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同时也存在某些问题,主要体现为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协调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共同现象,而引起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由于历史累积因素、政策因素、基础设施建设的差异、产业结构的不合理、科技教育的差异等原因造成。为此,提出了需要按照市场需求逐步调整国家投资的地区布局、建立规范的财政拨款制度、进一步扩大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程度、推动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间的经济技术协作、推进所有制结构的多元化、加快产业结构的战略调整、加快中西部劳动力转移等对策建议来加快我国区域经济未来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无论是东部沿海地区,还是西部民族地区,过去18年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就,是以往30年中任何一个时期所不可比拟的。但是,进入80年代后,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有所扩大,本世纪末乃至下世纪初仍有进一步扩大的可能。这一地区间发展差距的问题,已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中指出:“国家要采取有力措施,支持中西部不发达地区的开发,支持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和经济发展。”江泽民同志也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中指出:“解决地区发展差距,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今后改革和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从‘九五’开始,要更加重视支持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逐步加大解决地区差距继续扩大趋势的力度,积极朝着缩小差距的方向努力。”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明确确定了缩小我国东西部发展差距的方针和政策,这对于广大中西部地区的民族经济是一个发展、提高、加速的好机遇。  相似文献   

3.
为了改变旧中国工业布局过分集中的状况 ,采取“抽肥补瘦”的方法 ,毛泽东实施了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战略 ;为了尽快缩小同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 ,邓小平推行了以优先发展东部地区为主要内容的非均衡经济发展战略 ;针对日益拉大的区域经济发展差距 ,江泽民提出了在继续保持东部地区快速发展的基础上 ,加速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 ,并提出了一些重要的原则和措施 ,在实践的基础上 ,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前人的区域经济思想。  相似文献   

4.
缩小东西部差距要以少数民族地区为重点毛惠辉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闭幕式上的重要讲话指出:“解决地区间发展差距,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今后改革和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东部和中西部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和少数民族地区之间的关系,控制...  相似文献   

5.
中国国家区域政策的调整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78年以来,随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从不平衡发展到协调发展的转变,国家区域政策的演变大体经历了三个不同阶段,即19r79~1990年向东倾斜的不平衡发展阶段、1991~1998年开始关注中西部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启动阶段和1999年以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全面实施阶段.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近年来国家实施了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中部崛起战略,并加大了财政转移支付和对贫困地区支持的力度.在国家政策的有力支持下,中国农村扶贫工作取得了较大成就,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投资增长加快,各地区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地区协调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由于历史、自然、经济和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总体上看,目前中国区域经济仍然呈现出不平衡的增长态势,地区间发展差距仍然很大,实现地区协调发展的目标任重而道远.从长远发展看,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就必须坚持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加快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强化对关键问题区域的援助政策,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促进人口和产业活动分布的适度空间均衡.  相似文献   

6.
“双一流”战略是对高等教育生产关系的变革与创新,打破了传统重点大学建设较为固化的生态格局,将极大解放和发展高等教育生产力,提高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和质量。“部省合建”政策是中国支持中西部高水平大学建设、优化区域高等教育布局、促进高等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双一流”战略在特定范围的延伸。“部省合建”高校作为中西部高等院校排头兵、区域高等教育先行者,在推动中西部高等教育水平提升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是促进中国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双一流”战略引领下,“部省合建”高校应认真分析自身现状,抓住发展机遇,明确责任担当,积极主动作为,在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更好地服务区域发展以及国家重点战略。  相似文献   

7.
我国区际产业转移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该文在空间经济学的自由资本模型基础上,通过数理推导和数值模拟揭示区际产业转移与区域主要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东部和中西部的市场规模决定了两地产业份额的空间分布,进而决定区域间实际收入差距。为此,政府需要通过在东西部地区实行差别化的要素流动政策,促进区际产业转移,才可能改变这种产业分布非对称情况下的自我强化机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1979年以来,我国在经济发展上,执行了“倾斜”战略.从最早的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扩展为14个沿海开放城市和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漳泉厦三角地区的沿海开放区.数年来,这些地区的改革开放对促进本地区和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开放的范围却限于东南沿海地带,就是稍后决定进一步扩大开放的海南和上海的浦东以及相继建立的“保税区”也限于国家经济发展向东倾斜的战略.为了扭转这种状况,国家在条件基本具备的情况下,改变过去“倾斜”经济政策,全国形成“梯度开放”格局,即一个以横跨东部11省的对外开放的“黄金海岸”和中西部陆疆对外开放带已初步形成.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逐步形成了以俄罗斯、蒙古、东欧诸国为对象的北部开放区,以巴基斯坦、西亚诸国为对象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中西部与东部的差距是多方面的,造成这些差距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从中西部自身发展的角度看。在乡镇企业和农村城镇化的发展上的差距则具有十分关键的“连锁效应”。作为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战略来说,加快乡镇企业和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对于支撑中西部的大开发,具有基础性作用,二者在高起点上实现“捆绑式”的联动发展,对于缩小中西部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具有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区域差异与政策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数字鸿沟”日趋缩小,是东、中、西部地区内省际间差距的不断缩小的结果;区域知识发展水平、经济生活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对互联网发展区域差异的解释力最强,信息基础设施的影响也较显著。我们认为,政府应重点推进中西部贫困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教育环境与人才环境,提高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程度,给予针对性的政策扶持,进而有效治理“数字鸿沟”难题,全面推进中国互联网均衡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五大提出,促进地区经济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是我国今后改革和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江泽民同志指出:“中西部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和开发,发挥资源优势,发展优势产业。”为此,要“进一步发展东部地区同中西部地区多种形式的联合和合作”。这是关系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基于这一思路,应该学习和借鉴我国东部地区及国外经验,博采众长,为我所用,推进西部地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拓展。  相似文献   

