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蒲松龄《聊斋志异·婴宁》篇中塑造的婴宁是作者理想女性的体现,其"豪放"的精神姿态在全书所有女性中光芒四射。婴宁形象不仅表达了作者对于"豪放"女性的极大肯定,同时也是作者借描写狐鬼灵妖世界来超越现实庸俗世界的一种方式,表明了作者始终以文人式的"豪放"精神为指导,不同现实社会妥协的态度。  相似文献   

2.
聊斋俚曲以家庭生活题材为主,表达了蒲松龄的家庭伦理观。蒲松龄主张维护家庭伦理要在尊重人性真情的基础上,辅之以必要的教化。他以男性作家立场塑造了圣母和夜叉这两种反差巨大的形象,表达了他对家庭中女性的伦理角色解读。  相似文献   

3.
在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塑造得是否成功。对女性的处境、遭遇、命运、前途的描绘揭示得深刻与否,不仅反映了一个时代前进的足音,往往也是文学繁荣程度的重要标志。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产生于十七世纪后半期,是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一个高峰,它所刻划的女性形象之多、质量之上乘在我国文学史上是十分突出和独特的。在此之前的唐代传奇和宋代文言小说等为我们塑造过不少同中有异、性格鲜明的女性形象,写出了她们在追求美、追求幸福过程中演出的一幕幕悲喜剧,她们遭遇现实的痛苦、挣扎与呼叫令人动容。“用传奇法,而以志怪”①的《聊…  相似文献   

4.
齐文化是一种独具鲜明特征的地域文化,具有开放性、多元性、神秘性和智慧性等特征,蒲松龄《聊斋志异》中塑造了大量女性形象,这些女性人物自由开放、浪漫神秘、才智兼备,包蕴着丰富的齐文化内涵.挖掘其形成的历史文化渊源,可以从齐文化影响的视角探讨聊斋女性形象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5.
蒲松龄与魏晋风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剑锋 《文史哲》2003,(5):96-101
蒲松龄首先体味了魏晋风流性情层面的“真”,将“真”发展为更加执着的“痴”,塑造了一系列痴男痴女形象 ;其次是自我层面的“狂”,使“狂”具有了审美的浓厚意味 ,塑造了一系列狂生形象 ,肯定了越出名教的爱情与行为 ;最后 ,是超我层面的旷达自然 ,为其理想的境界加入了和谐浪漫、平凡而又超凡的爱情因素。蒲松龄得益于魏晋风流的不仅仅是精神内容方面的“痴”“狂”“旷”,还有艺术形式方面的“语典”“意象”“模式”等。  相似文献   

6.
《聊斋志异》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生动感人的才女形象,不仅歌颂了她们大胆追求、忠于爱情的美好人格,而且还展示了她们多方面的杰出才华。作为下层文人的蒲松龄通过对富于才情的仙鬼狐怪形象的塑造,在幻想的世界里完善着自己的人生追求。  相似文献   

7.
蒲松龄俚曲塑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绝大多数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泼性”。解析这些女性形象,揭示其中的“麻辣三味”,可以看到作品批判的是“泼妇”,而不是“泼性”。联系作者对泼性妇女的一贯态度来看,俚曲对泼性妇女的描写更为充分,也更为客观,“体现了蒲松龄体察社会人生的辩证观点”。  相似文献   

8.
在《聊斋志异》的研究中,我们会发现其中蕴藏了蒲松龄的众多心态,而这些心态在许多方面存在着矛盾。本文从研究《聊斋志异》中的男性形象入手,对蒲松龄的科举观、爱情观、官吏观以及宗教观进行剖析,分析其中的矛盾心态。  相似文献   

9.
<聊斋志异>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生动感人的才女形象,不仅歌颂了她们大胆追求、忠于爱情的美好人格,而且还展示了她们多方面的杰出才华.作为下层文人的蒲松龄通过对富于才情的仙鬼狐怪形象的塑造,在幻想的世界里完善着自己的人生追求.  相似文献   

10.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写了不少塑造封建时代的复仇者形象的作品,如《席方平》、《伍秋月》、《向杲》、《窦氏》、《商三官》、《梅女》、《鸦头》等。在这一类作品中,蒲松龄倾诉了封建时代被压迫者的深仇大恨,歌颂了他们“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高尚情操和斗争精神,猛烈地抨击了封建社会末期的黑暗。 这些作品,有一种强烈的震撼人心的力量,对封建统治阶级揭露得深刻,批判得尖锐,是《聊斋志异》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之一。《席方平》和《商三官》更是其中的佼  相似文献   

11.
丁建峰 《天府新论》2013,(3):121-127
胥吏政治是中国古代社会中相当独特的政治现象.作为具有专业技术的行政人员,胥吏在古代中国行政事务中的作用不可或缺,然而,这一群体的政治、经济、社会地位均在不断下降,这构成了一个内在悖论.从政治经济学的广义效用视角来看,胥吏的预期效用由收入、职位和名誉组成,由于古代中国的社会复杂化和行政繁琐化,同时国家财政能力并未相应增长,导致国家无法支付胥吏的信息租金,甚至无法支付胥吏的基本生活费用,而社会阶层的动态隔离演化,使胥吏群体的职位前景与社会声誉交替下降,胥吏无法通过正常途径获得满足,只能通过各种替代性方式谋求体制外的补偿,导致腐败的广泛化,胥吏政治遂发展成难以治理的痼疾.  相似文献   

