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当前,现代性研究又重新成为人们的核心理论关切。在以往的研究中,学界更多的是关注马克思本人和英美理论家的现代性理论,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理论则被弱化和忽略。然而,在一定程度上,颜岩教授的新著《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理论研究》可为学界补上这块短板。作者采用一贯的文本学解读法,对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理论做了细致入微的考察,内容涉及日常生活批判、激进需要批判、历史哲学批判、政治哲学批判、道德哲学批判、文化哲学批判等方面,不仅层次鲜明地呈现了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理论的全景图,还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一定的思想资源,因此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陈氚 《江海学刊》2023,(5):148-156
赫勒、费赫尔、马尔库什等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学者发展了批判现代性理论。赫勒从批判现代性的视角提出要超越现代性的三重悖论以及现代性的动力和逻辑。费赫尔将法国大革命、启蒙思想与现代性的内在危机相联系。马尔库什则从文化危机的角度批判了西方现代性的内在矛盾。马尔科维奇和科西克将批判西方现代性的视角延伸到对东欧社会主义社会的批判上。相比于西方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理论,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现代化理论在价值介入、实践立场和双重批判上进行了拓展和超越。中国式现代化,具备反思和超越包括西方现代性理论和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现代化理论的可能性,可以形成一种蕴含多重反思性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3.
张一兵教授及其同仁认为,法国1968年的学潮和阿多诺的《否定辩证法》标志着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在政治上和哲学上已经终结。笔者对此观点提出质疑,认为《否定辩证法》对概念拜物教的批判是物化和异化批判传统的继续,女性主义和生态主义马克思主义以及后马克思主义虽然与经典马克思主义存在着明显的反差,但不意味西方马克思主义传统的终结,而是意味着它的转型。西方马克思主义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原来的“他者之镜”是苏联式的马克思主义,它今天的“他者之镜”是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只要西方国家还有思想流派对马克思主义传统、对马克思的事业和社会理想保持着某种理论和实践的忠诚,西方马克思主义这一知识潮流就没有终结。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性问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何萍 《江汉论坛》2002,40(2):5-8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现代性作为一个整体的历史现象,把对哲学本体的批判与对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的分析结合起来,不仅在理论上对现代性进行了批判和重建,而且在实践上参与了现代化的变革,对现代化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与后现代哲学家们对现代性的批判缺乏积极向上的力量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现代性的深刻反思才真正展示了现代化健康向上发展的前景。  相似文献   

5.
西方马克思主义不同于20世纪西方其他左派思潮的一般理论特征,它是本真马克思的诉求和工业现代性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其哲学逻辑经历了早期建构、人本主义转移和科学主义扭转,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已经终结。这一终结的理论特征表现为在全面批判工业文明的基础上否定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物质生产和人的解放逻辑。法国1968年的“红色五月风暴”,则标志着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走向衰落。终结之后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历史语境中演化为后马克思思潮、后现代马克思主义和晚期马克思主义三种理论形态。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逻辑终结并不意味着其理论效应和研究价值的弱化,对于其理论逻辑的反思与讨论是中国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深化的表现和机遇。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后现代主义在当代的相遇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认为 ,后现代主义并不是一种统一的思想范式或流派 ,而是一种文化潮流以及知识态度和生活态度 ,是通过对现代主义、现代性的解构展现其基本脉络的。其实质就在于“重写现代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属于现代唯物主义 ,但它又以敏锐的洞察力捕捉到“现代”中露出的“后现代主义”的端倪 ,并对其加以批判审视 ,因此后现代主义无法忽略、漠视马克思主义哲学 ,并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当代“不可超越的视界”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后现代主义在人和自然关系、东方和西方关系等一些重大问题上具有一定程度的相通性 ,二者在当代的相遇源于这样一个事实 ,即二者关注都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 ,但二者关注的重心又不相同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的是西方经济与政治霸权的消除 ,并力图使“现存世界革命化” ;后现代主义关注的是西方文化霸权的“解码” ,并“沉溺与话语之中  相似文献   

7.
胡建刚 《理论界》2010,(1):111-112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文化思潮及生活和知识的态度,实质是对资本主义近现代工业文明以来的现代主义思潮的反叛和矫正。马克思思想具有后现代的意蕴,但马克思不是后现代主义者,马克思哲学也不是后现代主义哲学,二者存在着本质的差别。对现代性及其负面效应的批判即问题意识和危机意识等是马克思思想和后现代主义的通话。后现代性激活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但由此激活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显然又超越了后现代性的视界。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上是属于现代哲学范畴的,具有现代性质和意义。这种现代性质正是表现在对现代性的批判之中。首先,哲学把本体论的范式转为生存论的范式;其次,理论在对人的规定和阐述中终结了传统形而上学霸权并实现了实践论的转向;同时,社会批判理论实现了“批判武器”的功能,为个人生存境况的改善提供了一种参考。在批判和超越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指人本身的问题,为现代性危机中出现的人性危机做出了一种回答,由此彰显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性视域中的现代性批判意识。  相似文献   