12.
城市化的地区差异及其演变趋势——一个新的分析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水平的地区差异诱发了劳动力从中西部地区向东部地区流动。劳动力的跨地区流动强化了东部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弱化了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从而使城市化的地区差距与劳动力流动之间产生了正反馈效应。这种正反馈效应决定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路径和打破地区间不均衡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3.
我国三大地带经济差距与原因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利用相对比率法,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大地带的经济发展差距进行了实证分析。基本结论是,从1992年以来,我国中西部地区相对东部地区的相对差距在较快的拉大。同时,绝对差距在持续扩大。本文认为导致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是自然、历史文化、国家发展政策、产业发展阶段、体制等综合所致  相似文献   

14.
由于历史传统、自然条件和国家政策等原因,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农村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呈现出明显的非均衡发展的特征。福利经济学为统筹农村区域均衡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因此,应该正确运用福利经济学的相关理论,正视农村区域发展非均衡的现实状况,转变长期以来国家非均衡发展战略的思维定势,在扩大农村公共财政覆盖范围、提供均等化公共服务以及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向中西部农村地区倾斜的原则下,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实现东中西部农村区域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部地区的对外开放: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外开放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强化了区域间经济发展的差距。我国中部地区总体对外开放水平低于东部地区;开放结构水平亦不如东部地区。这种对外开放区域非均衡的现状是由区位、历史、政策、体制等一般性和与开放客体相关的特殊性因素共同造成的。中部地区应以积极的姿态扩大开放、迎接挑战,争取国家支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营建良好的软、硬环境,加强与东、西部地区的合作,促进中部地区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东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收入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总量及来源结构进行分析后发现,1999年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呈扩大之势。从战略的高度讲,缩小区域农村之间差距主要应采取如下一些对策:以财政投资为主,着力普及农村十二年义务教育,重点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以“丰”字型的城市经济发展战略为轴心,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步伐;以中央财政为主,有计划分步骤地在中西部地区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以农业产业化为龙头,加快中西部地区非农产业发展;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切入点,深化中西部地区农村税费改革;以统筹城乡发展为基调,走城乡协调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7.
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目标方向是要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比较均衡,人民生活水平大体相当。而民族地区在这三个方面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存在较大的差距。文章从区域协调发展视域分析民族地区在新时代如何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文章首先简要回顾了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演变,分析了民族地区在区域协调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然后就经济带建设、城市(镇)群建设、边疆地区发展等方面提出了民族地区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对外开放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强化了区域间经济发展的差距.我国中部地区总体对外开放水平低于东部地区;开放结构水平亦不如东部地区.这种对外开放区域非均衡的现状是由区位、历史、政策、体制等一般性和与开放客体相关的特殊性因素共同造成的.中部地区应以积极的姿态扩大开放、迎接挑战,争取国家支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营建良好的软、硬环境,加强与东、西部地区的合作,促进中部地区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今日南国》2008,(22):16-19
十七大报告指出:“重大项目布局要充分考虑支持中西部发展,鼓励东部地区带动和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国家批准实施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再一次提到:“重大项目布局将充分考虑支持中西部发展。”  相似文献   

20.
研究公共支出与区域经济效率的关系对于公共支出政策的制定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运用包络法分析国各区域之间公共支出相对于GDP的效率的纵向和横向差异,得知东部地区经过多年的发展,资源配置方面日趋合理,而中西部地区还存在效率低下、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现实。因此从区域协调发展的意义上讲,国家应进一步加大对中西部的投入、促进中西部的快速发展,而对中西部自身来说,加大教育科研投入,提高生产效率、加强技术创新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可行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