12.
现实国际政治矛盾的复杂性决定了向一个国家塑造良好形象的同时,会不可避免地损害自身在与该国存在矛盾的国家心中的国家形象.这种国家形象塑造的单向性问题,现有研究均未给与应有的关注.有鉴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对于缓解崛起国的结构性压力的作用,进而将国际政治矛盾划分为三类,论证了国家形象塑造的单向性.基于上述分析,作者在最后给出了中国崛起过程中国家形象塑造对象的排序建议.  相似文献   

13.
李瑞豪 《殷都学刊》2007,(4):112-117
蒲松龄与齐鲁诗坛的诗人交往很多,但很少受他们的影响,他认为写诗是"风雅"之事。蒲松龄的诗歌继承了中国诗歌的叙事传统,但现实主义精神过强,自我形象很突出,与当时风行的"神韵说"背道而驰,却契合了"神韵说"的反对者赵执信的诗论。王士禛并不奖掖蒲松龄,赵执信与蒲松龄也没有交往。蒲诗远离了齐鲁诗坛,以极强的现实关怀消解了《聊斋志异》的浪漫抒情。  相似文献   

14.
莫言小说中的“英雄”形象,是一种艺术上的“英雄”,而不同于现实社会历史中的英雄.莫言小说中的英雄形象,从叙事的角度来说,是在传奇与崇拜关系中塑造的;从审美的角度来说,是被置于悲剧和狂欢的交织与映衬中塑造的.  相似文献   

15.
现实国际政治矛盾的复杂性决定了向一个国家塑造良好形象的同时,会不可避免地损害自身在与该国存在矛盾的国家心中的国家形象。这种国家形象塑造的单向性问题。现有研究均未给与应有的关注。有鉴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对于缓解崛起国的结构性压力的作用。进而将国际政治矛盾划分为三类,论证了国家形象塑造的单向性。基于上述分析,作者在最后给出了中国崛起过程中国家形象塑造对象的排序建议。  相似文献   

16.
当前文艺理论研究中,国家形象塑造问题日益受到关注.中国当代文艺引入国家形象构建问题,既与当前中国综合国力提升和文化软实力建设相合拍,又是中国当代文艺理论和文艺实践不断走向自觉与成熟的标志.重视国家形象塑造的历史传统,注重历史语境的现实考索,关注形象史中的诸种误读,把握国家形象内涵与构建的动态性,构成了当代文艺实践构建国家形象的“历史性”诉求.而立足于中国当代的生存现实、文化现实和媒介现实,提供中国人自己的发现和思索,发出中国人自己的声音,当是当代文艺实践构建国家形象的“现实性”诉求.而文艺本身具有虚构和理想性质,国家形象体现或满足了不同文化背景中人们的不同文化想象,以及理想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和型塑着现实的形象,体现了当代文艺实践构建国家形象的“理想性”诉求.如果说历史之维指向的是国家形象的底蕴和厚重感,现实之维指向的是国家形象的现状和当下感,那么理想之维指向的则是国家形象的想象与期待感.当代文艺实践构建国家形象体现了历史性、现实性与理想性相统一、相融通的审美品格.失去了其中任何一维,当代文艺实践所塑造出的国家形象将是平淡、苍白和无力的.  相似文献   

17.
对《聊斋志异》女性狐鬼形象的解读视角,历来集中在性别话语或文学赏析上。本文拟从社会文化史的角度入手,探讨蒲松龄塑造花妖狐魅的具体语境与文化价值。《聊斋志异》的非现实女性形象,是由明清病态审美观发展而来的,蕴含着此前文学作品难以处理的现实题材与人类经验的内容。主要观点有三:一、虚幻女性可以达到"妍质"的极致,身体极端轻小以迎合病态的文化审美,可以具备现实女性缺乏的文化修养。二、狐鬼的风流放诞隐喻了民间的性越轨风俗,虚幻的人物体现了民间原始欲望和粗朴的底层生活。虚幻使不合乎礼法道德的人事,取得了合法的表达与传播方式,这是《诗经》以来萎缩的文学表现力的再扩展。三、从文化史的综合角度研究《聊斋志异》,有助于更具建设性地理解和阐释其中人物。  相似文献   

18.
唐三藏探源     
唐三藏探源李安纲《西游记》小说中的唐三藏,几乎连现实中的影子都没有了。大家于是说,小说是现实的升华,却不等于现实。那么,小说中由现实所升华的人物,总会有一个文化原型,作者借此获得塑造他的材料、结构和思路。文学史上,所有震撼人心的光辉形象,都是以一定的...  相似文献   

19.
徐建 《理论界》2008,(2):157-158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塑造了上百个富有鲜明个性的女性形象,其中探春是其塑造的具有探索者特征的典型形象。探春作为一个探索者,体现了作者对青年女性社会价值与人生价值的探索,体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更深层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形象学角度对其中的英国形象稍作概括,并分析作家即形象塑造者的自身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以及英国形象作为他者存在的社会现实基础是异国形象得以塑造的必备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