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佛祖释迦牟尼于公元前五世纪在印度创立了佛教,然而并不是在佛教产生之初就有了佛殿和佛像崇拜的。把佛陀的形象人格化、偶像化,并利用佛像做为佛的化身供信  相似文献   

2.
摇钱树佛像的项光、施无畏印、结跏趺坐等特征,具有明显的印度佛像特点,并且杂糅了印度早期犍陀罗和秣菟罗艺术的风格。树与佛相结合,既表现了佛陀一生经历的重大事件,又反映了早期佛教艺术象征性和具象性的结合,它是佛陀形象出现之前的象征物,发展到独立造作佛形象之时,中间的过渡产物。摇钱树佛像的性质与西王母神灵相似,可称为"佛神模式"。河南孟津出土"老子浮屠镜"为唐代仿制,摇钱树佛像与太上老君或老子像没有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3.
在佛教的场所———佛寺中 ,普遍塑有佛、菩萨、金刚、天王等佛像 ,故佛教有“像教”之称。作为外来宗教 ,佛教的佛像塑造自然融入了汉民族许多本土的审美观念。这些观念包括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完美统一 ;“对称美”的普遍存在 ;“动态美”与“静态美”相得益彰的衬托 ;此外汉民族传统的服饰美、色彩美标准也融入到佛像的雕塑中。这形成了汉民族辉煌的宗教造像艺术。  相似文献   

4.
笈多时期是印度佛教的鼎盛时期,这个时期的佛像对中国佛像的艺术设计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北周五佛的出土对认识北周佛像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尤其是一尊印有"大象二年"的佛像已成为北周佛像的断代标准。一些学者分析、推断出笈多马图拉湿衣佛像与北周五佛存在一定关系。从直观的方式看,这两个时期的佛像在发髻、面相、身材、服饰衣纹以及手势上具有的相似之处。种种证据表明北周五佛的艺术形式中借鉴了笈多马图拉湿衣佛像的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5.
藏传佛教画论典籍《佛身影像相》马学仁《佛身影像相》,全名《佛像如尼枸卢树纵广相称十卡度量》①,亦译作《舍利弗问经》、《造像量度经》等,是一部以释迦牟尼佛为典范、论述人体绘画基本比例的佛经典籍,为藏传佛教传统造像艺术的理论依据。全文共172句,除首句是...  相似文献   

6.
小人的用处     
《人力资本》2009,(1):92-92
《青梅煮酒论领导》 赵玉平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去过寺庙拜佛的人肯定都见过面目吓人、凶悍无比的四大天王。但有没有人想过,大慈大悲的佛祖为何要用四大天王这四个凶神来做安保工作?难道不能找几个慈眉善目的神仙吗?  相似文献   

7.
蒙古族佛教叙事诗──《摩诃萨陲传》初探娜琳阿盖(NarinArai)自从佛祖释迦牟尼开创以演讲故事等文学形式布道以来,历代高僧大德不仅效而仿之,而且发扬光大,并以此作为衣钵相传。在《甘珠尔》的《佛说贤愚经》和《丹珠尔》的《纠结圆生树》等佛教经典中佛本...  相似文献   

8.
佛腹藏物指把佛像制造好后 ,奉安的时候在佛像腹腔内装人的服装、织片等佛腹藏织物。佛腹藏物 ,除具有信仰的含义外 ,更重要的是可作为判断佛像建造时代的文化现象的证据 ,所以是重要文化遗产。本文以韩国俗离山法主寺的佛腹藏织物为对象 ,通过实物的研究 ,努力找出当时的织物和服饰文化发展的一些脉络  相似文献   

9.
公元前六世纪末 ,释迦牟尼创立了佛教。佛教也叫“像教” ,即注重形象艺术教育的宗教。佛教信仰者认为 ,雕塑和绘画佛像能得福。因此 ,在各种各样的宗教美术中 ,佛教美术取得的成就最大。公元前 2 71年阿育王即位后兴起的印度早期佛教美术 ,受到希腊艺术和印度民间艺术的影响 ,其内容主要是佛本生和佛传故事 ,虽多带有象征性 ,但已奠定了“像教”艺术的基础。一世纪晚期以后发展起来的健陀罗佛像艺术 ,把佛陀作为主要的崇拜偶像。当时印度南部的摩菟罗地区受到健陀罗艺术的影响 ,创造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摩菟罗佛像艺术。公元四世纪初健陀罗佛像艺术与芨多佛像艺术融合 ,形成了印度式佛像———芨多佛像艺术 ,印度佛教的“像教”艺术进入了灿烂辉煌时期。西汉晚期佛教传入中国内地 ,中国的佛像艺术产生于东汉中晚期。经过三国两晋的发展 ,在南北朝和隋唐时期曾两度出现高峰。下迄明清仍雕塑绘画许许多多的佛像艺术。长达一千七、八百年时间轰轰烈烈的佛教“像教”艺术运动 ,不但有力地推动了佛教的深入传播和发展 ,而且许多时期都代表了中国美术的主流  相似文献   

