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现代中国与古代传统关系管见──常思敏先生《传统与现实生活》献疑朱宝信(驻马店地区卫校)在我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古老的传统文化究竟应当占据什么位置?众说纷坛,莫衷一是,常思敏先生在《传统与现实生活》(载《哲学研究》)1995年第2期)一文中提出了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2.
《新疆社科论坛》2009,(5):F0003-F0003
孟楠,男,汉族,1962年11月3日出生于新疆奎屯,籍贯河南省永城市。历史学博士,历史学专门史(新疆史)、民族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教授。现任新疆大学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教授,《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主编、编辑部主任;兼任中国元史学会会员、  相似文献   

3.
本文的主人公关子尹(Tze—wan Kwan),1951年生,广东南海人,德国波鸿鲁尔大学哲学博士,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教授,曾任哲学系主任。关子尹也是我们的老作者,曾在《现代哲学》2005年第2期发过《西方哲学史撰作中的分期与标名问题》,还在《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发表过《西方哲学东渐下有关语言的一些重要议题》,都有两三万字。这篇编后记要讨论的则是关子尹在《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发表的长文:  相似文献   

4.
王经伦,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男,汉族;。1951年生于广州。,1976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就读中山大学研究生院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课程班。从门76年至今一直在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工作。其间,曾于1989年至1991年派往基层挂职锻炼,任中共河源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等职。从事逻辑学研究,主要研究方向:辩证逻辑、创新思维、应用逻辑。独立专著《围棋推理技巧》(蜀蓉棋艺出版社1995年版)被誉为是我国自古以来第一部从逻辑学的视角研究围棋、填补了围棋研究中的逻辑推理空白的著作(摘自《中国围棋年鉴》1995年版第388页)。…  相似文献   

5.
《阴山学刊》(社科版)1995年所载文章被转载、摘编、引用情况政治·哲学·法律研究《斯大林民族定义辨析》,作者付国林,原载《阴山学刊》1994年第4期,第78一81页,责任煽辑弘野。人大复印资料《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研究》1995年第2期全文转载。《...  相似文献   

6.
刘大椿,江西于都人,1944年5月生于贵州安顺。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首席专家,哲学院教授、科学技术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名誉副理事长、自然辩证法史专业委员会主任。2004年获教育部、人事部全国模范教师称号。学术工作主要有:一、倡导科学活动论、互补方法论。撰写专著《科学活动论》(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获1987年北京市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中青年优秀成果奖);主编专著《走向自为——社会科学的活动与方法》(重庆出版社1992年版,获…  相似文献   

7.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2010年3—4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概况》指出,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形成发展、哲学方法论、基本特征等,“现将重要文章论点简要概述”,摘选本刊2010年第2期刊发的《辩证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文(黄家茂:《辩证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相似文献   

8.
《阴山学刊》(社会科学版)1993年所载文章被转载、摘编、引用情况中国古代文学《白话小说系统中的话本和拟话本》,作者卢兴基,原载《阴山学刊》1993年第1期,责任编辑艾思。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3年第7期全文转载;《高等学校文科...  相似文献   

9.
夏传才先生的《诗经》研究成果集中于《诗经研究史概要》(中州书画社,1982年版,台湾万卷楼图书公司,1993年版),《诗经语言艺术》(语文出版社,1985年版,台湾云龙出版社,1990年版),《思无邪斋诗经论稿)(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以外还有《十三经概论》(台湾万卷楼图书公司,1996年版)中的《诗经》部分。夏先生的主攻方向是《诗经》学,《诗经研究史概要》是其代表作,由于该书采用史论结合的论述方式,《思无邪斋诗经论稿》可看作《概要》的深化与补充。清人皮锡瑞说:“凡学不考其源流,莫能通古今之变;不别其得失,无…  相似文献   

10.
———追求作为“动词”和生存方式的哲学,坚定不移地拒斥纯粹理论哲学的抽象化和体系化特征○衣教授,您是目前中国哲学界活跃和多产的中青年学者。我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等杂志上经常拜读您的大作。2004年您在《中国社会科学》第4期发表的《现代性的维度及其当代命运》一文产生了很大的反响。2005年您不但出版了《人道主义批判理论》和新版《文化哲学》(教育部指定的研究生教学用书),而且在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中国学术界第一套日常生活批判丛书,其中包括您的《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的再版和您的新作《现代化与文化阻滞力》。…  相似文献   

11.
以任平教授的三部著作为标志 ,当代中国交往哲学研究 ,已经走过三个阶段。第一 ,2 0世纪 80年代至 90年代初 ,为提出、建构阶段 ,代表作是《广义认识论原理》(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2年版 )。这部著作的特点是 ,从认识论角度对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进行反思 ,它开创了中国马克思哲学交往实践研究方向。第二 ,90年代后期 ,为哲学、文化对话阶段 ,代表作是《交往实践与主体际》(苏州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这部著作的特点是 ,它实现了交往实践观与当代西方哲学及中国哲学的全面对话 ,意义在于提出、建构了“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第三 ,《当代…  相似文献   

