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网络传播所具有的双向互动性是其革命性特征,这一特征使授受之间的界限趋向模糊,即两者的角色在这一互动过程中可以互换.网络传播所具有的互动性等特点使信息的快速流通和交换成为了现实,并对社会以及个人的潜移默化的变革和重塑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在消费社会,图像的视觉扩张与现代媒介成长是同步的,图像作为媒介在信息传播网络中逐步向人们敞开,然而图像自身的真实意义却是被遮蔽的.现代媒介技术革命助长了人们对图像与符号设计的消费欲望,视觉文化也藉此完成了其自身的历史转向,在这一转向之中,图像是媒介信息传播的关键,并在消费视野中显示出其前所未有的张力.  相似文献   

3.
一、次模糊的含意和意义所谓次模糊,这是为了与模糊概念相区别而提出的一个新概念。众所周知,在自然、社会和思维等领域,都存在许多模糊现象。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模糊现象也很普遍。各个社会形态的过渡,同一社会形态中不同政权的过渡,并没有十分明确的界限,往往是同一社会形态或同一政权中,存在着几个社会形态或几个政权的痕迹。在思维领域中,模糊现象也常见。思维方法中的想象、类化、联想等具有模糊性,思维运用的  相似文献   

4.
关于文化传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正像有物质生产就有物质流通一样,有文化生产也就必然有文化传播。文化传播又称文化传通或文化传扬,是指一定的主体通过言语或姿势、表情、图象、文字等符号系统,传递或交流知识、意见、情感、愿望等信息,并使一定的受播者得到影响的过程。美国著名的传播学家威尔伯·施拉姆把这一定义概括为:“A通过C将B传递给D,以达到效果E。”“这里A是信息发出者,B是信息,C是通向信息接受者D的途径或媒介,E是传播所引起的反应。”[1]根据传播的词意,现代社会学、文化学、人类学通常又将其视作一切社会联系的中介。在此意义上,可以说社会中任何信息的…  相似文献   

5.
虚拟与现实的边界在元宇宙空间中成为模糊的内容,身处信息大爆炸和无处不在的移动网络包裹下的个人,既是一种信息数据,也是作为物质实体的生物存在,这两种身份存在融合和差异。元宇宙的发展实则提供了一种新的看待虚拟现实技术构建的数据空间和现实空间的维度,即一种融合的视角对待空间交互下个人延伸出的多样化形态,明确主体传播需求和空间的局限性。元宇宙空间有着经济、技术和社会环境的多元推动,但其交互仍旧具有身份、信息和空间的三重隔离,这种隔离影响传播的质量。元宇宙概念的充实和应用的虚空问题,有待从伦理需求和技术现实之间提出空间交互之下传播模式搭建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6.
转型期社会文化心态变迁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社会转型期 ,引起社会文化心态变迁机制是多重因素的复合体。其中 ,经济关系的矛盾运动以及由此所引起的社会利益关系的一系列变化 ,是社会文化心态变迁的直接动因 ;社会文化环境由传统向现代的“位移” ,是社会文化心态变迁的深层文化机制 ;当代信息传播系统化、全球化、信息传播手段多样化、传播速率快捷化等信息传播氛围的急速变革是社会文化心态变迁的加速机制。正是由三大机制因素的“合力”推动 ,使得当今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文化心态意识在真实意义上由传统向现代演变  相似文献   

7.
陈谦  孙顺华 《天府新论》2013,(5):138-144
"传播"这一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传播"更符合传播学中"communication"的本意,只有如此,将古代监察纳入传播学视角进行考察才有了依据。"监察"概念的字面意义可以说明其信息传播内涵;从起源上看,监察是最高统治者亲自观察、巡视的替代;从功能角度说,监察官员与制度是为实现政治控制功能而设;而且古代监察的信息传播特征还可以用拉斯韦尔"5W"模式进行说明。中国古代的监察活动是以信息传播为主要特征的社会、政治监控活动。  相似文献   

