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衡山方言的两字组、三字组的轻重模式与字组是否成词、字组的词性(体词性和谓词性)及语法结构有密切的关系。在句子中,轻重音有区别语素的实义和虚义、辨别数词的确数义和约数义等功能。轻重音在语音上的特征表现为:轻读音节较重读音节的时长短,非平调变读为平调(具体的变调规则是上声13变读为阴平33,入声24变读为阳去44)。这种变调可称为“轻读变调”。根据轻读变调的稳定性,可以分为“规定性的轻读变调”和“非规定性的轻读变调”两种。“规定性的轻读变调”具有与北京话“轻声”相同的语法语义功能,可以界定为“轻声”。  相似文献   

2.
固原方言的两字组连读变调和轻声,可分后虚类、叠字类、一般类三类进行观察和讨论。出现的连读变调类型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重读连读变调、轻声连读变调、轻音连读变调。轻音连读变调是单纯语音层面的调值变化,轻声的连读变调还与语义、语法层面有关。固原方言轻声音变至少有两种:一般意义上的后字轻的形式和音系学意义上的后字不轻的形式“。上声+上声”两字组中有一种21+53的连调式,或许可以看作前字轻的轻声音变形式。  相似文献   

3.
府谷位于陕西省最北端,全县方言内部语音基本一致,以地域大致可分为四个小片,西部方言是其中的一片。陕西府谷西部方言音系,包括府谷西部方言的声韵调系统、连读变调和轻声。笔者认为,府谷西部方言中上声来源于中古清平与中古清上、次浊上,这一上声调是清平向清上、次浊上合流的结果;府谷西部方言的轻声总体上是调位中和现象,单字调和连调形式对轻声的控制作用较为强烈,词的使用频率与轻声的产生基本无关,轻声是一种固定的构词手段。  相似文献   

4.
松滋方言的轻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松滋方言轻声的特点是音长缩短和音高变化,其音高延续了前字声调的终点音高;松滋方言的轻声音节只有音高特征,但轻声前字曲拱特征仍然保留着;前字为阳平和上声的有变调现象产生。  相似文献   

5.
合肥方言声调的优选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采用实验语音学的方法,运用语音分析软件对合肥方言的声调进行了全面的语音描述.实验结果表明合肥方言的声调格局为5个单字调,阴平调有新老派区别.然后在优选论的框架内,对合肥方言的二字组连读变调和轻声现象进行了音系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制约条件的交互作用可以全面、简洁、自然地解释这两种现象,体现了该理论的强大解释力.这也为今后汉语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6.
语音实验证实在乌鲁木齐汉语方言中,轻声音节既不轻也不短。在乌汉话中,辨别轻声与非轻声主要是音高在起作用。乌汉话轻声的另一个特点是它能引起前字变调。通过优选论分析,探讨影响乌汉话变调的7种制约条件及其层级排列,使乌汉话的轻声前字变调和轻声的调值得以在统一的模式中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7.
轻声由于读得轻而短,所以就失去了原先的调子。普通话中的轻声是一种变调现象。普通话中由于前面字的声调不同,后边轻声的音高也有所区别。从宝鸡方言具体的语音图谱中观察分析得出:普通话四声后的轻声在宝鸡方言中音高也有所区别,大概排列的顺序为:阳平(35-24)——高;去声(51-44)——中;上声(214—53)——半低;阴平(55-21)——低。  相似文献   

8.
湘潭方言单字调和双字组变调的语音实验研究发现,湘潭方言单字调只有五个音调:阴平33、阳平12、上声42、阴去45、阳去21,入声24在单字调发音时归入阳平12;湘潭方言的连读变调有两种形式:上声在二字组无论做前字还是后字,均由42变为44;入声在阴平、阳平、入声字后时,由24变为33;湘潭方言的轻声时长大约是非轻声的一半,调值为3,上声在轻声前也发生变调,由42变为44。  相似文献   

