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龄化、城镇化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使我国农村地区产生了大量的留守老人。如何让这些留守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宝鸡地区464位农村留守老人的调查分析,针对留守老人的养老现状与困境,提出了构建与完善农村留守老人全方位、多元化养老保障体系的可行性措施。  相似文献   

2.
农村留守老人是一个需要给予特别关注的养老群体,有效把握农村留守老人的心理需求是提升农村留守老人养老质量的重要保障.文章对915名农村留守老人的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尊、老有所为四个心理需求进行了问卷调查,在揭示其心理需求特点的基础上,系统探讨了满足农村留守老人心理需求的社会支持系统构建.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老龄化趋势的快速发展和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村留守老人问题凸显,文章分析了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留守老人在经济收入、劳动负担、养老问题、情感交流、身体健康、娱乐场所等方面的生活状况,明确提出了积极扶持农民工就近就业、建立健全农村养老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和多种渠道丰富留守老人生活等解决我国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现状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 2011年数据,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了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从样本分布来看,83%的农村留守老人对自己的生活感到满意,17%感到不满意.研究结果发现,大部分农村留守老人对自己的生活感到满意,农村留守老人已经接受和认同家庭劳动力外出务工就业;农村留守老人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对其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大;家庭生活水平对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满意度影响显著;社区支持网络对提升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满意度越来越重要.  相似文献   

5.
随着农村家庭结构由“核心化”向“空心化”的转变,留守老人问题日益严峻。基于豫东农村调查得知,留守老人面临经济来源拮据、健康状况不良、心理孤独寂寞、安全隐患多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如不妥善解决必将影响新农村建设。为此,应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建立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扩大“新农合”范围,加强农村医疗设施的软、硬件建设,成立各类留守老人团体或协会,转变养老观念,加强农村养老院建设与管理,满足留守老人的物质与精神需求。  相似文献   

6.
在城乡二元体制及农村劳动力转移等因素的影响下,我国农村地区留守老人逐渐增多,农村留守老人多维贫困问题日益突出.基于陕西省南部331份调研数据,利用A-F多维贫困测度模型测度农村留守老人在收入、健康、医疗、抵御风险能力、居住条件、生活状况、心理状况七个维度上的多维贫困状况,并借助Probit和Tobit模型分析社会资本及其各构成要素对农村留守老人多维贫困的影响.结果表明:1)单维贫困发生率最高的四个指标分别是生活燃料、患病被照料、疾病、卫生间,被剥夺比例均在60%以上;2)农村留守老人二维及三维贫困状况较突出,四维及四维以上贫困发生率较低.健康、生活状况、居住条件、抵御风险能力是农村留守老人贫困发生率较高的四个维度,也是导致农村留守老人陷入多维贫困的主要因素;3)社会资本对农村留守老人多维贫困有着显著的负向影响,社会网络与社会关系在农村留守老人多维贫困脱贫减贫中的作用最显著,社会声望仅对农村留守老人多维贫困减贫有一定正向作用,社会参与则对农村留守老人多维贫困无显著影响.这说明,此后在解决和防范农村留守老人多维贫困上,应多关注非收入层面并重视社会资本的减贫作用.  相似文献   

7.
来自江西某县农村留守老人的物质支持、生活照料支持、精神慰藉支持等方面调查研究表明,留守老人的社会支持不足,严重威胁到留守老人的生活。他们的养老支持目前仍然是以家庭为主,但许多留守老人得不到子女的赡养,又无其他社会支持,晚年生活境况凄凉。缓解农村养老压力的当务之急是构建一个由政府、社区、社会服务机构、家庭和个人构成的农村留守老人社会支持体系,以保障农村留守老人的权益。  相似文献   