10.
佛像是佛教造像的主体,在石窟寺造像中,主尊佛像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该窟的造像思想。对于完整的佛像,客观描述其佛衣、艺术风格以及手印和动态等比较容易,一些残损了的佛像,其研究则需要参照同时期完整的佛教造像、佛教流派及艺术的时代风格等图素,必要时要对其进行修复,而佛像的手印、表情及坐立姿势等动态之间的关系,对修复、制作佛像和研究佛像风格特征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有一则寓言: 花岗岩与佛像同处在一间庙宇,人们常常踩着花岗岩去拜佛像。花岗岩觉得很不公平,就对佛像说:“我们都是从一个采石场里出来的,为什么人们总是将我踩在脚底而去跪拜你呢?”佛像笑了笑说:“从采石场出来时,你只经过了四刀就可以成形,而我是经过千刀万割才成的佛。”  相似文献   

12.
郝玉香 《南都学坛》2001,21(5):30-31
中国陶瓷艺术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 ,而佛教的思想观念、佛像人物、佛教传说、佛用器物、纹饰等文化对陶瓷艺术的造型和装饰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使中国陶瓷文化艺术更加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13.
慧思禅师是南岳佛教历史记忆中的神话。文章以佛道之争为切入点,从“神仙方术”的视角揭示福严寺、“一生岩”、“二生塔”等的创建,并在《佛祖统纪》、《神僧传》等文献基础上考证慧思立誓发愿,弘扬佛法,禅定苦修,念佛三昧,修行神通以求自度、度他的修行历程,多角度地反映了慧思在天台宗传承谱系及南岳史上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4.
明代神魔小说《封神演义》中的哪吒莲花化身故事是由几个佛教故事原型演化、组合、变形而成的 ,而道教因素的介入是故事流变过程中至为重要的一环。在作品中 ,哪吒由佛教护法神原型转变为道童灵珠子 ,莲花化身的施法者由原来的佛陀换成了太乙真人 ,毗沙门天王托塔奉佛的原始含义也被消解。这一系列细节的变化形象地反映了中国宗教史上历史久远的佛道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5.
四川安岳千佛寨第 51 龛表现的是《佛说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记载的内容, 可称之为“佛说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变”。开亚于开元、天宝时期, 由两京地区传入, 反映唐代中原北方地区礼忓传统。经文中的末法思想被造像完整呈现, 与净土信仰结合可能与玄宗时期激烈的佛道斗争直接相关。四川地区佛教造像是以两京为中心的中原北方地区佛教图像系统的映射, 在构建唐代佛教艺术谱系, 探究唐代忓法和末法思想内涵领域应受到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16.
在敦煌莫高窟那绚烂高华的千壁丹青中,以佛经《维摩诘经》变相为题材的壁画就有三十余窟。《维摩诘经变》以“中国化”的佛教艺术的造型形象,向全世界展示:敦煌石窟艺术是出自于古老的黄河流域的中原文化在大胆地吸取西城佛教艺术思想内容的基础上,逐渐地把佛道儒三教熔于一炉,从而形成的自成体系的中国化石窟艺术。虽然一些帝国主义学者故意强调敦煌所受的“西方的影响”,然而,敦煌佛教艺术实质上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受外来宗教刺激出现的新形态,在漫长的岁月里,它一直接受着古老的“汉晋传统”这一强固势力的影响。不廓清这一历史事实,就无法准确地说明敦煌艺术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也就无法阐明它在民族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更无法从艺术上去衡量量它的巨大成就。本文试图就此作一肤浅的探索。  相似文献   

17.
藏传佛教绘画艺术有一整套理论体系 ,而它对人体绘画比例的论述 ,独树一帜。通过对藏传佛教艺术典籍《佛身影像相》中关于佛像比例的分析 ,和与西画中关于人体比例的对比 ,可以看出藏传佛教绘画艺术关于人体比例的论述具有很大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8.
阿富汗塔利班毁佛事件一直牵动着世人的感情。联合国秘书长安南3月11日在巴基斯坦与塔利班“外长”穆塔瓦基勒举行了会谈。安南在会谈中要求塔利班停止破坏佛像,但被塔利班方面拒绝。12日,穆塔瓦基勒证实,巴米扬大佛已被彻底炸毁。 舆论认为,塔利班的灭佛行动是对伊斯兰教的曲解。伊斯兰教认为除了真主安拉外再没有神,反对信仰多神、崇拜偶像;认为只有《古兰经》是最完善的经典,是伊斯兰教最根本的立法根据。但是,伊斯兰教能够逐渐成为一种宗教、文化和政治力量,并且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发展,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它的容忍和宽容。 当今世界的穆斯林主要分为什叶派和逊尼派两大主流派别。塔利班就属于逊尼派。  相似文献   

19.
鲁智深是《水浒传》中的著名人物,他身为和尚却并不遵守佛教的清规戒律,最终却修成正果,似乎不可思议。鲁智深的成佛,既有佛教的理论依据,又是由其本身的佛性所决定的。佛教的理论依据,如佛家的"禅非坐卧"、"呵佛骂祖"和"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等思想。"率性而为,不拘小节"、"无性"大境界和"侠骨佛肠"等,则是其佛性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20.
四月初,无锡太湖之滨的国家旅游度假区马山将会有一桩世人瞩目的盛事:高达88米的灵山青铜大佛将安装完毕,举行“园顶”仪式。届时,被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称为神州大地“五方五佛”的佛像格局亦将尘埃落定:这便是北部的云岗大佛、中原的龙门大佛、西部的乐山大佛、南部的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