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华书局1977年出版了清朝王琦编纂的《李太白全集》。这本书共收入唐朝伟大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创作的诗文 1110 篇,其中诗歌 1048 首。在这1048首诗中,可以认定是描写女性的诗篇有103首,我们将它们称为“李白女性诗歌”。这些诗大约占李白全部诗歌的10%。这是一个不小的比例,比唐朝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写女性的诗歌的比例要大许多。李白女性诗歌不但多,而且写得非常优美。《唐诗三百首》是众多唐诗选本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最为读者公认的。这本唐诗选集名为 300 首,实选唐诗307 首。在这 307 首中,李白的诗有 25 首,其中有 13 首是写女性…  相似文献   

2.
唐代宗大历元年春(766年)至大历三年夏,杜甫在夔州住了三个年头。此间共作诗四百多首,占平生全部创作的近三分之一。无疑,这是他的又一个创作的高峰期。因此,这一阶段的诗作也引起了研究者的格外注意。对于杜甫的夔州诗,有些学术著作在充分肯定了他的“晚节渐于诗律细”的自觉的艺术追求后,认为他诗歌的思想意义比  相似文献   

3.
李白是我国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他的诗豪放,跌岩,大气磅礴,具有神奇的艺术魅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李白诗歌千百年来能广为流传,除了艺术上的奇伟瑰丽,还在于含有深刻的哲理。这是受到当时盛行的道家思想深刻影响的,本文试就这一问题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4.
解放以来,许多论者都喜欢用西方文艺理论中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来评论古代作家。于是,李白被划为“浪漫主义”诗人。许多年来,对于李白的诗歌艺术,常常囿于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生动的比喻、强烈的主观色彩等方面进行论述。这种评论方式对于揭示李白诗歌艺术个性,是很不够的。笔者试图从我国古代诗论家和现今西方文学评论家所云“意象”角度,来探讨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意象是诗歌创作中,通过一定的组合关系,表达诗人特定的意旨而让读者得之言外的语言形象。意象是诗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一首诗实际上是由声律和意象组成的。而  相似文献   

5.
《梦游天姥吟留别》一作《别东鲁诸公》,是天宝四年李白将离开东鲁南下漫游吴越时,赠给友人的一首诗。这是一篇抒情佳作,最能代表李白诗歌思想和艺术特点的名篇。李白一生政治道路坎坷,思想矛盾复杂。他自幼接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又有较深的道家思想的影响。“安世济民”、“功成身退”是他一生追求的愿望,他对封建统治者时时抱有幻想,但当理想破灭时,他那种虚静无为,反对羁约的道家思想就占了上风,于是又“富贵  相似文献   

6.
李白诗歌,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灿烂瑰宝。一千多年来,很多文艺理论工作者都对李白诗歌的各方面进行了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特别是当代的王瑶先生,对李白及其诗歌的研究,有很多精辟的见解。但是,在谈到李白诗歌的形式时,王先生却写道:“在他现存的一千多首诗中,五律有七十多篇,七律只有十二首,合起来还不到全诗的十分之一。他是不耐烦在形式和字句推敲上下功夫的”(《李白》)。其原因是“李白要写的那种汹涌的内容和豪放的情绪,用声律对偶限制得很严的律诗是不  相似文献   

7.
盛唐的诗,是中国文化史的骄傲。李白、杜甫,是诗歌中盛唐气象的伟大代表。杜甫与李白的身世、经历有很大的不同。李白生于富商之家,腰缠万贯、良骏轻裘入长安。富裕的经济条件和满腔傲岸的才气,是他不肯“低眉折腰事权贵”的凭藉。杜甫虽然多次在诗中声明自己是名门之后,但家道中落,很早就陷入困顿。他有才气,有胸襟,却没有幸运。从早年“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到“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生活并不好过。中年以后,官微俸薄,日子竭蹶。安史之乱,他被俘、逃亡、流浪,历尽艰辛,一直到去世,也没有过上太平而富裕的日子。生活困顿、命运坎坷与希望国家富强的雄心壮志的矛盾,现实的社会变化与诗人景仰的全盛日的矛盾,使杜甫走上与李白不同的创作道路,更多地  相似文献   

