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传统史学研究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那就是史学史研究比较繁荣,而史学批评史的研究则相对贫乏。其明显标志就是迄今尚无一部系统的史学批评史专著。中国有很丰富的史学批评遗产,如何总结我国史学批评的理论与方法,探求古代史学批评的发展规律,是当今史学界一个十分重要而亟待深入的课题。令人高兴的是,这一课题日益为当代史学家所关注,并有一些学者开始涉足这一领域.张三夕博士新近出版的《批判史学的批判——刘知几及其〈史通〉研究》(台湾文津出版社1992年9月版,以下简称《批判史学》)一书,正是近年来这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成果之一。它以较为系统和科学的论述,为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史学批评史的建设奠定了初步的基础。《批判史学》一书一改过去史学史的思路,把对刘知几及其《史通》的  相似文献   

2.
揭示史学与社会的关系是瞿林东教授的《中国史学史纲》一书值得注意的特色之一。作者通过对中国史学发展历程的考察 ,以事实说明了史学与社会的关系和史学对社会究竟具有怎样的作用等问题 ,强调史学家应该具有关注社会的治史宗旨 ,提出了正确认识和处理史学与社会关系的基本原则。这些认识对史学史学科建设和对我国史学研究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思想史学科是“五四”以后随着中国现代学术体系的建立而逐步形成的。此前的思想史主要包涵在经学史、学案史或学术史之中。比如梁启超的《清代学术概论》,于近代思想史多有论述,但不以“思想史”命名。比较早以“思想史”命名的思想史著作是梁启超的《先秦政治思想史》(1923年),而比较早以“思想史”命名的中国近代思想史著作则是郭湛波的《近五十  相似文献   

4.
顾炎武是明清之际中国史学界一位开风气之先的人物。他反对神化《六经》的传统观念,在中国史学史上第一次对“六经皆史”的命题做了具体论证,试图建立以史学统摄经学、经史合一的历史科学;他反对以政治伦理的原则凌驾于实事求是的原则之上,赋予实事求是原则以价值中立的本质属性,努力为近代实证主义史学奠定方法论基础;他不再以宋儒的天理史观来解释历史,而是以通观全部历史进程的眼光去深究其中的各种因果关系,并由此引申出一系列具有近代启蒙意义的论史卓识。  相似文献   

5.
《求是学刊》2016,(4):140-141
<正>主持人话语:这里发表的三篇论文,从不同的视角论述了史学批评研究所得,供读者参考。其中,《史论·论史·论论史——中国史学上"论"之指向的几次变化及其启示意义》一文,以史学家对概念的使用及其内涵的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史学批评的深入,充分说明只有当史学批评发展到较高程度时,人们才可能提出相关概念。史论、论史、论论史  相似文献   

6.
扬州师范学院祁龙威教授撰写的《太平天国史学导论》(学苑出版社1989年12月版),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太平天国史学史和太平天国文献学的专著,得到史学界同志的极大关注和欢迎。祁龙威教授是海内外闻名的太平天国史专家。近四十年来,他致力于太平天国史学史和太平天国文献学的研究,先后撰成百余篇论文,本书是其选集。开篇《太平天国史学简史》,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系统、全面地分析总结了近百年来太平天国史研究的过程及其经验教训,这是前人从未研究过的重要课题。连同书中其他几篇有关太平天国史学史论文,都是具有开拓性的。作者受乾嘉学派影响,对经学、小学的训练功力深厚。这为作者考证太平天国史料提供了条件。作者写过许多有影响的考据文章,本书所收关于太平  相似文献   

7.
论《聊斋志异》的史学色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聊斋志异》(下称《聊斋》)是清初学者蒲松龄的一部短篇小说集。就其文学成就来说,无论思想内容,还是艺术造诣,都堪称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峰颠之作。笔者认为,《聊斋》不仅是传奇志怪,在一定程度上还具有史学特点。1.在形式上有意仿史。中国史学著作的形式或曰体例,主要有两种,以《左传》为代表的编年体和以《史记》为代表的纪传体。在“二体”中,纪传体为后世所推重。被封建朝廷列为“正史”的二十四史,全部是纪传体,它的影响是相当深远的。蒲松龄学富五车,博通经史,《聊斋》在体例上就深受纪传体的影响。第一,《异史…  相似文献   

8.
国际对话中的中国史学史研究李洪岩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史学遗产源远流长。国际汉学界对中国史学史的兴趣在日益提高。近年来,海外学者对中国史学史的关注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这些特点可以从德国海德堡大学汉学系主办的一次中国史学史国际研讨会中得到比较明显的...  相似文献   

9.
阎静 《求是学刊》2016,(4):150-157
孔子所作《春秋》是中国史学上第一部私人历史撰述,它的问世不仅直接推动了先秦史学的发展,同时也成为最早的史学评论对象之一,带动了先秦时期史学批评的发展。无论是史学领域中《左传》、《公羊传》、《穀梁传》以及《战国策》从不同的角度关注和评论《春秋》,还是思想领域中孟子、荀子等诸子评《春秋》,《春秋》已成为先秦学人史学评论的焦点,呈现出一部史书与一个时代史学批评发展的密切关联。揭示这一关联,不仅是探讨中国古代史学批评早期阶段发展的一种规律性现象,也是对孔子《春秋》史学价值的一种再认识。  相似文献   

