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从上世纪80年代初至上世纪末近20年的时间,对武训的研究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从1980年《齐鲁学刊》第四期发表张经济《希望给武训平反》的读者来信,到1986年国务院《关于为武训恢复名誉的批复》的下达前后为第一个阶段;从1986年前后到1995年召开第二次全国武训研讨会前后为第二个阶段。就武训和武训精神的研究来说,我们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进行深入研究。其一,对鲁西北大运河沿岸具体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做进一步综合性的考察和分析,以深入研究武训及其精神产生的必然性和真实性。其二,在研究方法上,应该采取政治学的、历史学的、社会学的等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客观地分析武训的各种社会关系,以夯实武训成就义学事业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2.
<正> 武训,是中国近代史、近代文化教育史上的一个著名人物。一个多世纪以来,伴随着对这个人物的肯定、赞扬和否定、批判,人们巳经赋予了“武训精神”以较确定的涵义。什么是“武训精神”?它包括哪些层次和方面?其意义何在?探讨这个问题,对我们今天正确评价武训其人及电影《武训传》,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党的十七大强调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才资源强国。强国必先强教,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中,需要和谐教育。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提出的教育思想以爱为核心,倡导家庭教育中的爱和学校教育中的爱,认为自然的教育法才是达到真理的唯一方法,要素教育是其实现方式,他通过道德教育、智育、劳动教育、体育等三方面阐述了和谐发展教育思想的深刻内涵,以期对建立和谐社会的和谐教育体系给予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4.
武训毫无疑问是中国公益史上的一个伟人:平民教育的倡导者,白手起家兴办义学。被尊为“武圣人”。历史上他的形象一度塑造为一个“乞丐圣人”,几乎是无私的,乞讨的钱都用来办学,自己吃发霉的馒头就凉水,甚至“无欲”,别人劝他讨老婆,他也不要。他办了义学却毫无名利心,每逢开学第一天时,武训都要先拜老师,次拜学生。每次置宴招待老师,他都请当地名绅相陪,而自己则站立门外,专候磕头进菜,待宴罢自己吃些残渣剩羹。  相似文献   

5.
政治对手文化同路——曾国藩洪秀全合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国藩、洪秀全在政治、军事方面是拼死相争的对手,但从文化史的角度看,又同为中西文化大交汇初期中国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洪秀全代表了"草根"阶层,集两千年农民战争、农民革命思想之大成;曾国藩代表了传统士大夫阶层,儒家修、齐、治、平的经世致用之学,到他这里发挥到了极致.他们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终结式的人物,都是近代中西文化会通的前驱先路人物.他们的文化品格都对近代中国的政治史、思想史、文化史进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正> 武训是清朝末年活动在鲁西北乎原的一位奇丐.他目不识丁,却立志办义学,行乞三十余年,积钱万余串,终于在堂邑、馆陶、临清建起了三处义学.光绪十四年(1888年)武训行乞兴学的事迹被当地官府肯定并上奏朝廷,武训很快扬名海内,对武训的评论也随之而起,延续至今已有一百年了.这一百年来,以对武训的评价来说,忽而把他抬向巅峰,忽而把他打入谷底,大起大落;从对武训精神的阐释来看,有的把它和儒家思想紧紧相连,有的把它和教育救国挂勾,有的则全盘否定,观点迥异.武训生前本是个下层小人物,但他的影响却比历史上一般的帝王将相大得多.对这种罕见的"武训现象",很值得总结和研究.本文的目的在于抛砖引玉,以引起有关同志的注目.从光绪十四年(1888年)清政府封武训为"义学正"算起,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的今天,正好一百年.这一百年来,对武训的评价经历了一个曲折复杂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7.
在《水浒》和《武训传》这两部歌颂投降主义的姊妹篇里,主人公宋江和武训,一个号称“呼保义,”一个号称“义学正”,都是封建地主阶级的无耻奴才。 武训讲“良心”,宋江讲“忠义”。何为“良心”?武训用自己的行动做了恰到好处的注脚。在大地主张举人家,他象一条百依百顺的狗,总是拣“顶苦顶脏的活”干。扛麦子,“别人扛一袋,他却扛三袋”。狗腿子有意“戏弄他”,给他再加上一袋,弄个  相似文献   

8.
武训,以乞丐之身而积资万缗,兴建义学两处,另参予筹建一处,被后人誉为“千古奇丐”。但由于他地位低下,生前影响仅局限于其家乡一隅,不为文人关注;死后虽身显名著,却相对失去了直接获取第一手资料的契机,所以清末民初关于武训生平的材料虽然不少,但零散粗略,且搀有不少道听途说,以致一些资料互相抵牾。解放前出版的冯玉祥的《千古奇丐武训先生的生平》、张默生的《义丐武训传》以及段承泽、李士钊先后编写的《武训画传》等武训传记,虽然提供了一些相当有价值的史料,但囿于条件限制,考证不严密,有的事迹  相似文献   

9.
蔡元培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革命民主主义者,是近代中国一位不可多得的学贯中西的人物,也是清末民初文化调和论思潮的重要代表人物,其思想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中和”理念贯穿于蔡元培的全部理论和实践之中。  相似文献   