8.
农村留守老人农业生产现状分析——基于江西调查数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依据江西农村留守老人抽样调查数据,分析了江西省农村留守老人农业生产现状,结果表明:在农业生产环境不佳、劳动力雇佣困难、政府支持和农村社区帮扶不足的情况下,60.9%的被访留守老人承担着农业生产和家务劳动的双重负担,部分人还同时承担着照料孙辈的重任;农村留守老人自身素质和外部支持的不足,制约着农业生产的发展,甚至影响农产品的持续供给。研究的目的在于,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关注,以减轻农村留守老人的劳动负担、提高他们的福利水平、促进农业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增进农村留守老人幸福已成为和谐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课题.基于湖南179名农村留守老人问卷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可支配收入对农村留守老人幸福指数的正向影响在1%的水平上显著,身体健康因素的正向影响在10%的水平上显著;子女与留守老人电话联系时间的正向影响在5%的水平上显著;而劳动天数、留守儿童监护数的负面影响在1%的水平上显著.因此,应当大力提高农业生产和农村教育、农村合作医疗及留守老人文化、生活服务水平,降低留守老人劳动强度;同时促进子女履行赡养和精神慰藉义务  相似文献   

10.
采用2011年中国老龄人口健康状况调查(CLHLS)数据,在描述农村留守老人群体特征和养老现状的基础上,运用Logistic模型探讨了个体特征、家庭特征和社会福利对农村留守老人养老模式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农村留守老人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从个体特征层面上看,年龄较大的、身体健康状况较差的、男性、受教育程度高的和自己(或配偶)有房屋的这几类农村留守老人群体,更容易选择正规化养老模式;从家庭特征上看,留守老人家庭收入越高、地位越高、子女数量越少越倾向于正规化养老模式,家庭出现过迁徙比没有出现过迁徙的农村留守老人更热衷于非正规化养老模式;从社会福利层面上看,所住社区有组织活动和没有参与医疗保险的留守老人更倾向于选择正规化养老模式。  相似文献   

11.
农村留守与农村非留守老人养老的比较显示,子女外出务工对农村留守老人养老的影响并没有像已有的研究结论揭示的那样严重。研究结论的差别源于研究方法的不同。已有的研究结论多是子女外出务工前与外出务工后农村老人养老状况比较的结果。这一研究方法因无法剔除时间因素的作用,可能夸大了子女外出务工对农村留守老人养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随着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照料的供需矛盾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社会问题。通过对341位农村留守老人的调查数据分析发现:虽然家庭成员仍是留守老人的重要照料者,但农村留守老人的照料方式已由传统的代际照料转变为基于婚缘关系的自我照料。在产出性老龄化视角下,实证分析表明:农村留守老人自理能力越差,得到的照料越少。进一步分析发现,问题根源在于纵向远距离代际照料困难、横向自我照料风险所导致的家庭照料功能弱化。因此,当家庭照料不能满足留守老人的生活照料需求时,社区照料是一种重要的补充模式。  相似文献   

13.
数字乡村建设是当前农村发展的重要一环,作为重要参与主体的农村留守老人如何跨越数字鸿沟并有效参与其中,是当下亟需解决的难题之一。文章基于对合肥市L县X村的调查,以内生发展理论为分析框架,指出农村留守老人参与数字乡村建设面临以下困境:内外部资源链接弱化,资源匮乏;参与渠道不足,积极性低下;数字能力不足,数字化产品认同感较低。由此提出农村留守老人参与数字乡村建设的路径:加强农村资源供给,充分发挥留守老人资源优势;多方协调共同参与,提高留守老人参与积极性;提高留守老人信息素养,增强其数字化产品认同感。  相似文献   

14.
农村留守老人生活调查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2013年15省市978个农村留守老人的实地调查数据,从劳动参与、子女经济支持、亲子关系等方面对其生活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并建立计量经济模型探讨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子女外出务工加重了留守老人的农业劳动负担,且一定程度上使得老人与子女间的关系疏远,但也为改善留守老人生活提供了物质基础;子女的就地就近转移对提高老人生活满意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文化程度、农业技能状况和社会身份对留守老人的收入水平有显著正向影响;隔代监护促进了老人与子女间的关系并提高了老人的生活满意度。  相似文献   

