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应地方高校特色专业建设要根据地方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确立专业建设的准确目标。就法学专业而言,其首先是培养适应地方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法律专门人才;其次是坚持以人为本和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的办学理念,制定科学、可行的建设方案。就地方高校法学专业而吉,包括两点:一是以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优化法学专业的设置和布局的调整;二是以提高创新能力培养效率为目标,完善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2.
"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为我国高校法学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也给未入围"培养基地"的地方高校带来挑战。地方高校应遵循国家"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所指引的方向,挖掘自身比较优势,创新教育模式,以基层实务需求为导向和核心,探寻地方高校与各类实务部门的全程协同办学的思路和机制,充分挖掘地方性资源,建立校内外用于教师和学生进行联合实践的中心和平台;尝试将法学专业与其他优势专业相结合,开辟新的办学领域。地方高校应培养熟悉基层社会实际情况、服务于基层社会的优秀实务型法律人才,与入围"基地"的高校开展差异化竞争,获得生存空间,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培养法学专业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能促进法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是解决法律应用型人才短缺问题的根本措施,还有助于学生对法学理论的学习和掌握。目前我国高校法学教学却过于偏重抽象理论知识的传授,多数法学教师自身的实践知识和经验欠缺,而法学专业的实习效果也不理想。因而,我国各法学院系要改革法学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加强与法律实务部门的交流,并注重提高法学专业实习效果,以使法学教育有利于学生法律实践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4.
高校应切实抓好课程改革以适应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新建地方性高校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占一席之地,应将课程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结合起来,办出特色,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法律实务界人士对高校法学专业本科教育、教学事务整体缺乏有效参与,国内急需一套合理的顶层机制来引 导法律实务界人士有效参与此类事务。英国、美国以及我国香港地区的法律实务界人士参与本国(或地区)高校法学专业教 育、教学的传统、方式以及创新为我国相关机制设计提供了有益经验。国内法学教育界与法律实务界应共同发起设立法学专 业本科教育指导委员会,该委员会应具有制定法学院设立标准、参与法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评估及法学专业本科生教学 培养方案制定及课程建议等职责;同时应明确法律实务界人士在法律技能与法律职业道德两大教学领域的参与程度;应通过 合理的法律学徒资源利用机制及声誉激励机制来鼓励法律实务界人士自觉、主动地参与法学专业本科教育、教学事务;同时也 应通过设置合理的法律实务界人士遴选标准来保障其参与法学专业本科教育、教学事务的质量与水平。  相似文献   

6.
20世纪60年代以后,知识更新显著加快,有别于普适性学科知识的地方性知识开始受到关注。在高等教育领域,地方性知识同样也是一种重要的知识资源,它不仅有利于促进高校的学术发展,还在帮助培养地方性人才、引领地方社会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为促进地方性知识的开发,高校亟需对地方性知识进行系统化研究、促进地方课程开发以及活化地方性知识教学。  相似文献   

7.
针对农村、农民、法律意识不强,变更法教育缺失现状,分析研究了高校法律专业师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法律服务问题。高校法学专业师生应当采取多种方式在农村普及法律知识,同时充实农村现有的法律机构和组织,在服务农村的同时促进法学专业教育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高校法学专业是掌握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前沿理论、培养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专业法律人才,为国家法治战略的实施提供思想与理论支撑的重要阵地,地方高校在培养专门人才的同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建设成为大学生法律素质与法治精神养成、本地区法律咨询与社会服务、周边区域专有法律问题研究的三大基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推进本地法治进程,服务本地人民生产与生活,应该成为地方高校法治教育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9.
义务教育质量标准内在地蕴含着地方性知识。由于城市和乡村都积淀、传承、发展着各自的地方性知识,这就为制定各具特色的城乡义务教育质量标准提供了可能。城乡义务教育应在保证达到国家统一质量标准的基础上,追求质量的多样性。为建设特色城乡义务教育质量标准,应将地方性知识纳入地方课程体系之中,加强教师的地方性知识培训,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地方性知识的交流。  相似文献   