10.
邓锐 《学习与探索》2012,(8):151-156
宋代《春秋》学与史学关系密切,相互影响。一方面,宋代《春秋》学重视《春秋》的史学性质,不仅注意从史学的角度阐发《春秋》,也重视用史学方法来探讨《春秋》;另一方面,宋代史家普遍以《春秋》大义为思想指导,不同程度上效仿《春秋》义例作史,使得宋代史学的正名观、尊王观、夷夏观以及正统观等诸多历史观念都与《春秋》学关系密切,又在史体、求真理念及史学批评等史学思想方面体现出《春秋》学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陈其泰教授长期从事史学研究,已撰有《中国近代史学的历程》、《清代公羊学》、《再建丰碑——班固和(汉书)》、《梁启超评传》等书。最近又出版了《史学与中国文化传统》(增订版)、《史学与民族精神》(均由学苑出版社1999年出版)两部新著。这两部著作突出地反映了作者在史学研究领域转换视角,对博大精深的中国史学进行深层次的开掘和现代的审视,并取得了极具价值的创新成果。  相似文献   

12.
《左传》为古代史学树立的范例陈其泰通观先秦史学的发展,从《春秋》到《左传》,实是经历了由只具历史著作的雏形到出现内容丰富翔实的著作这样巨大的飞跃。《春秋》虽然开创了私人著史的传统,并第一次用"史义"来统帅"史事"、"史文",因而影响深远,但它记载极其...  相似文献   

13.
汪高鑫 《求是学刊》2005,32(3):122-128
汉代史学思想在中国史学与史学思想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白寿彝在汉代史学研究方面作出了独特的历史贡献。他认为,汉代史学思想史的发展走向,是从西汉正统与异端的对垒,到两汉之际折中主义思潮的出现。司马迁的进步的历史观是正统思想的对立物,折中主义历史观则是作为司马迁进步历史观之对立物而出现的  相似文献   

14.
试论南宋浙东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东是中国史学的发源地之一,历史上史家辈出,在中国古代史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目前对南宋浙东史学的研究,尚未引起学术界足够的重视。《试论南宋浙东史学》一文,系统论述了浙东史学的历史渊源及南宋浙东史学的分支、特色以及对后世的影响,史料翔实,立论也有新意。  相似文献   

15.
阎静 《学习与探索》2012,(2):150-153
先秦、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的早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史学批评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为后世史学批评的发展积累了思想资料,并初步奠定了史学批评发展的三条路径:一是对史家素养及职责的认识,二是对史学社会功用的认识,三是对史学发展与时代变迁之关系的认识。揭示、梳理中国古代史学批评早期发展的路径,从中总结出一些略带规律性的认识,从而明确前人所论必有其传承,今人研究也自有其渊源,希望推进中国古代史学批评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赵丽  李波 《社科纵横》2014,(2):144-146
司马迁继承先秦以来私家著书的传统,发扬孔子作《春秋》的史学事业,创作了《史记》,成其"一家之言"。司马迁对孔子史学的继承与发展,从二者的著史目的、撰述笔法、编纂体例、史料处理原则等几个方面得以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17.
口碑史学略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口碑史学,也称口碑史料学、口头史学、口述史学等,就是借助现代化手段,运用人们口头流传的历史资料来研究历史的一种方法,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出现于美国,近二十年阀得到迅速发展,成为国际史学界一种值得重视的新倾向.一、口碑史学的产生和发展口碑史学的首倡人是美国内战史专家阿兰·内文斯.1938年,内文斯发表了《通往历史之路》一书,提出希望创立"一个组织,它能系统地搜集和记录口头传说以及六十年  相似文献   

18.
《通鉴胡注表微》是陈垣史学的一座高峰,以往的研究尚未能充分发掘此书对中国传统史学方法的总结及有关社会、人生的重要史学思想。《表微》的创作缘于陈垣在抗日战争期间对开展“有意义之史学”的提倡,以及对胡三省史学的同情、理解与表彰。陈垣在《表微》史法诸篇,通过阐释胡氏注文,结合自身治史经验,运用近代科学精神和规范,从史书体例、历史考证、史学评论等方面总结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点的史学方法。《表微》的史事诸篇,阐发了陈垣对社会政治、民族与宗教、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深邃史识;并通过陈古证今,反映出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抗日救国思想,充分体现了史学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9.
侯德仁 《求是学刊》2004,31(5):114-120
《新疆图志》是清代新疆最后一部官修通志 ,它全面总结和吸收了前代西北边疆史地学的研究成果 ,是清代西北边疆史地学的总结性成果和终结的标志 ,在中国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该书编纂体例谨严 ,内容丰富 ,包罗万象 ,全面反映了清代新疆地区政治、经济和自然地理情况 ,同时在国家意识、边疆意识、民族观等方面亦具有进步的思想倾向。《新疆图志》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思想价值 ,应引起学术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20.
口述史学百年透视(下)杨雁斌五、现代历史科学研究的“方法之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讲,口述史学与其说是一门日趋成熟的历史学科,不如说是一种别具一格的治史方法。如前所述,史学领域吸纳了不同的研究方法,不同的分支学科才得以最终确立。换言之,横向的方法引来了横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