8.
在新诗历史上,艾青是位既有诗美学论著,又有巨大创作成就的诗人。近半个世纪来,他对诗歌的艺术特征、形象创造和艺术形式,作了广泛而深刻的探索。其诗论有着完整的美学体系,而“诗的散文美”则是他最具独创性的美学主张;他的诗赢得了世界声誉,成功的“秘诀”之一,便是流溢于其中的“散文美”。“诗的散文美”这一美学主张,首见于艾青一九三九年写的《诗的散文美》一文,至一  相似文献   

9.
李白《早发白帝城》一诗,流传千古,脍炙人口。但是,关于这首诗的写作时间,说法很不一致。到目前为止,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下面三种观点:(1) 王瑶在《李白》中认为是李白二十五岁的时候,“出蜀途中离开白帝城(在今四川奉节)到江陵时作的。”(2) 朱东润在他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说:“唐肃宗乾元二年(七五九)李白长  相似文献   

10.
唐诗札记二则张仲良船下广陵去,月明征虏亭。山花如绣颊,江火似流萤。─—李白《夜下征虏亭》这首诗短短二十字,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夜景图画,语言朴实简洁,通俗易懂,代表着李白诗歌的另一种风格,所以许多唐诗选集和李白诗选收录了这首诗。不过这些选本对第三句的解释...  相似文献   

11.
杨景龙 《河北学刊》2024,(3):117-126
在全面继承诗骚以来中国诗歌抒情言志传统的基础上,李白把初盛唐抒情言志诗歌推向令后人望尘莫及的顶点。无论是题材内容的选择处理,还是体裁形式的继承创造,抑或是强烈的主观色彩、丰富的想象力、变化莫测的结构等等,都呈现出在其他时代、其他诗人的诗歌作品中难以模仿复制的“顶点”状态,集中展现了李白的天才诗艺与恢弘壮阔的盛唐气象。李白诗歌的顶点抒情,依托于持续上升、臻于顶峰的伟大时代,厚植于自由繁荣的思想文化沃土,是初盛唐以来持续走高的诗歌抒情性的终端显示,更是诗骚之后、汉魏已还的传统抒情诗艺术的最后总结。  相似文献   

12.
杜甫这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写于763年(唐代宗广德元年)的正月。作者时年52岁。杜甫在“安史之乱”后,他到处逃难流亡。这首诗就是他流寓梓州(今四川省三台县)时写的。当时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情况,据《新唐书》、《资治通鉴》的记载,大概是这样:公元762年,(宝应元年)四月,唐代宗就位,诏令自己的长子李适作天下兵马元帅。朔方节度使仆固怀恩为副帅。统帅各节度使和回纥的援军进讨史朝义(史思明的儿子)。十月在洛阳北部大败史朝义,歼敌八万人。史朝义溃逃,官军收复了东部洛阳。这时官军乘胜追击,一口气收复了河南河北的十个州,公元763年(广德元年)正月,史朝义兵败自杀,他的几个主要将领如:田承嗣、李怀仙等全部投降,并献出幽州和魏州。到此为止,史朝义所占领的  相似文献   

13.
北宋著名诗人黄庭坚存诗近1800首,17岁开始诗歌创作,至61岁绝笔,其创作活动历时45年。纵观他的全部诗作,可见到其创作的发展是存在明显的阶段性的:创作探索时期,从北宋嘉祐六年(1061年)至熙宁十年(1077年),作诗313首;风格形成时期,从元丰元年(1078年)至元丰八年,作诗650首;范式建立时期,从元祐元年(1086年)至元祐八年,作诗413首;艺术变化时期,绍圣元年(1094年)至崇宁四年(1105年),作诗422首。这种阶段性是诗人艺术本质和风格形成、变化的过程在创作中的体现,而其发展变化又必然受到时代文学思潮和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李贺诗很值得一读”。这是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在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中对李贺诗歌的赞赏。李贺,字长吉,公元七九○年出生在今河南宜阳县境内的昌谷,只活了二十七岁。他才华出众,可是短暂的一生,受尽迫害,困顿抑郁,处境非常凄凉。在贞元、元和时期激烈的社会阶级斗争的推动下,他用自己的笔,自己的生命和血忱,唱出了他所处的中唐时代的声音。他遗留给我们的二百四十多首诗歌,在政治上具有进步倾向,艺术上更是别标一帜。这些诗,想象丰富、奇特,构思新颖、精巧,语言凝炼警策,色彩浓艳,对屈原以来诗歌创作中积极浪漫主义传统,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本文拟就李贺诗歌的艺术特色淡几点浅见。  相似文献   

