个体的生活质量等方面;后者体现为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观念的转变,见证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过程,记录理想类型价值下的"生活方式"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
伊斯兰教从唐代以来传入我国,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异?它的历史和现状的基本特征怎样?学术界对此评价不一。本文试图从文化变异的角度,对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历史发展阶段和它的总体特征作一番探讨,以求教于专家学者。伊斯兰教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信仰,它是以宗教信仰观念与价值观念为核心,以相应的社会制度与穆斯林的生活方式为其外在表现形式的一种社会文化形态。伊斯兰教与穆斯林的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密切相关,共生共长,它的历史也是穆斯林社会发展史。因而不能把  相似文献   

12.
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学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在作为一种独特社会现象的市场与其它社会现象的互动中寻求研究课题。从这一前提出发,笔者认为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是十分值得探讨的:一是影响和制约社会主义条件下中国市场发育和完善的非经济的社会因素何在?二是市场的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其它方面将产生何种影响或功能?社会学提出上述问题的目的正在于从不同于经济学的观点和方法入手来进行多视角和更加综合的研究,同时,这种立足国情的选题和研究,也必将在理论和方法上具体而有效地推动社会学的中国化。一下面先来谈一谈上述第一个方面的问题,即制约和影响市场发育和完善的非经济的社会因素何在。这实际上是把市场作为一个社会依变项而进行的研究,其它既存的社会现象都被当作自变项加以考察。既存的社会自变项中,有些对市场的发育和完善具有促进作用,有些则具有制约和阻碍作用。这里侧重探寻起制约或阻碍作用的因素。为此有必要先说明一下社会学视角下的市场是什么。  相似文献   

13.
个人的文化修养总是体现在他的境界水平之中,社会的先进与落后也总是由它的文明程度来体现.那么,什么是人生境界,其实质如何?它与社会文明有何关系?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对于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推动社会文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2001年10月,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文学评论杂志社和厦门大学中文系联合召开了“新理性精神与文学研究方法论全国学术研讨会”,就文学的新理性精神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现在将有关代表性观点整理成文发表,以进一步推动这个问题的讨论。新理性精神是钱中文先生倡导的新的文化和文学观念。新理性精神的命题和思想之所以引起与会者的极大关注,首先在于它切中了困扰着当代中国人、也困扰着文学界的中心问题,这就是以什么心态面对现代性和以什么精神面貌走向现代社会的问题。中国社会正在不可逆转地走向现代性,而现代性的核心是理…  相似文献   

15.
问:不久前曾经出现了一切关于“人文精神”的争论,其中广泛地涉及到现今人文知识分子的意义、位置、作用、立场等问题。作为一个人文知识分子,你对这些问题有什么看法?答:我首先想提到的是一个社会的文化动力问题。在现代社会,历史的发展不仅仅依赖于经济的杠杆;同时,种种文化思想也将参与推动历史。文化思想并不是直接生产出航天飞机或者远洋轮船,它更多的是在于提供特定的价值体系,社会发展模式,历史经验,个体的感情皈依,如此等等。这一切将和人们对于经济利益的追求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形成当下的历史合力。在我看来,这就是…  相似文献   

16.
“可能性空间”及其认识和实践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可能性”到“可能性空间”,标志着人类认识的一次重大飞跃。本文试对“可能性空间”及其认识和实践意义作一探讨。 一、“可能性”和“可能性空间” 可能性,作为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其现实化必须经历一个复杂的变化发展过程,因而认为它低于现实性,是理所当然的;人,作为现实存在的一部分,其活动以既存现实为基础,因而更重视现实性,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所有这些,使人们具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认为可能与现实总是不可比拟。然而,当我们涉及可能性空间时,情况则并非完全如  相似文献   

17.
宗教文化是藏族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特征,它包括苯教文化和藏传佛教文化等。这种文化以信仰对象的神圣者为中心,即以信仰为本位,以宗教道德为人们思想行为的准则和规范,以神佛的观念解释世界和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对神佛、菩萨、高僧的信仰崇拜是希望的寄托,以解脱成佛为最高理想,即追求精神的解脱。在藏族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作为黏合剂和道德资源,宗教尤其是藏传佛教发挥了社会控制、稳定秩序、凝聚力量等重要的为政治服务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正> 唐代是一个多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也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少有的几具盛世之一。在这样一个泱泱大国中,民族压迫、歧视的色彩却甚为淡漠,各民族之间基本上维持着一种友好共处、相安无事的关系(唐前期尤为明显),这在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上不能不算是一大奇迹。这一奇迹的出现当然归功于唐廷一系列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但是,政策是人制定的,能够制定出开明民族政策的人,必然具备清新的民族观念,这是毫无疑问的。那么,唐人为什么能够产生较为清新的民族观念?这种观念与传统的民族观念相比,有哪些不同?其内容为何?它对当时社会和后世有什么影响?本文拟就这些问题作点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19.
儒学最有价值的资源是什么?儒学研究如何开拓具有世纪之交时代特色的新局面?朱义禄的《儒家理想人格与中国文化》一书(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9月版),以崭新的视角、深沉的历史和理论的思考,作出自己的解答。儒家的理想人格作为一种超越的追求,凝聚了人们对人生意义及价值目标的理解和设定,是个体的自我实现、走向理想之境的过程,是自我安立于世的方式,集中表现为“成  相似文献   

20.
<正> 人的发展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是什么?它和社会历史的发展有什么关系?这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早已回答的问题。今天之所以又提起它,是因为被后人修正又多年来定为一尊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人的发展这一重要前提。在党的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概念后,我们感到更有必要按照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和理解这一问题,以使我们在发展商品经济和改革中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牢牢把握住人的发展这一根本的方向和目标。一、人的发展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要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