10.
乡村建设应该关注村民自治所依托的村庄基础。村民自治作为中国乡村治理模式的发展取向.有赖于乡村精英作用的发挥。东姜村“五老会”在乡村文化建设和民主建设方面的实践,代表了一种乡村建设思路和角度的转换,即从单纯增加收入之外的角度,考虑乡村建设的方向,提高农民精神层面的收益。从乡村社会人文和文化方面增加农民的整体福利,推动乡村民主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11.
李保霞 《学术探索》2012,(9):163-165
郭沫若原来对武训的评价是持论公允的,兼顾了武训其人,把握了历史但又没有全部把握历史的两个侧面。经过文艺上的批判运动,郭沫若的学术品格、学术风格发生了两种转变:由原来的知识分子传统的代表者向主流文化的代表者转变;由人民本位的陈述立场向官本位的陈述立场转变。这是"左倾"政治对文化、学术的挟持和强制性要求的极不正常的产物。因此,我们探讨《武训传》批判对郭沫若学术品格、学术风格转变的影响,不仅有利于我们研究郭沫若,而且有利于整个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丁文 《云梦学刊》2007,28(3):32-36
吴福辉研究现代文学史的学术小品,显示出他对研究对象新旧驳杂特质的把握能力与体察同情;其在海派文学研究领域内的沉潜与拓展历程,展示出一位学人如何“寻找自我”的经历,吴福辉的个案为深入了解20世纪80年代学者这一特定时代中特定一群的独特价值提供了一个典型例证。  相似文献   

13.
民国时期,吴佩孚和康有为这两个有着不同文化背景、政治理想和政治主张的名人,在张勋复辟事件中由对立而相知。康之所以对吴极力拉拢、借重,一是希望借助其军事力量实现他君主立宪的美梦,二是由于两人都对儒家文化情有独钟,三是康认为与吴有一些相投之诉求。吴对康若即若离的原因,一是对当时局势有着清醒认识,二是对康的政治主张不敢苟同,三是借康"文圣人"的名望装点门面。康、吴二人冲破文人、军人之界域践行理想,尽管均以失败告终,然其中所昭示的借鉴意义和价值,如吴佩孚的一统主张、康有为的军权认知等等,都在历史演化之中成为隐含的积淀,合力铸就民国进程。  相似文献   

14.
吴宓新人文主义的"道德"的文学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宓文学观中最核心的思想是"道德".他深受儒家文化和新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形成了新人文主义的"道德"的文学观,这一文学观的形成有其深刻的思想理论基础和哲学背景.这一文学观贯穿在他的文化思想和文学批评论著中,涉及了文学与人生的关系、文学与道德的关系、人生与道德的关系、文学的道德功用等方面.吴宓文学观有很强的前瞻性和世界性的普遍意义,因此,在当代中国文学转型期,研究吴宓文学观对中国当代文学的价值重建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作家王小波的“西方资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仵从巨 《文史哲》2005,(4):67-75
作家王小波(1952-1997)其人其文在中国当代文坛似属“异类”。所以成为“异类”,因素诸多,但拥有丰富的“西方资源”(以欧美文学为主兼及哲学、历史、自然科学等在内的西方文化)并广泛汲纳乃一重要原因。从其经历可以发现:王小波分别从“家庭”、“学校教育”、自修式的“阅读”三途径接获了这一资源,而广泛的个人阅读对作家身份的王小波影响最大也最为重要。丰富的“西方资源”不同层面、不同程度地影响了王小波,使王小波有了科学的思维方式、相应的思想观念、“文理兼修”的知识结构和个人化的“文学观”———“小说家(应)是知识分子”、“文学是永恒的事业”、“做艺术上的完美主义者”、“小说应深得虚构之美”。检视其“文学观”,我们可以发现其以欧美现当代文学为主、以欧美现当代小说为要的西方文学“来路”:从杜拉斯处,他汲纳了小说艺术应“感性化”与“完美化”的艺术追求;从卡尔维诺处,他汲纳了“小说有无限的可能性”的乐观精神,释放了“想象”的双翅,高翔于虚构世界,将经典小说沉重的文体羽化为“轻”;从马克·吐温与萧伯纳处,他汲纳了入世、问世、讥世的精神与幽默、讽刺的艺术个性,成就了黑色幽默的个人风格;从奥威尔与昆德拉处,他汲纳了知识分子作家清醒自觉的社会批判意识与高度的责任感,对中国当代社会人之生存状况给予了深度关注与尖锐揭示。“西方资源”的拥有与博取,使王小波成为今日之王小波。  相似文献   

16.
一百多年来,对武训的评价经历了一个从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今天,我们应当用全面的科学的观点,认真总结对武训评价中的历史教训,还武训以本来面目,挖掘武训精神的科学内涵,理直气壮地弘扬武训精神。  相似文献   

17.
井上圆了在明治时代国家主义教育思想占支配地位的情况下,通过艰辛的努力,创办了私立东洋大学。圆了既致力于学校教育,又重视社会教育。其教育思想的特质在于:以"哲学"为最高理念,统帅所有的教育行为;开放主义;以育人为根本,重视人才培养与国民素质教育;以自由开发主义为方针,凝聚私立学校的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18.
吴昌硕是近代中国画的一代宗师,是中国诗、书、画、印完美结合的最杰出而又全能的代表画家。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极大地推进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现代转型,在花鸟画的构图方面借古开今,取洋而化,为中国画表现语言的丰富与完备做出了独创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焦循《孟子正义》的诠释风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焦循作为综合吴、皖而起的扬州学派的代表,其《孟子正义》把朱熹、戴震“经世致用”的诠释理念提升到“自觉”的理论高度,在理论与实践层面上一并实现了实证与创新并重、理论与经世并重的学术路线,使清初顾炎武、黄宗羲的穷经、明道、救世观,在诠释理论和诠释实践中得到双重落实,也由此而使之以既不乏创新与发挥,更注重实证与贯通的兼容并蓄、博大会通的学术特色,成为超越一般补苴拾掇的纯粹考据的典范之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