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切实控制人口增长是我国面临的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回顾一下我国五十年代后期,在人口问题上的一场论战的历史教训,对于我们完成控制人口的任务是大有好处的。五十年代后期关于人口问题的论战,是我国社会经济制度在历史转变中的必然产物。我们知道,旧中国人口再生产的特点是,高出生率(38.9‰),高死亡率(27.6‰),低自然增长率(11.3‰);近百年来,从一八四○年鸦片战争到解放前夕,每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则更低(2.6‰左右)。解放以后,情况发生了根本变化。一九五三年六月公布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我国人口已超过六亿。同年,内务部根据对29个大中城市及个别省、  相似文献   

2.
人口问题是一个全球性问题,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中的一重要问题。我国自70年代初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开展计划生育工作以来,人口盲目增长的势头得到控制,人口自然增长率由50年代的20‰以上已分别降到1990年的14.39‰,1997年的10.06‰②。人口再生产正从高出生率、高自然增长率向低出生率、低自然增长率转变。然而由于人口基数大,育龄妇女多,我国“每年出生人口仍将在2000万左右,育龄妇女人数在3.4亿左右,净增人口在1000万以上”③。庞大的人口基数和持续增长态势在长时间内难以改变,因而我国将长期面临艰巨的人口控制…  相似文献   

3.
(一) 三都水族自治县土地面积2380平方公里,人口据1980年统计为22.6万。与1951年的12.3万人相比,近三十年间增长了87.4%,平均每年自然增长率为2.12%。由于全县各族人民积极开展计划生育和适当控制人口增长的结果,1980年的人口出生率已下降到2.88%,死亡率降为0.84%,自然增长率为2.04%。但是,人口发展还是不平衡的,主要表现在: 首先,各个区、各个公社人口再生产不平衡,如大河区的人口出生率只有1.57%,自然  相似文献   

4.
<正> 新中国人口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划分为如下几个时期:一、开始转变(1949—1952年):平均出生率(‰,下同)为37,平均死亡率为20,平均自然增殖率约为17。二、第一次高潮(1953—1958年):平均出生率为33.69,平均死亡率为12.24,平均自然增长率为21.45。三、第一次低潮(1959—1961年):平均出生率为21.27,平均死亡率为18.14,平均自然增长率为3.13。四、第二次高潮(1962—1973年):平均出生率为34.1,平均死亡率为8.48,平均自然增长率为25.6。五、第二次低潮(1974—1980年):平均出生率为20.5,平均死亡率为6.9,平均自然增长率为13.6。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我国近 5 0年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统计数据的分析认为 ,我国已经完成了由传统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向现代的人口再生产类型的人口转变过程。又通过对我国 5 0年来的人口转变模式的分析 ,探讨了其转变机制 ,指出社会经济发展和计划生育政策是人口转变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6.
——去年四月十四日,我国人口突破11亿;——本世纪末的十年中,是我国的生育高峰期;——自1986年起,人口出生率超过20‰,自然增长率超过14‰,平均每年净增1500万人左右。面对如此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如此高的增长率趋势,它将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什么呢?一、人口——资源困惑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都是建立在利用自然资源基础之上的,因此,自然资源的规模、质量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而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  相似文献   

7.
人口老年化就是在总人口中老年人口的比例不断增长的过程,也就是在一定国家或地区的总人口中年龄结构的变化。人口年龄结构,一般是将全部人口按年龄分为三大部分:少年儿童人口(0—14岁)、劳动适龄人口(15—59或64岁)、老年人口(60岁或65岁以上)。后一部分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洌不断提高,这种结构变化,称之为人日老年化,也可简称为人口老化或老龄化。人口老年化是由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决定的。它的直接原因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出生率的下降;二是死亡率的下降,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所以,我们说人口老年化是一个由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平均寿命)——低自然增长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平均寿命)——低自然增长率(或基本稳定)的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过程的产物。它是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表现。  相似文献   

8.
人口再生产是指新一代的出生和老一代的死亡,新一代更替老一代,从而实现人口的不断更新和延续,即“种的蕃衍”的循环反复过程,也就是人口自然变动的过程。 人口学界,一般把人口再生产的进化过程归纳为三种类型:第一种,人口原始再生产类型,是指人口的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微增长或低增长率类型,从类人猿初次进化为人类以来,大约有99%的时间,都是在这个漫长的岁月里渡过的,大致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  相似文献   

9.
建国45年来,上海市人口自然变动首次出现负增长。据上海计划生育部门统计,1993年上海市户籍人口的出生率为6.5‰,死亡率为7.28‰,自然增长率为-0.78‰。这种负增长在全国也是首次。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变迁,其间人口负增长是多次发生过的。在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的年代,人口负增长反映的是社会的落后与腐败。在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有了保障,生活水平不断有所提高的今天,人口负增长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事实上,上海在去年终于出现人口自然变动“减”大于  相似文献   

10.
中共中央曾明确指出:在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人口问题始终是极为重要的问题。实行以控制人口增长为基本目标的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这一基本国策在1971年到1979年的短暂时间里,取得了显著成效,每年人口净增数由2237万减少到1125万,自然增长率由23.4‰下降到11.66‰。然而,进入八十年代以后,这一基本国策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从1980年到1990年,每年人口净增数由1160万猛增到1500万,自然增长率高达14.7‰。近4年每年入口净增数一直在1400万左右,比七十年代多出300多万。1995年春,全国总人口已达12亿,提前5年突破…  相似文献   