9.
连读变调与轻声是官话方言中两种常见现象.传统的看法是两者之间无密切联系.本文采用实验语音学的方法、运用音系学的最新理论--优选论对这两种现象进行了描述与音系分析,获得了具有原则性的统一解释.结果表明标记性制约条件"低调"既适用于连读变调又适用于三字组轻声音高的音系分析,因此两者之间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轻声是汉语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是汉语研究的热点问题,但目前对其性质的界定仍莫衷一是.描写、分析汉语方言中轻声的语音表现,具有典型性的方言的例证说明,轻声不仅仅是一种声调的变化,更是一种与语义相关的特殊变音.  相似文献   

11.
乾县方言两字组的连读变调有语音环境制约和语法因素决定两种变调,其中前者表现为为非重叠式,后者表现为重叠式;非重叠式两字组连读变调共有九种类型,其中后字变化频率远远超过前字并且以变21调为多;重叠式具有特指、爱称、小称、泛称、尝试、成词等语义语法功能,主要表现为名词和形容词,动词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12.
接触引发的语法演变是指由语言或方言之间的接触导致的,方言接触引发的语法演变结果及表现有语法成分的替代、增加、融合和叠置等。在同义语法成分中,使用最普遍的成分容易被异方言所借用,当语法成分被借用后,句末位置相对容易吸收源方言的对应成分,并呈现出由句末向句中扩散的趋势。多功能语法形式借用或退出时,其不同用法并不是同时被借用或退出。方言间接触引发的语法演变机制主要有语法借用、接触引发的语法化和构式拷贝。  相似文献   

13.
哈尔滨方言声调格局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学者们对哈尔滨方言声调的调值有不同的观点,通过实验手段进行研究得出的结论相对精确和可信。以十组词为实验材料,利用计算机和praat软件分析出数据和音高曲线图,在此基础上,得到哈尔滨方言的声调格局:阴平44,阳平24,上声212,去声52。  相似文献   

14.
马公话里入声消失,不应再归入江淮官话。马公话和泗县话两阶核心词的关系词比例相近,通过阶曲线判定法得出它们是同源关系,马公话可能归属于中原官话信蚌片。考察376个中古入声字在马公话里的读音情况,发现"清入和次浊入归阴平、全浊入归阳平"的规律,马公话应该归属于中原官话信蚌片。马公话性质演变的原因有内部方言接触和外部方言整体推移,它的演变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15.
湘西汉语方言古全浊声母今读共有9种类型。古全浊声母舒声字今读不送气音,入声字大多今读送气清音是湘语古全浊声母自身的演变。古全浊声母舒声字今读送气清音是江西移民带来的赣语影响的结果。古全浊声母仄声字今读不送气清音是在与官话方言长期接触下发生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通过收集整理大冶陈贵镇方言口语中的合音词来展示大冶方言语貌.大冶陈贵方言的合音词数量较多、类型较丰富、合音方式较灵活.有二次合音词、局部合音词、叠音词合音.有部分合音词与原词比较语义发生变化.大冶方言中的合音词是由急呼而形成的历史音变.这些合音词和大冶话中的情意变调一起,体现了大冶话作为方言口语的实用性、简洁性.  相似文献   

17.
莱芜位于山东中部,莱芜方言属于冀鲁官话。莱芜方言清入声的调类归派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发音人口/中以离散式音变的方式正在逐渐地发生变化,其原因主要是受到了普通话的影响,是一种它变型音变。  相似文献   

18.
目前运用实验手段研究湖南沅江方言还是一项空白,文章简要介绍了语音实验的基本流程,并结合语音格局理论,初步分析了沅江方言的语音格局。通过与北京话语音格局的相应比较,多角度展现了沅江方言语音格局的全貌。  相似文献   

19.
石门蒙泉话归属于汉语西南官话,其人称代词颇具特色。本文在普通话文献语料和田野调查实际语料的基础上,从形式和用法两方面对石门蒙泉话的人称代词进行描写,并和普通话比较,从中归纳出蒙泉话人称代词的特点。既指出了其与普通话人称代词的共性,也突出了蒙泉话人称代词的个性,以期为以后人们研究方言人称代词提供一点实际语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