8.
李兵 《北方论丛》2011,(6):53-57
在信息社会,阅读式微和误读激增,新媒介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传播渠道的噪音无法消除,媒介制造误读,过量生产的神话能指使意义产生了内爆。新媒介模糊了作者与读者、正读与误读的界限,带来身份认同的危机。媒介文化中的受众虽然没有完全变成任人宰割的呆鸟,但主体的存在意义仍然受到了语言符号和新媒介的双重钳制。读者要摆脱被媒介控制的困境,走向一种自反式的理解就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9.
在全球媒介发达的当下,任何国家的电影都处于世界市场体系之中,电影竞争离不开借助传播渠道、实现意义增值的维度。韩国电影即是借助网络、手机等融媒体、移动媒体传播的成功案例,形成席卷亚洲的"韩流"现象。这对于急欲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当下中国电影来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它告诉我们,在媒介发达的当下,传播渠道与传播内容同等重要。在手机这一移动媒体中,微信已成为重要的传播工具,具有自身的特点。具体说来,微信的"熟人与半熟人"的特殊状态制约了传播内容,其中的实用信息与情感交流、公共交往、资源共享等错综交织;微信传播要求选择正能量的社会信息、符合伦理道德的价值观、具有适当深度以及艺术形式明显的电影文本。  相似文献   

10.
文章,做为一种客观存在,信息的载体,注定要在社会中传播,传播的方式即阅读。没有阅读就没有接受,没有阅读就没有文章的效应。是阅读者创造与成全了文章,苏醒了凝固于文章中的信息,活跃了潜蕴于文章中的生命,实现了文章的价值与意义。阅读,作为一种行为方式,是文章信息传播的中介,阅读者的情况决定着信息接受的具体方式、角度深度乃至阅读效果。 那么,文章中的信息材料,通过接受主体——读者的反馈之后,能够得到怎样的效果,应该得到怎样的效果?这是文章应用阅读学中的一个落脚点的问题。日本著名学者桑原武夫先生在谈到文学作品的社会效果时曾经说:如果“无视社会状况而一味谈论作品本身所具有的矢量,这作为本质论即便饶有趣味,但作为效果论则是毫无意义的”。鉴于此,本文提出影响文章阅读效果的四种因素——目的,素养,思维能力,阅读方式。  相似文献   

11.
河南省正处在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凸显,各种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在重大突发性事件的处置中,互联网信息传播及治理是危机处理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一环,也是政府危机公关成败的关键。从研究河南省重大突发性事件的互联网信息传播现状入手,结合传统马克思新闻理论与西方传播、媒介理论,建构了符合河南省网络舆情的传播框架,并以目前的互联网信息传播体系为基础,提出了充分体现政府主导性、媒体客观性、公众理性参与性从而实现维护社会稳定的三方互动网络信息传播模式。  相似文献   

12.
郭奇 《中州学刊》2008,(2):255-258
农民工是现阶段我国社会转型历史时期产生的特殊社会阶层,他们游走于城乡之间,在现代社会中是一个"边缘人"群体.由于这种边缘的社会地位,在城市文明的传播中,农民工有着双重的传播角色,通过不同的传播行为影响了传统束缚下的农村社会,对农村信息平台的构建有着先导和示范作用.但同时,由于农民工自身的局限性和社会传媒环境的制约,其传播行为又有一定的混杂性和低层次性.如何更好的发挥农民工的传播作用,建立一个有效的农村信息平台,这需要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引领构建作用以及政府机构的协调管理职能.  相似文献   

13.
人类社会进入数字化时代以来,信息的模因式传播迅速兴起,元宇宙集现实与虚拟数字世界于一体的理念更是加速了这一境况的发展。模因论者通过与生物学基因理论的类比来解释信息传播的特征与机制问题,在这种理论看来,模因的复制和变异构成数字化信息存在与传播的客观基础,模因作为信息传播表达的基本复制因子,它们在信息吸收、保留、表述以及传输几个阶段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与此同时,信息的模因传播也面临着巨大的选择压力,信息的表征与人的选择需求之间的距离会被忽视或无意拉大,信息在数字网络世界的建构中也逐渐异化为对人信息的某种遮蔽,信息技术与信息传播中虚拟与实在双重维度形成的张力构成人们不得不面对的重要时代难题。  相似文献   