10.
杨荣昌 《南都学坛》2011,31(4):127-128
走特色发展道路,已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地方高校提出的客观要求,更是新建地方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新建地方高校的特色发展,必须牢固树立特色发展意识,准确把握特色发展的内涵,克服特色发展中存在的误区,走科学的特色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1.
地方高校迎来了特色发展之路.在创新时代,高等教育创新的重要内容是大众化,而大众化教育的大众性更多地由地方高校体现出来;“大学城市”时代背景为地方高校发展带来了特有外在条件;研究和传播地域文化时代背景为地方高校带来了特色发展内容;应用型人才目标培养时代背景为地方高校彰显地方性和特色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2.
理工院校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实施战略,是法学教育亟待回答和解决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问题.理工院校兴办法学,应重点围绕差异化战略和特色人才培养,依托本校优势学科,建立法学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及实施方案,培养具有理工科知识背景的复合型法律人才.  相似文献   

13.
我国地方高校法学教育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后,高校纷纷设立法学专业,但是其中的大多数地方高校都存在诸如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备不足等一系列问题。针对当前的形势,这种法学教育盲目膨胀的趋势应该停止。已开办法学专业的高校应该加速提升教育质量,以培养服务于社会,并具有创新精神的法律人才为目标。  相似文献   

14.
当前,法学本科教育普遍存在小而全、专而不精等情况,同时国内有关法学教育发展理论尚不成熟,对许多问题的探讨还未取得广泛共识,致使高校千人一面,培养模式雷同,以知识传授和采用灌输式教育为主,特色鲜明的高校并不多见。农科院校法学专业要办出自己的专业特色,实现综合性大学的目标,在法学教育中占一席之地,必须跳出传统的教育模式,树立一种全新的特色教育观。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强化法学教学实践的创新,培养出有农科院校法学特色,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型法律人才。  相似文献   

15.
新建地方性本科高校科研管理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新建地方性本科高校科研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了完善新建地方性本科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6.
一般院校法学专业本科的培养目标是为地方法制建设服务的应用型法律通才,为实现这一目标应确定与之配套的教学计划,本文对该教学计划的制定原则、制定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以及具体的制作方法进行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7.
分析法学专业的就业形势和法律职业的素质要求对地方院校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指出在对辽宁省地方院校法律人才培养路径选择进行专项社会调研的过程中发现地方院校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目标定位与职业需要不适应、不能结合自身优势资源进行差异化培养、课程设计不合理且缺乏应用能力训练以及课堂组织和教学对于学生复合能力培养缺位等问题。地方院校应在厘定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结合相关实践经验,进行以创建网络化高校资源共享与教学跟踪延伸平台为依托的应用型人才定位下的差异化核心课程体系设计、兰戴尔教学法指导下的教学模式与课程组织方式转变和创立高校与实务部门合作培养下的实践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8.
任何一所高校的发展,都必须首先明确办学定位,竭力突出办学特色.肇庆学院作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依据学校的办学条件、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以及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对自身的办学进行了准确的定位:立足地方,面向基层,服务社会;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学工作为中心,教学与科研并举;以本科教学为主体,坚持多层次办学;强化基础学科,发展应用学科,扶持特色学科.同时,积极培育办学特色,强化特色办学意识,办学的师范性、地方性、开放性特色已经初步彰显.  相似文献   

19.
一般院校法学专业本科的培养目标是:为地方法制建设服务的应用型法律通才,为实现这一目标应确定与之配套的教学计划,本文对该教学计划的制定原则、制定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以及具体的制作方法进行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20.
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是一种尚在探索的高等教育类型。重庆文理学院作为一所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在深刻认识其地位和特点的基础上,进行了创办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探索与实践: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为目标,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职能,应用型学科专业、应用型课程、应用技术研究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互支撑,走出了一条新建地方性院校办学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