15.
农村留守老人的政府支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农村留守老人是伴随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类弱势群体。子女的外出务工弱化了家庭对他们的养老功能,同时,社区资源的匮乏并未缓解留守老人所处的困境。为了更全面地了解政府作为社会正式支持主体对留守老人的支持状况,本研究对我国5个劳动力输出大省的400名农村留守老人以及其他相关群体进行了问卷调查与访谈。研究发现,农村留守老人可以获得的政府支持非常有限,政府的角色仍然处于缺位状态,迄今为止并没有调整社会政策来填补家庭功能的缺失,留守老人的福利保障处于被边缘化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农村留守老人是一个人数众多、分布广泛的弱势群体,提升农村留守老人的健康关爱水平既是一个民生问题,也是一个发展问题。农村留守老人存在政府、家庭、社会、社区以及老人自身五个健康关爱主体,但各关爱主体在农村留守老人健康关爱的实践中均存在缺陷,其中,家庭方面的主体责任未能凸显,精神慰藉聊胜于无;政府方面的健康关爱制度短缺,健康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市场介入的动力不足,自发行为未成常态;社区的责任主体被动缺位,骨干作用未能发挥;留守老人自身的健康意识淡薄,健康投入有所顾忌。提升农村留守老人健康关爱水平,家庭应该不避责任,主动承载;政府则组织领导,保驾护航;社会各方积极协同;社区方面需激活各类组织,倡行孝亲文化;留守老人自身亦需转变观念,并抱团取暖,共同构建“五位一体”的健康关爱体系。  相似文献   

17.
社会疏离给农村留守老人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带来消极影响。以抗逆力理论为指导,分别从个体、家庭和社区三个层面对农村留守老人的社会疏离进行了社工干预实践。经验发现,“抗逆力”在社会工作中是一个强调联合个体与社会、微观与宏观的概念,可以在个人、家庭和社区三个逻辑层次上,有效提升农村留守老人的内部保护因子和外部保护因子,提高农村留守老人抗逆力。在干预农村留守老人社会疏离的过程中,应该秉承“社区为本”的理念,避免问题化取向,坚持优势取向、系统性介入、持续互动,以及理论与实践并重等原则。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农民工在不断增加。由此引发了农村大量"空巢"家庭的出现,导致农村留守老人群体不断扩大。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状况怎样?面临着什么样的问题?应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在对赤峰五个旗县进行实地调查后,总结了留守老人的生活状况,分析了他们生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探讨了解决留守老人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城乡二元结构、对城市生活的不适应等通常被认为是农村老人留守的主要原因.我国东部地区也有留守老人,然而留守原因并非都是无奈之举,而是基于乡愁的理性选择.通过对100位留守老人的问卷调查以及23位留守老人的深度访谈,发现东部山区农村老人选择主动留守是对乡愁的守望,表现为五个方面:对故土的依恋、邻里的守望相助、维系传统的"家"观念、实现自我价值、重塑代际关系.最后就关爱留守老人从充实文化生活、提倡情感慰藉、建设美丽乡村三个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0.
以粮食生产为例,利用江西农村留守老人抽样调查数据,分析不同个体特征、环境特征的留守老人农业生产行为的差异。结果表明:(1)农村留守老人是江西农业生产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年龄、性别、健康状况、文化程度、配偶健在情况、农业收入比重、子女支付比重、所在村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及自然资源状况等不同水平在留守老人农业生产行为上均存在显著差异;(2)照料孙辈数、村区位、外部支持等不同水平对留守老人农业生产行为也有一定的影响,但差异不显著;(3)目前,社区和村委在为留守老人提供劳动帮扶方面存在角色缺位现象,农产品价格保护、农资价格控制、农业生产技术咨询服务及自然灾害补偿等留守老人急需的政策和服务供给严重不足。针对以上分析结果,提出扶助农村留守老人农业生产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