12.
学人简介     
韩强研究员 韩强,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男,汉族。1953年生于海南。1982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哲学系。 1988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哲学系美学专业,获哲学硕士学位。 学术上主要关注人类的生存境况和生活方式,重点于价值哲学、绿色文化、美学和岭南文化处耕耘。著述约百万字,其中:专著《绿色城市》(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提出重新安排生命秩序的城市理念和模式;合作主编《岭南文化》(李权时主编,李明华、韩强副主编,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参与撰写的专著有《精神文明学》(红旗出版社1991年…  相似文献   

13.
杨耕,1956年生,安徽合肥人。哲学博士。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博士生副导师。主要著作:《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及其当代意义》、《马克思的社会研究方法及其当代意义人《历史唯物主义》(合著)、《马克思主义哲学全书》(副主编)。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人《哲学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百余篇。1993年,英国剑桥国际名人传记中心将其收入《国际名人传记辞典》(第23版)和《世界文化名人录》(第11版)。记者(下称记):杨博士,您的研究领域较广,从您的论著看,其中的主题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意义。能否这样理解?杨耕(下…  相似文献   

14.
《中国革命根据地货币》一书(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下册图录部分的闽浙赣根据地货币中载有大革命时期闽北苏区铸造的两种银币。一种正面中间是地球、镰刀、铁锤图案,周围有“粉碎敌人五次围攻决战临时军用币”字样,另一种正面中间是列宁头像,上面铸有“中国苏维埃”五字;两种银币背面相同,中间为“竟圆”两字,壹圆上面有“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字样,下面铸“一九三四年”五字;所有文字都是从左到右排列。前者即所谓“临币”,后者即“列宁币”。而(中国钱币》1985年第4期发表了钱杰《谈惊闻社钱币私制的苏区银元》,认为“闽浙陆…  相似文献   

15.
《阴山学刊》(社会科学版)1994年所载文章被转载、摘编、引用情况政治·哲学·法律研究《浅析毛泽东对党员干部素质的论述》作者薛红旗,原载《阴山学刊》1994年第1期,责任编辑王登成。人大复印资料《毛泽东思想研究》1994年第5期索引选目。《论青年毛泽...  相似文献   

16.
对普通逻辑有关推理的四个概念的辨正沈长月《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在“推理”词条下,从现代形式逻辑的视角,界定了推理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哲学大辞典·逻辑学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以“推理的正确性与真实性”为条目,其中涉及了‘”推理...  相似文献   

17.
当代社科界中青年学者简介▲尤西林副教授尤西林,男,1947年11月出生,陕西师大中文系副教授,文艺学硕士导师、美学硕士导师。致力于人文哲学研究方向。代表作有:《关于美学的对象》(《学术月刊》1982.1)、《禅与现代人的主体性》(《文化:中国与世界》...  相似文献   

18.
本刊载文于2010年获得省部级、地厅级社科奖励有(不完全统计): 《社会科学期刊评价中信息密度指标的应用研究》(2009年第1期)、《学术论文“文后参考文献”的作用探究》(2009年第3期)、《学术期刊规范性评价及实证一以编辑出版学期刊为例)(2009年第5期)获得四川省第14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并且获得了自贡市第13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10年12月)。  相似文献   

19.
人的问题与历史唯物论──80年代以来学科进步的重要因素王锐生我在《哲学动态》(1993年第10期)写过一篇短文《回顾与商榷:历史唯物主义在中国十五年》,文中提出了这样一个见解:十几年来,历史唯物主义之所以获得巨大进展,主要归功于我们在这门学科的研究中...  相似文献   

20.
《周易》对于儒家哲学建构的意义,可称之为“两度映射”:一是《周易》文本的形成与儒家哲学在中国社会第一次大转型时期(先秦)即轴心时期的原初建构之间,具有历史的同步性和逻辑的同构性。为此,须“重写儒学史”——重写先秦时期的易学史、儒家哲学史。二是上述建构过程与儒家哲学在中国社会第二次大转型时期(当代)即所谓“新轴心期”的重建之间,也存在着逻辑的同构关系与历史的再现关系。具体来说,《周易》文本的形成过程乃是观念形态的这样一个转进跃迁的过程:《易经》古歌的本真生活情感;《易经》占辞的神性形上学、《易传》的理性形上学;《易传》的形下学(伦理政治哲学)。这一过程开显了儒家哲学的当代重建的典范进路:由当下生活情境及其仁爱情感显现的大本大源出发,去重建儒家哲学的形上学、形下学。这才是典范的“儒学现代化版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