11.
一旧社会延边各族人民深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剥削和压迫,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虽然人口出生率高,但死亡率也很高,互相抵销,自然增长率就低,人口的发展缓慢。解放以后,延边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生活有了保证,文化卫生条件有了改善,人口死亡率大为下降,人口自然增长率很高,全州总人口增长了一倍还多。从过去三十年人口变化情况来看:  相似文献   

12.
利用江苏省"五普"数据以及历年统计年鉴的数据,考察了江苏省人口转变的过程及人口红利水平.借助2001-2005年江苏省各市的面板数据,以人均GDP增长率为因变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从业人口比例等指标为自变量, 分析了人口红利对江苏省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人口红利对江苏省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相对于资本的作用而言,其影响较弱.  相似文献   

13.
<正> 一、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人口再生产类型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人口再生产经历了原始的、传统的和现代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原始的人口再生产类型是指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民率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它具有“高高低”的特点,主要存在于前资本主义社会。传统  相似文献   

14.
人口老年化就是在总人口中老年人口的比例不断增长的过程,也就是在一定国家或地区的总人口中年龄结构的变化。人口年龄结构,一般是将全部人口按年龄分为三大部分:少年儿童人口(0—14岁)、劳动适龄人口(15—59或64岁)、老年人口(60岁或65岁以上)。后一部分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不断提高,这种结构变化,称之为人口老年化,也可简称为人口老化或老龄化。人口老年化是由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决定的。它的直接原因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出生率的下降;二是死亡率的下降,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所以,我们说人口老年化是一个由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平均寿命)——低自然增长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15.
陕西人口控制目标前景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陕西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现状(一)人口现状 陕西人口控制从“七五”的困境中走出,经过“八五”的奋争,到“九五”已进入较平稳阶段,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降到全国平均线以下。1、人口总量情况。我省现有人口3570万人,1997年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分别比1996年下降108和08个千分点,“九五”期间平均每年新出生婴儿在60万左右,人口总量仍呈上升趋势。2、人口发展情况。城区及经济基础较好的地方,人口目标任务完成较好;广大农村,早婚、早育、计划外生育现象仍普遍,全省人口发展不平衡。3、人口素质低…  相似文献   

16.
进入 90年代 ,延边朝鲜族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现负增长。其原因在于出生率低 ,死亡率高 ,育龄妇女国际结婚率高、育龄妇女生活困难。要解决这一问题 ,必须对生二胎者采取一系列优惠与鼓励的政策 ,作为政府也应加强舆论宣传 ,将少数民族人口发展战略、政策纳入到国民经济发展规则中 ,逐级狠抓落实  相似文献   

17.
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和基础.人口的发展从原始社会起到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始终要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适应.一定时期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质量和分布都要受社会生产力的制约.原始社会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均在50‰.左右,当时人口的增长率一个世纪约为1.5%左右,平均期望寿命为20岁左右,每二百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约为1人,这种人口状况和人口结构是原始社会生产力的具体反映.当前(1982年年中)  相似文献   

18.
我国自70年代开始在全国实行计划生育,并于80年代初把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成为计划生育的一项中心内容。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计划生育政策得到了各级政府、部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重视和支持,取得了显著成效。执行计划生育20多年来,人口出生率由1970年的33.43‰下降到1993年的18.09‰;人口自然增长率则由1970年的25.83‰下降到1995年的10.55‰。由于实行计划生育,使我国的“十二亿人口日”推迟了整整九年(1995年2月16日我国人口达12亿)。以1973年的生育水平推算,实行计划生育的20多年间,我国人口少增加了约3亿多人。“九五”期间,我国力争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年10.83‰以内。从总体看,目前我国人口的增长速度已控制在较低水平,但是这个低水平是很不稳定的。在广大农村,尤其比较偏远的地区,人口仍呈较大幅度增长,如西部地区目前人口出生率每年还在20‰以上。计划生育的重点在农村,但农村已婚育龄夫妇较普遍地生育第二胎,少数甚至第三胎、四胎,这种现象称之为超生。超生是与计划生育所提倡的“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背道而驰的。它的存在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和现实原因。  相似文献   

19.
当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人口增长趋向下降:有些国家人口绝对量虽仍在增长,但增长的速度已大大减缓,其中一些国家的人口增长已经出现负数。以80年代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情况为例:1976—1980年美国的平均增长率达到10.5‰,到1984年只有9.1‰,日本也从当时的9.1‰,下降到6.4‰。其它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情况分别是,德国从-0.6‰下降到-4.0‰,法国从4.1‰下降到4.0‰,加拿大从11.7‰下降到9.6‰,只有英国与意大利在同期略有上升。进入90年代后这一情况更为严重,上述国家的人口增长率平均下降2‰左右,呈进一步下降趋势。另外,…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对建国40年来人口数量变动、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变动及我国人口转变与别国相比较等三个角度的分析入手,并附以图表和数据,表明我国在控制人口规模和促使人口转变方面均取得了一定成效。进一步强调了贯彻人口政策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