14.
发挥微信在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信的迅猛发展对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具有积极作用,它提供了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新渠道,增强了主流意识形态认知的深入度,丰富了主流意识形态即时互动性。但微信自身具有的传播特点也威胁着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传播进程,它的自由传播威胁了主流意识形态安全,价值操纵模糊了主流意识形态形象,信息杂糅侵蚀了主流意识形态基础。我们必须积极抢占微信阵地,弘扬社会正能量;加强微信平台管控,推进微信法制化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15.
龙臻 《学术探索》2012,(10):168-170
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文学信息传播中语言文化的变异研究,其核心在于强调信息传播的过程中,除了注重翻译人员语言中体现的语言文化价值外,还要注重文化翻译人员的文化背景以及其翻译过程中体现的文学信息及实质感悟,并以此来掌握翻译人员在信息传播中所发挥的媒介作用。由此不难看出,文学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有着促进文化交流的作用。基于相关因素的影响,文学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在此,本文针对文学信息传播视角下的语言文化变异,做以下论述。  相似文献   

16.
在现实的危机传播中,信息不对称是信息传播的常态.信息传播主体因信息平衡可能会加剧其利益损失,而尽力控制危机信息的外传.信息传播客体因信息平衡意味着减少利益损失,而竭力争取更多的危机信息.现代大众传播媒体的传播应努力弥补传播主客体之间的信息格差,实现相对的信息平衡,促进社会系统的有序运行.  相似文献   

17.
先验的模糊──再论艺术传播的本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对艺术传播信息量的分析出发,阐释了经典信息理论在解释艺术传受过程时的矛盾;通过对“有效信息”的揭示,演绎出了艺术传播学理论的崭新概念:信息质。正是由于信息质的存在,艺术语言才以本质上的模糊而表情达意;也正是由于信息质的存在,受众才得以在受传时跳出文本而产生主体化的阅读。由此本文推论,从必然性和充要性来看,艺术作为传播,具有先验性的模糊特征。  相似文献   

18.
新媒体传播有着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这使其在危机传播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新媒体是危机潜伏期的"预警者"、危机爆发期的"信息源"、危机蔓延期的"扩散体"、危机模糊期的"辟谣者"、危机结束后的"反思者"。发挥危机传播中新媒体的舆论引导功能,应加强新媒体与政府的互动,及时公开信息,反映真实舆论;加强新老媒体的融合,强化危机传播的效果;将舆论引导的优质化与社会主义的法治化相结合,发挥法律规范的功用。  相似文献   

19.
《东岳论丛》2018,(4):158-165
清代官方告示是重要的信息传播媒介,在政治传播中作用显著。以媒介环境学派理论来分析清代官方告示,可将其分为狭义性告示与广义性告示。狭义性告示是地方官员发布信息的正式公文,广义性告示是信息传布的媒介。狭义性告示强调传播时间偏向,有利于长久维护地方稳定。广义性告示强调传播空间偏向,有利于维护广阔疆域统一。时间与空间的平衡保证清政府统治,清代中晚期以后,告示利用现代传播媒介作为载体,强化时间偏向与空间偏向的传播效度,强化官方信息传播系统。另外,狭义性告示与广义性告示普遍的白话文语体倾向,为白话文运动和民众启蒙创造了有利的社会语境。总之,清代告示在政府与民众的共同期待中完成其工具性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现代社会是信息的社会,大众传播媒介竞争激烈。作为接受对象的每个个体,都位于大众传播的中心,使受众的个体乐于接受是信息传播的基本条件。电视传播要想在众多的大众传播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吸引更广泛的受众,必须树立牢固的受众主体观念和传播的服务意识。本文试就这个问题作一论述。受众是传播的重心受众,大众传播的对象,为信息传播过程中接收的主体,电视传播中指电视观众。他们是传播的重心。受众是电视传播的接收者,信息传播的目的地。无论传播者提供什么信息,信息所包孕的社会的、文化的,伦理的和艺术的内涵,只有在受众的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