15.
李贺作为中唐诗坛的代表 ,无疑他是带着时代特色和个性特征走进中国诗歌的圣坛。他以“鬼诗”、“鬼才”著称 ,然而他对李白、杜甫诗风的继承 ,仍是有迹可查 ,这一点中国古代诗评家中有些人已经意识到了 ,本文试从李贺同时代及其后人评论中 ,论证李贺与李白、杜甫诗歌的渊源。  相似文献   

16.
王勃20岁时,曾在入蜀途中,写下了30首"入蜀纪行诗",惜其多已亡佚.王勃存诗中有6首纪行之作,当为"入蜀纪行诗".另有两首与上述诗歌题材和结构相似,或为"入蜀纪行诗"之存诗."入蜀纪行诗"的艺术特色是"壮美"而"抒情",是王勃在初唐诗坛上突破宫廷诗的束缚,开拓诗歌题材以及召唤诗歌感情回归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是王勃"诗文革新运动"主张的一次重要实践,因而对于把握初唐诗歌的转向以及王勃诗歌创作的脉络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7.
李白被谗小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宝元年(公元七四二),李白经道士吴筠推荐,被唐玄宗征召到了长安。然而不到三年,李白就离开了长安,开始了第二次漫游。用他的话说就是“一朝去金马,飘落成飞蓬。”李白为什么离开长安?从李白的诗中,从李白同时代和后世人的记叙中,可以确认是被“谗”离京的。但是,李白因甚被  相似文献   

18.
李白是我国文学史上屈指可数的一位浪漫主义大诗人。他在诗歌领域的卓越的艺术成就已是众口交誉,自不待言,就是他的思想、品格和气质对他的后裔产生的良好影响,亦有可称道之处。并非如近年有人所云,李白一生贪杯纵酒,累及子孙,使他们都成了痴呆低能者。其实,李白的儿孙是聪明的,有家教的,他们虽然没有留下一诗一文,但是,据史料所载,他们的风范举止颇具李白遗风。  相似文献   

19.
李白写了大约一百三十多首有关妇女题材的诗,数量之多,大大超过了他的同时代的其他诗人。这个特殊现象,曾经引起人们的批评指责,一直到近代,还有人认为李白写了这许多妇女诗是犯罪行为。产生这些意见的历史原因是由于,一方面,在封建社会中,妇女的社会地位低下,美女等于骏马,《爱妾换马》这个诗题被视为饶有兴味的事,加以夸耀咏叹。另一方面,他们又认为诗歌有关风教,在诗歌中竟然大写妇女,岂不有伤大雅。据宋人在诗话中称引,王安石就曾对李白进行过抨击,认为“太白词语迅快,无疏脱处,然其识污下,诗词十句九句言妇人酒耳。”针对王安石的谴责,也有人曾经为李白进行过辩解,以为:“渊明篇篇有酒,谢安石每游山必携妓,亦可谓之其识不高耶?”其实,李白虽有咏妓的诗,但为数甚少,以此少数游戏之笔据以论其大量的其他类型的妇女题材的诗,当然是不恰当的。  相似文献   

20.
简论刘龙洲豪放诗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过(1154——1206),字改之,南宋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县)人,号龙洲道人,因此人称他的作品集为《龙洲集》。人们一提到刘过,就自然要谈及他的豪放词,历来所编的文学史也把他划入辛派词人之列,但是人们对他的诗歌创作却被忽略了。其实刘过的诗歌从数量上大大超过了他的词作,诗歌近四百首,词作约八十多首,从质量来说,他的诗歌并不亚于他的词作,宋人吕大中称他“诗满天下,身霸骚坛,死虽穷而名不穷”。(《宋诗人刘君墓碑》)罗大经《鹤林玉露》甚至称赞他的《京口多景楼》一诗超过了李白的《凤凰台》与崔颢的《黄鹤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