9.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现代性已经不能证明自身存在的现实性,而当前的现代性危机不仅是理论的危机,而且是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突出表现。本文通过拒斥形而上学、排斥单一性和非矛盾性完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现代性的本体论的批判。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与中国现代性诉求之间存在着"历史契合"。这样一来,作为一种关切现实的理论平台,现代性视域有益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这一论题深化。从而作为现代性基本建制的资本逻辑也成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切入现实的通道。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现代性建构在互动中,呈现出一些基本原则,应以资本逻辑批判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转换为现代性建构的理论资源、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性建构共同目标。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当代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生于19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与产生于20世纪的后现代主义都具有对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的共同性,但是,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后现代主义只是以游戏的方式批判资本主义,而马克思主义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基础本质的揭示,对其社会制度的弊端进行猛烈的抨击,提出要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因此,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是一种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伟大抱负和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虽然后现代主义产生于马克思主义之后,却没有超越马克思主义。在当代,我们要在后现代主义的语境中发展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2.
政治经济学批判话语的缺失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生产”中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它表明中国学界的“问题式”还处于传统哲学思辨的轨道上,没有真正地走向社会历史实践。无论是20世纪80年代初的人道主义大讨论,还是近来的现代性问题意识,都提出了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现实要求。当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西方哲学的对话,也需要政治经济学批判为其提供一个历史与逻辑的前提。  相似文献   

13.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关系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继承、补充和修正的同时,它与马克思主义存在本质性的分歧.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主张对资本主义展开生态批判,经典马克思主义则对资本主义展开政治经济学批判,两者在批判对象、批判视角、批判性质及其历史地位和现实作用上既有共性也有根本区别.  相似文献   

14.
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的双重维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现代性的批判是从两个维度展开的:其一是将现代性理解为一种以反思性、批判性和革命性表达一种不断的自我否定、内在超越的冲动,体现为时间维度的辩证发展过程;其二是将现代性内在所蕴含的自我否定、自我批判的内在力量与人类形而上精神相互结合,将其立体放大到人类整个的社会历史进程当中,体现为空间维度的辩证发展过程。这双重维度及其统一表征了现代性的批判精神与人类理性形而上精神的一致。  相似文献   

15.
审美主义问题的提出与现代性问题紧密相关,它是对现代性的一种审美批判.伽达默尔的美学思想在其发表<真理与方法>之后逐渐开始了一个审美主义的转向历程,其转向主要基于三个方面的原因:对工具理性过度扩张的不满及其审美现代性批判,海德格尔审美主义转向的影响,其本身理论体系的困境及其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性建构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与中国现代性诉求之间存在着"历史契合"。作为一种关切现实的理论平台,现代性视域有益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这一论题深化。从而作为现代性基本建制的资本逻辑也成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切入现实的通道。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现代性建构在互动中,呈现出一些基本原则,应以资本逻辑批判为主题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转换为现代性建构的理论资源,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性建构共同目标。在建构现代性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中国化的"理论—实践"的相互切入中共同推进这一事业。  相似文献   

17.
杨乐强 《学术论坛》2004,3(4):20-23
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作为一股批判的思潮与西方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哲学思潮形成鼎足之势,其批判的锋芒直指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谓现代性,形成对异化、科技、文化、消费、生态和社会心理等多个主题的批判。这种批判与马克思在19世纪对自由资本主义的批判具有关联性,对于剖析我国现代化某些负面因素有启示作用,但其本身的过激言行使它堕入了形而上学,从而与马克思的批判理论存在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18.
关锋 《兰州学刊》2004,25(1):60-63
本文着重分析了波普科学哲学思想的内核即证伪主义,波普以证伪主义为批判的武器,即批判了实证主义,又批判了源自柏拉图以来的历史主义,把证伪主义扩展到历史哲学和政治哲学,构建了完整的批判理性.波普的批判理性具有合理性,问题在于他把对历史主义的批判集中于对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批判,显然是在误解基础上的误用.  相似文献   

19.
姚颖 《天府新论》2007,(2):14-16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并没有消失,布兹加林的新马克思主义就是新出现的流派之一,它主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方法论,研究21世纪社会生活现象,发展马克思理论。新马克思主义有着显著的特征,并从崭新的视角对重新认识社会主义、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后工业社会等问题作了独到的阐释。  相似文献   

20.
自詹姆逊2002年在华进行了两次关于现代性的演讲后,一直被不少国人视为后现代主义理论大师的他似乎一夜之间就变成了现代性的鼓吹者,人们对于其文化立场及批判指向的转变顿时陷入茫然与困惑。为此,本文试图在分别解析其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理论的基础上,揭示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其中的辩证法思想在其文化批判中的最终决定作用,从而在理论本源方面对其前后论断客观存在的某些矛盾性加以总体性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